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20 21:43 編輯
【史學●西荷之戰】
荷蘭人將西班牙勢力逐出北部臺灣的戰爭,又稱雞籠戰爭。
在1626年西班牙人佔領雞籠(今基隆)時,荷蘭人即欲將之驅離,而西班牙人亦想將荷蘭人逐出大員,此後荷蘭人雖未發動攻擊,卻持續關注雞籠、淡水情勢。
1637年,西班牙的菲律賓總督決定縮減在臺兵力,放棄淡水據點,退守雞籠港,雞籠4座堡壘僅保留主城聖薩爾瓦多;
駐軍人數從三、四百人減為一百餘人。
在大員的荷蘭人得知消息,認為征服時機來臨。
1639年、1640年分別兩度派員前往勘查,搜集情報。
1641年又派遣船隊,共有205名士兵、112名水手,在雞籠港內登陸,勘查地勢,寫信要求西班牙駐軍投降,遭到拒絕,船隊轉往淡水港,與當地住民交往,彼此友好。
1642年大員的荷蘭人決定發動攻擊,於8月派出690人前往雞籠,淡水住民亦帶著弓箭,協同作戰。
8月19日荷蘭人嘗試登陸,受潮流影響及砲火壓制,退回船上,損失一些人員;
第二天早上,從八尺門水道進入,西班牙駐軍派出20名士兵和30名持弓箭的雞籠住民前往圍堵,但寡不敵眾,荷蘭人成功登陸,搶佔社寮島(今和平島)東側山頭。
雙方對抗5天後,西班牙駐軍於8月24日投降。
446名降者被送至大員,再送到巴達維亞。
關於荷蘭人佔領雞籠的原因,日本學者中村孝志認為是因西班牙駐軍兵力薄弱與荷蘭人尋找金礦有關,當時荷蘭人認為此舉可使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為整座島嶼的主人」。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4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