【史學●明志書院】 明志書院,原先為清朝乾隆二十八年(西元1763年),寄居興直堡的永定籍貢生胡焯猷捐出舊宅與水田八十甲設置義學,位於淡水廳興直堡新莊山腳(今台北縣(註1)泰山鄉(註2)明志村),淡水同知胡邦翰詳請建為書院,乾隆二十九年(西元1764年)閩浙總督楊廷璋核准,命名為明志書院,並撰記立碑,今仍有「興直堡新建明志書院碑」留存於書院中。
乾隆三十年(西元1765年),同知李俊認為明志書院距離淡水廳治(位於今新竹市)太遠,提議移建至廳治,至乾隆四十六年(西元1781年),同知成履泰才在廳治西門新建完成,是為竹塹明志書院。
原興直堡舊址,則留為租館,仍聽生童照舊肄業,但功能逐漸降低,至光緒年間,僅存正屋三間,現存書院遺跡則為1921年所重建。
民國五十二年,企業家王永慶為緬懷先賢興學,於泰山鄉(註2)創設「明志工專」(現已升格為明志科技大學),與舊明志書院毗鄰,也算是繼承書院作育英才的精神。
竹塹明志書院建築共有三進,中為講堂,後堂奉祀朱子,左右兩側各房為生童肆業之所,左為敬業堂。
日治初期,新竹明志書院一度被充作衛戍病院,1896年在明志書院設立國語傳習所,1898年改設新竹公學校,1906年因公學校遷移與實施市區改正,書院建築遭受拆除,該地由民間改建為「日英館」餐廳,1908年在書院舊址又重新興建一棟「新竹座」,是新竹第一座戲院,之後幾經變遷,如今舊址所在(今西門街與西大路交接處東側)已是民居遍立,沒有留下任何歷史建築遺跡了。
明志書院為台灣北部最早成立的書院,培養諸多人才,開台進士鄭用錫亦曾在此主講,在嘉慶二十四年(西元1819年)淡水廳儒學(官學)設置之前,明志書院對台灣北部文教有極大貢獻,可謂是「廣學校所不及」。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54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