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123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楊籍富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新書】

 關閉 [複製鏈接]
41#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6:31:1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16 17:12 編輯

新書●卷七:先醒

 

1先醒:懷王問於賈君曰:「人之謂知道者先生,何也?」

 

賈君對曰:

2先醒:此博號也。

 

大者在人主,中者在卿大夫,下者在布衣之士。

 

乃其正名,非為先生也,為先醒也。

 

彼世主不學道理,則嘿然惛於得失,不知治亂存亡之所由,忳忳然猶醉也。

 

而賢主者,學問不倦,好道不厭,銳然獨先達乎道理矣。

 

故未治也,知所以治;

 

未亂也,知所以亂;

 

未安也,知所以安;

 

未危也,知所以危。

 

故昭然先寤乎所以存亡矣,故曰先醒。

 

辟猶俱醉,而獨先醒也。

 

故世主有先醒者,有後醒者,有不醒者。

 

3先醒:昔楚莊王即位,自靜三年,以講得失。

 

乃退僻邪而進忠正,能者任事,而後在高位。

 

內領國政治,而外施教百姓,富民恆一,路不拾遺,國無獄訟。

 

當是時也,周室壞微,天子失制。

 

宋鄭無道,欺昧諸侯,莊王圍宋伐鄭。

 

鄭伯肉袒牽羊,奉簪而獻國。

 

莊王曰:「古之伐者,亂則整之,服則舍之,非利之也。」

 

遂弗受。

 

乃南與晉人戰於兩棠,大克晉人,會諸侯於漢陽,申天子之辟禁,而諸侯說服。

 

莊王歸,過申侯之邑。

 

申侯進飯,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請罪曰:「臣齋而具食甚潔,日中而不飯,臣敢請罪。」

 

莊王喟然歎曰:非子之罪也。

 

吾聞之曰:『其君賢君也,而又有師者,王;其君中君也,而有師者,伯;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者,亡。』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穀,不穀恐亡無日也。

 

吾聞之:『世不絕賢。』天下有賢,而我獨不得。若吾生者,何以食為?

 

故莊王戰服大國,義從諸侯,戚然憂恐,聖智在身,而自錯不肖,思得賢佐,日中忘飯,可謂明君矣。

 

謂先寤所以存亡,此先醒也。

 

4先醒:昔宋昭公出亡,至于境,喟然歎曰:「嗚呼!吾知所以亡矣。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數百人,無不曰吾君麗者。吾發政舉事,朝臣千人,無不曰吾君聖者。吾外內不聞吾過,吾是以至此。吾困宜矣。」於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餕,晝學道而夕講之,二年美聞於宋,宋人車徒迎而復位,卒為賢君,諡為昭公。

既亡矣,而乃寤所以存,此後醒者也。
 
5先醒: 昔者虢君驕恣自伐,諂諛親貴,諫臣詰逐,政治踳亂,國人不服。晉師伐之,虢人不守。


虢君出走,至於澤中,曰:「吾渴而欲飲。」其御乃進清酒。


曰:「吾飢而欲食。」御進腶脯粱糗。虢君喜曰:「何給也?」御曰:「儲之久矣。」曰:「何故儲之?」對曰:「為君出亡而道飢渴也。」君曰:「知寡人亡邪?」對曰:「知之。」曰:「知之,何以不諫?」對曰:「君好諂諛,而惡至言,臣願諫,恐先虢亡。」虢君作色而怒,御謝曰:「臣之言過也。」為閒,君曰:「吾之亡者誠何也?」其御曰:「君弗知耶?君之所以亡者,以大賢也。」虢君曰:「賢人之所以存也,乃亡,何也?」對曰:「天下之君皆不肖,夫疾吾君之獨賢也,故亡。」虢君喜,據式而笑曰:「嗟!賢固若是苦耶?」遂徒行而於山中居,飢倦,枕御膝而臥,御以塊自易,逃行而去,君遂餓死,為禽獸食。


此已亡矣,猶不寤所以亡,此不醒者也。
 
6先醒: 故先醒者,當時而伯;後醒者,三年而復;不醒者,枕土而死,為虎狼食。

嗚呼,戒之哉!

 

於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2#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6:31:28 | 只看該作者

新書●卷七:耳痺

 

1耳痺:竊聞之曰:「目見正而口言枉,則害;

 

陽言吉,錯之民而凶,則敗。

 

倍道則死,障光則晦,誣神而逆人,則天必敗其事。」

 

2耳痺:故昔者楚平王有臣曰伍子胥,王殺其父而無罪,奔走而之吳,曰:「父死而不死,則非父之子也;

 

死而非補,則過計也。

 

與吾死而不一明,不若舉天地以成名。」

 

於是紆身而乃適闔閭,治味以求親,闔閭見而安之,說其謀,果其舉,反其聽,用而任吳國之政也。

 

民保命而不失,歲時熟而不凶,五官公而不私,上下調而無尢,天下服而無御,四境靜而無虞。

 

然後忿心發怒,出凶言,陰必死。

 

提邦以伐楚,五戰而五勝,伏尸數十萬,城郢之門,執高兵,傷五藏之實,毀十龍之鍾,撻平王之墓。

 

昭王失國而奔,妻生虜而入吳。

 

故楚平王懷陰賊,殺無罪,殃既至乎此矣。

 

3耳痺:子胥發鬱冒忿,輔闔閭而行大虐,還十五年,闔閭沒而夫差即位,乃與越人戰江上,棲之會稽。

 

越王之窮,至乎吃山草,飲腑水,易子而食。

 

於是履甓戴璧,號吟告毋罪,呼皇天。

 

使大夫種行成於吳王,吳王將許,子胥曰:「不可。

 

越國之俗,勤勞而不慍,好亂勝而無禮,谿徼而輕絕,俗好詛而倍盟。

 

放此類者,鳥獸之儕徒,狐狸之醜類也,生之為患,殺之無咎,請無與成。」

 

大夫種拊心嗥啼,沬泣而言信,割白馬而為犧,指九天而為證,請婦人為妾,丈夫為臣,百世名寶,因閒官為積,孤身為關內諸侯,世為忠臣。

 

吳王不忍,縮師與成。

 

還,謀而伐齊。

 

子胥進爭,不聽,忠言不用。

 

越既得成,稱善累德以求民心。

 

於是上帝降禍,絕吳命乎直江,君臣乖而不調,置社稷而分裂,容臺榭而掩敗,犬群嗥而入淵,彘銜菹而適奧,燕雀剖而虺蛇生,食蘆菹而見蛭,浴清水而遇蠆。

 

伍子胥見事之不可為也,何籠而自投水,目抉而望東門,身鴟夷而浮江。

 

懷賊行虐,深報而殃不辜,禍至乎身矣。

 

越於是果逆謀負約,襲剉夫差,兼吳而拊。

 

事濟功成,范蠡負室而歸五湖,大夫種繫領謝室,渠如處車裂回泉。

 

自此之後,句踐不樂,憂悲荐至,內崩而死。

 

4耳痺:故天之誅伐,不可為廣虛幽閒,攸遠無人,雖重襲石中而居,其必知之乎!

 

若誅伐順理而當,辜殺三軍而無咎。

 

誅殺不當,辜殺一匹夫,其罪聞皇天。

 

故曰:「天之處高,其聽卑,其牧芒,其視察。」

 

故凡自行,不可不謹慎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6:31:43 | 只看該作者

新書●卷七:諭誠

 

1諭誠:湯見設網者四面張,祝曰:「自天下者,自地出者,自四方至者,皆罹我網。」

 

湯曰:「嘻!

 

盡之矣。

 

非桀,其孰能如此?」

 

令去三面,舍一面,而教之祝曰:「蛛蝥作網,今之人循緒。

 

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請受其犯命者。」

 

士民聞之曰:「2諭誠:湯之德及禽獸矣。

 

而況我乎!」

 

於是下親其上。

 

3諭誠:楚昭王當房而立,愀然有寒色,曰:「寡人朝飢時酒二觛,重裘而立,猶憯然有寒氣,將柰我元元之百姓何?」

 

是日也,出府之裘,以衣寒者;

 

出倉之粟,以振飢者。

 

居二年,闔閭襲郢,昭王奔隋。

 

諸當房之賜者,請還致死於寇。

 

闔閭一夕而五徙臥,不能賴楚,曳師而去,昭王乃復。

 

當房之德也。

 

4諭誠:昔楚昭王與吳人戰,楚軍敗,昭王走,屨決,眥而行,失之。

 

行三十步,復旋取屨。

 

及至於隋,左右問曰:「王何曾惜一踦屨乎?」

 

昭王曰:「楚國雖貧,豈愛一踦屨哉!

 

思與偕反也。」

 

自是之後,楚國之俗無相棄者。

 

5諭誠:文王晝臥,夢人登城而呼己曰:「我東北陬之槁骨也,速以王禮葬我。」

 

文王曰:「諾。」

 

覺,召吏視之,信有焉。

 

文王曰:「速以人君禮葬之。」

 

吏曰:「此無主矣,請以五大夫。」

 

文王曰:「吾夢中已許之矣,柰何其倍之也。」

 

士民聞之曰:「我君不以夢之故而倍槁骨,況於生人乎!」

 

於是下信其上。

 

6諭誠:豫讓事中行之君,智伯滅中行氏,豫讓徙事智伯。

 

及趙襄子破智伯,豫讓劑面而變容,吞炭而為噎,乞其妻所,而妻弗識。

 

乃伏刺襄子,五起而弗中。

 

襄子患之,食不甘味,一夕而五易臥,見不全身。

 

人謂豫讓曰:「子不死中行,而反事其讎,何無恥之甚也!

 

今必碎身麋軀,以為智伯,何其與前異也?」

 

豫讓曰:「我事中行之君,與帷而衣之,與關而枕之。

 

夫眾人畜我,我故眾人事之。

 

及智伯分吾以衣服,餡吾以鼎實,舉被而為禮,大夫國士遇我,我固國士為之報。」

 

故曰:「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非缈言也,故在主而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6:31:57 | 只看該作者

新書●卷七:退讓

 

1退讓:梁大夫宋就者為邊縣令,與楚鄰界。

 

梁之邊亭與楚之邊亭皆種瓜,各有數。

 

梁之邊亭劬力而數灌,其瓜美。

 

楚窳而希灌,其瓜惡。

 

楚令固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惡也,楚亭惡梁瓜之賢己,因夜往竊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

 

梁亭覺之,因請其尉,亦欲竊往報搔楚亭之瓜。

 

尉以請,宋就曰:「惡,是何言也!

 

是講怨分禍之道也。

 

惡,何稱之甚也!

 

若我教子,必誨莫令人往,竊為楚亭夜善灌其瓜,令勿知也。」

 

於是梁亭乃每夜往竊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則此已灌矣。

 

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則乃梁亭也。

 

楚令聞之,大悅,具以聞。

 

楚王聞之,恕然醜以志自惛也。

 

告吏曰:「微搔瓜,得無他罪乎?」

 

說梁之陰讓也,乃謝以重幣,而請交於梁王。

 

楚王時則稱說梁王,以為信,故梁楚之驩由宋就始。

 

語曰:「轉敗而為功,因禍而為福。」

 

老子曰:「報怨以德。」

 

此之謂乎!

 

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2退讓: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夸之,故饗客於章華之臺上,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

 

楚王曰:「翟國亦有此臺乎?」

 

使者曰:「否。

 

翟窶國也,惡見此臺也。

 

翟王之自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絫,茆茨弗翦,采椽弗刮。

 

且翟王猶以作之者大苦,居之者大佚,翟國惡見此臺也!」

 

楚王媿。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6:32:11 | 只看該作者

新書●卷七:君道

 

1君道:紂作梏數千,睨諸侯之不諂己者,杖而梏之。

 

文王桎梏囚于羑里,七年而後得免。

 

及武王克殷,既定,令殷之民投撤桎梏,而流之於河。

 

民輸梏者,以手撤之,弗敢墜也,跪之入水,弗敢投也。

 

曰:「2君道:昔者文王獄常擁此。」

 

故愛思文王,猶敬其梏,況于其法教乎!

 

3君道:《詩》曰:「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言輔翼賢正,則身必安也。

 

又曰:「弗識弗知,順帝之則。」

 

言士民說其德義,則效而象之也。

 

文王志之所在,意之所欲,百姓不愛其死,不憚其勞,從之如集。

 

《詩》曰:「經始靈臺,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

 

文王有志為臺,令近境之民聞之者裹糧而至,問業而作之,日日以眾,故弗趨而疾,弗期而成,命其臺曰靈臺,命其囿曰靈囿,謂其沼曰靈沼,愛敬之至也。

 

《詩》曰:「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皜皜,王在靈沼,於仞魚躍。」

 

文王之澤,下被禽獸,洽于魚鱉,故禽獸魚鱉攸若攸樂,而況士民乎!

 

4君道:《詩》曰:「愷悌君子,民之父母。」

 

言聖王之德也。

 

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言士民之報也。

 

《書》曰:「大道亶亶,其去身不遠,人皆有之,舜獨以之。」

 

夫射而不中者,不求之鵠,而反脩之於己。

 

君國子民者,反求之己,而君道備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6:32:40 | 只看該作者

新書●卷八:官人

 

1官人:王者官人有六等:一曰師,二曰友,三曰大臣,四曰左右,五曰侍御,六曰廝役。

 

2官人:知足以為源泉,行足以為表儀。

 

問焉則應,求焉則得。

 

入人之家,足以重人之家,入人之國,足以重人之國者,謂之師。

 

知足以為礱礪,行足以為輔助,仁足以訪議,明於進賢,敢於退不肖,內相匡正,外相揚美,謂之友。

 

知足以謀國事,行足以為民率,仁足以合上下之驩,國有法則退而守之,君有難則進而死之,職之所守,君不得以阿私託者,大臣也。

 

脩身正行,不怍於鄉曲,道語談說,不怍於朝廷。

 

智能不困於事業,服一介之使,能合兩君之驩,執戟居前,能舉君之失過,不難以死持之者,左右也。

 

不貪於財,不淫於色,事君不敢有二心。

 

居君旁,不敢泄君之謀。

 

君有失過,雖不能正諫,以其死持之,憔悴有憂色,不勸聽從者,侍御也。

 

柔色傴僂,唯諛之行,唯言之聽,以睚眥之閒事君者,廝役也。

 

3官人:故與師為國者,帝;

 

與友為國者,王;

 

與大臣為國者,伯;

 

與左右為國者,彊;

 

與侍御為國者,若存若亡;

 

與廝役為國者,亡可立待也。

 

4官人:取師之禮,黜位而朝之;

 

取友之禮,以身先焉;

 

取大臣之禮,以皮幣先焉;

 

取左右之禮,使使者先焉;

 

取侍御之禮,以令至焉;

 

取廝役之禮,以令召矣。

 

5官人:師至,則清朝而侍,小事不進。

 

友至,則清殿而侍,聲樂技藝之人不並見。

 

大臣奏事,則徘優侏儒逃隱,聲樂技藝之人不並奏。

 

左右在側,聲樂不見。

 

侍御者在側,子女不雜處。

 

6官人:故君樂雅樂,則友大臣可以侍;

 

君樂燕樂,則左右侍御者可以侍;

 

君開北房,從薰服之樂,則廝役從。

 

清晨聽治,罷朝而論議,從容澤燕。

 

夕時開北房,從薰服之樂,是以聽治論議,從容澤燕,矜莊皆殊序,然後帝王之業可得而行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6:32:55 | 只看該作者

新書●卷八:勸學

 

1勸學:謂門人學者:舜何人也?

 

我何人也?

 

夫啟耳目,載心意,從立移徙,與我同性,而舜獨有賢聖之名,明君子之實,而我曾無鄰里之聞,寬徇之智者,獨何與?

 

然則舜僶俛而加志,我儃僈而弗省耳。

 

2勸學:夫以西施之美,而蒙不潔,則過之者莫不睨而掩鼻。

 

嘗試傅白黛黑,榆鋏陂,雜芷若,虻虱視,益口笑,佳態佻志,從容為說焉,則雖王公大人,孰能無悇憛養心,而巔一視之。

 

今以二三子材,而蒙愚惑之智,予恐過之有掩鼻之容也。

 

3勸學:昔者南榮跦醜聖道之忘乎己,故步陟山川,坌冒楚棘,彌道千餘,百舍重繭,而不敢久息。

 

既遇老聃,噩若慈父,鴈行避景,夔立蛇進,而后敢問。

 

見教一高言,若飢十日而得大牢焉。

 

是達若天地,行生後世。

 

今夫子之達,佚乎老聃,而諸子之材,不避榮跦,而無千里之遠,重繭之患,親與巨賢連席而坐,對膝相視,從容談語,無問不應,是天降大命以達吾德也。

 

吾聞之曰:「時難得而易失也。」

 

學者勉之乎!

 

天祿不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6:33:09 | 只看該作者

新書●卷八:道術

 

1道術:曰:「數聞道之名矣,而未知其實也。

 

請問道者何謂也?」

 

對曰:「道者,所從接物也。

 

其本者謂之虛,其末者謂之術。

 

虛者,言其精微也,平素而無設施也。

 

術也者,所從制物也,動靜之數也。

 

凡此皆道也。」

 

2道術:曰:「請問虛之接物,何如?」

 

對曰:「鏡儀而居,無執不臧,美惡畢至,各得其當。

 

衡虛無私,平靜而處,輕重畢懸,各得其所。

 

明主者,南面而正,清虛而靜,令名自宣,命物自定,如鑑之應,如衡之稱,有舋和之,有端隨之,物鞠其極,而以當施之。

 

此虛之接物也。」

 

3道術:曰:「請問術之接物何如?」

 

對曰:「人主仁而境內和矣,故其士民莫弗親也;

 

人主義而境內理矣,故其士民莫弗順也;

 

人主有禮而境內肅矣,故其士民莫弗敬也;

 

人主有信而境內貞矣,故其士民莫弗信也;

 

人主公而境內服矣,故其士民莫弗戴也;

 

人主法而境內軌矣,故其士民莫弗輔也。

 

舉賢則民化善,使能則官職治,英俊在位則主尊,羽翼勝任則民顯,操德而固則威立,教順而必則令行。

 

周聽則不蔽,稽驗則不惶,明好惡則民心化,密事端則人主神。

 

術者,接物之隊。

 

凡權重者必謹於事,令行者必謹於言,則過敗鮮矣。

 

此術之接物之道也。

 

其為原無屈,其應變無極,故聖人尊之。

 

夫道之詳,不可勝述也。」

 

4道術:曰:「請問品善之體何如?」

 

對曰:「親愛利子謂之慈,反慈為嚚;

 

子愛利親謂之孝,反孝為孽。

 

愛利出中謂之忠,反忠為倍。

 

心省恤人謂之惠;

 

反惠為困。

 

兄敬愛弟謂之友,反友為虐。

 

弟敬愛兄謂之悌,反悌為敖。

 

接遇慎容謂之恭,反恭為媟。

 

接遇肅正謂之敬,反敬為嫚。

 

言行抱一謂之貞,反貞為偽。

 

期果言當謂之信,反信為慢。

 

衷理不辟謂之端,反端為趽。

 

據當不傾謂之平,反平為險。

 

行善決衷謂之清,反清為濁。

 

辭利刻謙謂之廉,反廉為貪。

 

兼覆無私謂之公,反公為私。

 

方直不曲謂之正,反正為邪。

 

以人自觀謂之度,反度為妄。

 

以己量人謂之恕,反恕為荒。

 

惻隱憐人謂之慈,反慈為忍。

 

厚志隱行謂之潔,反潔為汰。

 

施行得理謂之德,反德為怨。

 

放理潔靜謂之行,反行為污。

 

功遂自卻謂之退,反退為伐。

 

厚人自薄謂之讓,反讓為冒。

 

心兼愛人謂之仁,反仁為戾。

 

行充其宜謂之義,反義為懵。

 

剛柔得適謂之和,反和為乖。

 

合得密周謂之調,反調為盭。

 

優賢不逮謂之寬,反寬為阨。

 

包眾容易謂之裕,反裕為褊。

 

欣熏可安謂之熅,反熅為鷙。

 

安柔不苛謂之良,反良為齧。

 

緣法循理謂之軌,反軌為易。

 

襲常緣道謂之道,反道為辟。

 

廣較自斂謂之儉,反儉為侈。

 

費弗過適謂之節,反節為靡。

 

僶勉就善謂之慎,反慎為怠。

 

思惡勿道謂之戒,反戒為傲。

 

深知禍福謂之知,反知為愚。

 

亟見窕察謂之慧,反慧為童。

 

動有文體謂之禮,反禮為濫。

 

容服有義謂之儀,反儀為詭。

 

行歸而過謂之順,反順為逆。

 

動靜攝次謂之比,反比為錯。

 

容志審道謂之枣,反枣為野。

 

辭令就得謂之雅,反雅為陋。

 

論物明辯謂之辯,反辯為訥。

 

纖微皆審謂之察,反察為旄。

 

誠動可畏謂之威,反威為圂。

 

臨制不犯謂之嚴,反嚴為軟。

 

仁義脩立謂之任,反任為欺。

 

伏義誠必謂之節,反節為罷。

 

持節不恐謂之勇,反勇為怯。

 

信理遂惔謂之敢,反敢為揜。

 

志操精果謂之誠,反誠為殆。

 

克行遂節謂之必,反必為怛。

 

凡此品也,善之體也,所謂道也。

 

5道術:故守道者謂之士,樂道者謂之君子,知道者謂之明,行道者謂之賢。

 

且明且賢,此謂聖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6:33:23 | 只看該作者

新書●卷八:六術

 

1六術:德有六理,何謂六理?

 

道、德、性、神、明、命,此六者,德之理也。

 

六理無不生也,已生而六理存乎所生之內,是以陰陽天地人,盡以六理為內度,內度成業,故謂之六法。

 

六法藏內,變流而外遂,外遂六術,故謂之六行。

 

是以陰陽各有六月之節,而天地有六合之事,人有仁義禮智信之行。

 

行和則樂興,樂興則六,此之謂六行。

 

陰陽天地之動也,不失六行,故能合六法。

 

人謹脩六行,則亦可以合六法矣。

 

2六術:然而人雖有六行,微細難識,唯先王能審之。

 

凡人弗能自至,是故必待先王之教,乃知所從事。

 

是以先王為天下設教,因人所有以之為訓,道人之情,以之為真,是故內本六法,外體六行,以與《詩》、《書》、《易》、《春秋》、《禮》、《樂》六者之術,以為大義,謂之六藝。

 

令人緣之以自脩,脩成則得六行矣。

 

六行不正,反合六法。

 

藝之所以六者,法六法而體六行故也,故曰六則備矣。

 

3六術:六者非獨為六藝本也,他事亦皆以六為度。

 

聲音之道,以六為首,以陰陽之節為度,是故一歲十二月分而為陰陽,各六月,是以聲音之器十二鍾,鍾當一月,其六鍾陰聲,六鍾陽聲,聲之術律是而出,故謂之六律。

 

六律和五聲之調,以發陰陽天地人之清聲,而內合六行六法之道。

 

是故五聲宮、商、角、徵、羽,唱和相應而調和,調和而成理謂之音。

 

聲五也,必六而備,故曰聲與音六。

 

夫律之者,象測之也,所測者六,故曰六律。

 

4六術:人之戚屬,以六為法。

 

人有六親。

 

六親始曰父,父有二子,二子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從父而昆弟,故為從父昆弟,從父昆弟又有子,子從祖而昆弟,故為從祖昆弟,從祖昆弟又有子,子從曾祖而昆弟,故為從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為族兄弟。

 

備於六,此之謂六親。

 

親之始於一人,世世別離,分為六親。

 

親戚非六,則失本末之度,是故六為制而止矣。

 

六親有次,不可相踰,相踰則宗族擾亂,不能相親。

 

是故先王設為昭穆三廟,以禁其亂。

 

何為三廟?

 

上室為昭,中室為穆,下室為孫嗣令子。

 

各以其次,上下更居,三廟以別,親疏有制。

 

喪服稱親疏以為重輕,親者重,疏者輕,故復有麤衰、齊衰、大紅、細紅、緦麻備六,各服其所當服。

 

夫服則有殊,此先王之所以禁亂也。

 

5六術:數度之道,以六為法,數加於少,而度出於居。

 

數度之始,始於微細。

 

有形之物,莫細於毫。

 

是故立一毫以為度始,十毫為髮,十髮為氂,十氂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備於六。

 

故先王以為天下事用也。

 

6六術:事之以六為法者,不可勝數也。

 

此所言六,以效事之盡以六為度者,謂六理,可謂陰陽之六節,可謂天地之六法,可謂人之六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0#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6:33:36 | 只看該作者

新書●卷八:道德說

 

1道德說:德有六理,何謂六理?

 

曰道、德、性、神、明、命。

 

此六者,德之理也。

 

諸生者皆生於德之所生,而能象人德者,獨玉也。

 

寫德體,六理盡見於玉也,各有狀,是故以玉效德之六理。

 

澤者鑑也,謂之道;

 

腒如竊膏,謂之德;

 

湛而潤,厚而膠,謂之性;

 

康若濼流,謂之神;

 

光輝謂之明;

 

礐乎堅哉,謂之命。

 

此之謂六理。

 

鑑生空竅而通之以道,德生理通之以六德之華離狀。

 

六德者,德之有六理,理離狀也。

 

性生氣而通之以曉,神生變而通之以化,明生識而通之以知,命生形而通之以定。

 

2道德說:德有六美,何謂六美?

 

有道,有仁,有義,有忠,有信,有密,此六者德之美也。

 

道者德之本也,仁者德之出也,義者德之理也,忠者德之厚也,信者德之固也,密者德之高也。

 

3道德說:六理、六美,德之所以生陰陽天地人與萬物也,固為所生者法也。

 

故曰:道此之謂道,德此之謂德,行此之謂行,所謂行此者德也。

 

是故著此竹帛謂之書,書者此之著者也,詩者此之志者也,易者此之占者也,春秋者此之紀者也,禮者此之體者也,樂者此之樂者也,祭祀鬼神為此福者也,博學辯議為此辭者也。

 

4道德說:道者無形,平和而神。

 

道物有載物者,畢以順理和適行。

 

故物有清而澤。

 

澤者鑑也,鑑以道之神,模貫物形,通達空竅,奉一出入為先,故謂之鑑。

 

鑑者所以能見也,見者目也,道德施物精微而為目。

 

是故物之始形也,分先而為目,目成也,形乃從。

 

是以人及有因之在氣,莫精於目,目清而潤澤若濡,無毳穢雜焉,故能見也。

 

由此觀之,目足以明道德之潤澤矣,故曰澤者鑑也。

 

生空竅通之以道。

 

5道德說:德者,離無而之有,故潤則腒然濁而始形矣,故六理發焉。

 

六理所以為變而生也,所生有理,然則物得潤以生,故謂潤德。

 

德者,變及物理之所出也,未變者道之頌也。

 

道冰而為德,神載於德。

 

德者,道之澤也。

 

道雖神必載於德,而頌乃有所因,以發動變化而為變。

 

變及諸生之理,皆道之化也。

 

各有條理,以載於德,德受道之化而發之,各不同狀。

 

德潤,故曰如膏謂之德。

 

德生理,通之以六德之華離狀。

 

6道德說:性者,道德造物,物有形而道德之神專而為一氣,明其潤益厚矣。

 

濁而膠相連在物之中,為物莫生,氣皆集焉,故謂之性。

 

性,神氣之所會也,性立則神氣曉曉然發而通行於外矣。

 

與外物之感相應,故曰潤厚而膠謂之性。

 

性生氣,通之以曉。

 

7道德說:神者,道德神氣發於性也。

 

康若濼流,不可物效也,變化無所不為,物理及諸變之起,皆神之所化也,故曰康若濼流謂之神。

 

理生變,通之以化。

 

8道德說:明者,神氣在內,則無光而為知,明則有輝於外矣。

 

外內通一,則為得失,事理是非皆職於知,故曰光輝謂之明。

 

明生識,通之以知。

 

9道德說:命者,物皆得道德之施以生,則澤潤性氣神明,及形體之位分、數度,各有極量指奏矣。

 

此皆所受其道德,非以嗜欲取捨然也。

 

其受此具也,礐然有定矣,不可得辭也,故曰命。

 

命者,不得毋生,生則有形,形而道德性神明因載於物形,故礐堅謂之命。

 

命生形,通之以定。

 

10道德說:物所道始謂之道,所得以生謂之德。

 

德之有也,以道為本,故曰道者德之本也。

 

德生物,又養物,則物安利矣。

 

安利物者,仁行也。

 

仁行出於德,故曰仁者德之出也。

 

德生理,理立則有宜適之謂義。

 

義者,理也,故曰義者德之理也。

 

德生物,又養長之而弗離也,得以安利。

 

德之遇物也忠厚,故曰忠者德之厚也。

 

德之忠厚也,信固而不易,此德之常也,故曰信者德之固也。

 

德生於道而有理,守理則合於道,與道理密而弗離也,故能畜物養物,物莫不仰恃德,此德之高,故曰密者德之高也。

 

道而勿失,則有道矣;

 

得而守之,則有德矣;

 

行有無休,則行成矣。

 

故曰道此之謂道,德此之謂德,行此之謂行。

 

諸此言者,盡德變;

 

變也者,理也。

 

11道德說:書者,著德之理於竹帛而陳之,令人觀焉,以著所從事,故曰:「書者,此之著者也。」

 

詩者,志德之理,而明其指,令人緣之以自成也,故曰「詩者,此之志者也。」

 

易者,察人之精德之理與弗循,而占其吉凶,故曰「易者,此之占者也。」

 

春秋者,守往事之合德之理與不合,而紀其成敗,以為來事師法,故曰「春秋者,此之紀者也。」

 

禮者,體德理而為之節文,成人事,故曰「禮者,此之體者也。」

 

樂者,書、詩、易、春秋、禮五者之道備,則合於德矣,合則驩然大樂矣,故曰「樂者,此之樂者也。」

 

人能脩德之理,則安利之,謂福。

 

莫不慕福,弗能必得,而人心以為鬼神能與於利害,是故具犧牲俎豆粢盛,齋戒而祭鬼神,欲以佐成福,故曰祭祀鬼神,為此福者也。

 

德之理盡施於人,其在人也,內而難見,是以先王舉德之頌而為辭語,以明其理,陳之天下,令人觀焉。

 

垂之後世,辯議以審察之,以轉相告。

 

是故弟子隨師而問,博學以達其知,而明其辭以立其誠,故曰博學辯議,為此辭者也。

 

12道德說:德畢施物,物雖有之,微細難識。

 

夫玉者,真德象也。

 

六理在玉,明而易見也。

 

是以舉玉以諭物之所受於德者,與玉一體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6:34:06 | 只看該作者

新書●卷九:大政上

 

1大政上:聞之於政也,民無不為本也。

 

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

 

故國以民為安危,君以民為威侮,吏以民為貴賤,此之謂民無不為本也。

 

聞之於政也,民無不為命也。

 

國以為命,君以為命,吏以為命。

 

故國以民為存亡,君以民為盲明,吏以民為賢不肖,此之謂民無不為命也。

 

聞之於政也,民無不為功也。

 

故國以為功,君以為功,吏以為功。

 

國以民為興壞,君以民為彊弱,吏以民為能不能,此之謂民無不為功也。

 

聞之於政也,民無不為力也,故國以為力,君以為力,吏以為力。

 

故夫戰之勝也,民欲勝也;

 

攻之得也,民欲得也;

 

守之存也,民欲存也。

 

故率民而守,而民不欲存,則莫能以存矣。

 

故率民而攻,民不欲得,則莫能以得矣。

 

故率民而戰,民不欲勝,則莫能以勝矣。

 

故其民之為其上也,接敵而喜,進而不能止,敵人必駭,戰由此勝也。

 

夫民之於其上也,接而懼,必走去,戰由此敗也。

 

故夫菑與福也,非粹在天也,必在士民也。

 

嗚呼,戒之戒之!

 

夫士民之志,不可不要也。

 

嗚呼,戒之戒之!

 

2大政上:行之善也,粹以為福己矣。

 

行之惡也,粹以為菑己矣。

 

故受天之福者,天不功焉。

 

被天之菑,則亦無怨天矣,行自為取之也。

 

知善而弗行,謂之不明;

 

知惡而弗改,必受天殃。

 

天有常福,必與有德;

 

天有常菑,必與奪民時。

 

故夫民者,至賤而不可簡也,至愚而不可欺也。

 

故自古至於今,與民為讎者,有遲有速,而民必勝之。

 

知善而弗行謂之狂,知惡而不改謂之惑,故夫狂與惑者,聖王之戒也,而君子之愧也。

 

嗚呼,戒之戒之!

 

豈其以狂與惑自為之,明君而君子乎,聞善而行之如爭,聞惡而改之如讎,然後禍菑可離,然後保福也。

 

戒之戒之!

 

3大政上:誅賞之慎焉。

 

故與其殺不辜也,寧失於有罪也。

 

故夫罪也者,疑則附之去已。

 

夫功也者,疑則附之與已。

 

則此毋有無罪而見誅,毋有有功而無賞者矣。

 

戒之哉,戒之哉!

 

誅賞之慎焉。

 

故古之立刑也,以禁不肖,以起怠惰之民也。

 

是以一罪疑,則弗遂誅也,故不肖得改也。

 

故一功疑,則必弗倍也,故愚民可勸也。

 

是以上有仁譽,而下有治名。

 

疑罪從去,仁也;

 

疑功從予,信也。

 

戒之哉,戒之哉!

 

慎其下,故誅而不忌,賞而不曲。

 

不反民之罪而重之,不滅民之功而棄之。

 

故上為非則諫而止之,以道弼之;

 

下為非則矜而恕之,道而赦之,柔而假之。

 

故雖有不肖民,化而則之。

 

故雖昔者之帝王,其所貴其臣者,如此而已矣。

 

4大政上:人臣之道,思善則獻之於上,聞善則獻之於上,知善則獻之於上。

 

夫民者,唯君者有之;

 

為人臣者,助君理之。

 

故夫為人臣者,以富樂民為功,以貧苦民為罪。

 

故君以知賢為明,吏以愛民為忠。

 

故臣忠則君明,此之謂聖王。

 

故官有假,而德無假,位有卑,而義無卑,故位下而義高者,雖卑貴也,位高而義下者,雖貴必窮。

 

嗚呼,戒之哉,戒之哉!

 

行道不能,窮困及之。

 

5大政上:夫一出而不可反者,言也;

 

一見而不可得揜者,行也。

 

故夫言與行者,知愚之表也,賢不肖之別也。

 

是以智者慎言慎行,以為身福;

 

愚者易言易行,以為身菑。

 

故君子言必可行也,然後言之,行必可言也,然後行之。

 

嗚呼,戒之哉,戒之哉!

 

行之者在身,命之者在人,此福菑之本也。

 

道者福之本,祥者福之榮也。

 

無道者必失福之本,不祥者必失福之榮。

 

故行而不緣道者,其言必不顧義矣。

 

故紂自謂天王也,桀自謂天子也,已滅之後,民以相罵也。

 

以此觀之,則位不足以為尊,而號不足以為榮矣。

 

故君子之貴也,士民貴之,故謂之貴也。

 

故君子之富也,士民樂之,故謂之富也。

 

故君子之貴也,與民以福,故士民貴之。

 

故君子之富也,與民以財,故士民樂之。

 

故君子富貴也,至於子孫而衰,則士民皆曰何君子之道衰也,數也。

 

不肖暴者禍及其身,則士民皆曰,何天誅之遲也。

 

6大政上:夫民者,萬世之本也,不可欺。

 

凡居於上位者,簡士苦民者是謂愚,敬士愛民者是謂智。

 

夫愚智者,士民命之也。

 

故夫民者,大族也,民不可不畏也。

 

故夫民者,多力而不可適也。

 

嗚呼,戒之哉,戒之哉!

 

與民為敵者,民必勝之。

 

君能為善,則吏必能為善矣;

 

吏能為善,則民必能為善矣。

 

故民之不善也,吏之罪也;

 

吏之不善也,君之過也。

 

嗚呼,戒之,戒之!

 

故夫士民者,率之以道,然後士民道也;

 

率之以義,然後士民義也;

 

率之以忠,然後士民忠也;

 

率之以信,然後士民信也。

 

故為人君者,其出令也,其如聲,士民學之,其如響,曲折而從君,其如景矣。

 

嗚呼,戒之哉,戒之哉!

 

君鄉善於此,則佚佚然協民皆鄉善於彼矣,猶景之象形也。

 

君為惡於此,則啍啍然協民皆為惡於彼矣,猶響之應聲也。

 

是以聖王而君子乎,執事而臨民者日戒慎一日,則士民亦日戒慎一日矣,以道先民也。

 

7大政上:道者,聖王之行也,文者聖王之辭也,恭敬者聖王之容也,忠信者聖王之教也。

 

夫聖人也者,賢智之師也。

 

仁義者,明君之性也。

 

故堯舜禹湯之治天下也,所謂明君也,士民樂之,皆即位百年然後崩,士民猶以為大數也。

 

桀紂,所謂暴亂之君也,士民苦之,皆即位數十年而滅,士民猶以為大久也。

 

故夫諸侯者,士民皆愛之,則其國必興矣;

 

士民皆苦之,則國必亡矣。

 

故夫士民者,國家之所樹,而諸侯之本也,不可輕也。

 

嗚呼!

 

輕本不祥,實為身殃,戒之哉,戒之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2#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6:34:21 | 只看該作者

新書●卷九:大政下

 

1大政下:易使喜,難使怒者,宜為君。

 

識人之功,而忘人之罪者,宜為貴。

 

故曰:「刑罰不可以慈民,簡泄不可以得士。」

 

故欲以刑罰慈民,辟其猶以鞭狎狗也,雖久弗親矣。

 

故欲以簡泄得士,辟其猶以弧怵鳥也,雖久弗得矣。

 

故夫士者,弗敬則弗至。

 

故夫民者,弗愛則弗附。

 

故欲求士必至,民必附,惟恭與敬,忠與信,古今毋易矣。

 

渚澤有枯水,而國無枯士矣。

 

故有不能求士之君,而無不可得之士。

 

故有不能治民之吏,而無不可治之民。

 

故君明而吏賢矣,吏賢而民治矣。

 

故見其民而知其吏,見其吏而知其君矣。

 

故君功見於選吏,吏功見於治民。

 

故勸之其上者,由其下而上睹矣,此道之謂也。

 

故治國家者,行道之謂,國家必寧,信道而不為,國家必空。

 

故政不可不慎也,而吏不可不選也,而道不可離也。

 

嗚呼,戒之哉!

 

離道而災至矣。

 

2大政下:無世而無聖,或不得知也,無國而無士,或弗能得也。

 

故世未嘗無聖也,而聖不得聖王,則弗起也。

 

國未嘗無士也,不得君子,則弗助也。

 

聖明則士闇飾矣。

 

故聖王在上位,則士百里而有一人,則猶無有也。

 

故王者衰,則士沒矣。

 

故暴亂在位,則士千里而有一人,則猶比肩也。

 

故國者有不幸,而無明君。

 

君明也,則國無不幸而無賢士矣。

 

故自古而至於今,澤有無水,國無無士,故士易得而難求也,易致而難留也。

 

故求士而不以道,周遍境內不能得一人焉;

 

故求士而以道,則國中多有之,此之謂士易得而難求也。

 

故待士而以敬,則士必居矣;

 

待士而不以道,則士必去矣,此之謂士易致而難留也。

 

3大政下:王者有易政而無易國,有易吏而無易民。

 

故因是國也而為安,因是民也而為治。

 

故湯以桀之亂氓為治,武王以紂之北卒為彊。

 

故民之治亂在於吏,國之安危在於政,故是以明君之於政也,慎之,於吏也,選之,然後國興也。

 

故君能為善,則吏必能為善矣。

 

吏能為善,則民必能為善矣。

 

故民之不善也,失之者吏也;

 

故民之善者,吏之功也。

 

故吏之不善也,失之者君也;

 

故吏之善者,君之功也。

 

是故君明而吏賢,吏賢而民治矣。

 

故苟上好之,其下必化之,此道之謂也。

 

4大政下:夫民之為言也,暝也;

 

萌之為言也,盲也。

 

故惟上之所扶而以之,民無不化也,故曰民萌民萌哉,直言其意而為之名也。

 

夫民者賢不肖之材也,賢不肖皆具焉,故賢人得焉,不肖者伏焉,技能輸焉,忠信飾焉。

 

故民者,積愚也。

 

故夫民者,雖愚也,明上選吏焉,必使民與焉。

 

故士民譽之,則明上察之,見歸而舉之。

 

故士民苦之,則明上察之,見非而去之。

 

故王者取吏不妄,必使民唱,然後和之。

 

故夫民者,吏之程也。

 

察吏於民,然後隨之。

 

夫民至卑也,使之取吏焉,必取其愛焉。

 

故十人愛之有歸,則十人之吏也;

 

百人愛之有歸,則百人之吏也;

 

千人愛之有歸,則千人之吏也;

 

萬人愛之有歸,則萬人之吏也。

 

故萬人之吏,選卿相焉。

 

5大政下:夫民者,諸侯之本也;

 

教者,政之本也;

 

道者,教之本也。

 

有道然後教也,有教然後政治也,政治然後民勸之,民勸之然後國豐富也。

 

故國豐且富,然後君樂也,忠臣之功也。

 

臣之忠者,君之明也。

 

臣忠君明,此之謂政之綱也。

 

故國也者行之綱,然後國臧也。

 

故君之信,在於所信,所信不信,雖欲論信也,終身不信矣,故所信不可不慎也。

 

事君之道,不過於事父,故不肖者之事父也,不可以事君。

 

事長之道,不過於事兄,故不肖者之事兄也,不可以事長。

 

使下之道,不過於使弟,故不肖者之使弟也,不可以使下。

 

交接之道,不過於為身,故不肖者之為身也,不可以接友。

 

慈民之道,不過於愛其子,故不肖者之愛其子,不可以慈民。

 

居官之道,不過於居家,故不肖者之於家也,不可以居官。

 

夫道者,行之於父,則行之於君矣;

 

行之於兄,則行之於長矣;

 

行之於弟,則行之於下矣;

 

行之於身,則行之於友矣;

 

行之於子,則行之於民矣;

 

行之於家,則行之於官矣。

 

故士則未仕而能以試矣。

 

聖王選舉也,以為表也,問之然後知其言,謀焉然後知其極,任之以事,然後知其信。

 

故古聖王君子不素距人,以此為明察也。

 

6大政下:國之治政在諸侯、大夫、士,察之理,在其與徒。

 

君必擇其臣,而臣必擇其所與。

 

故察明者,賢乎人之辭,不出於室而無不見也。

 

察明者乘人,不出其官,而無所不入也。

 

故王者居於中國,不出其國,而明於天下之政,何也?

 

則賢人之辭也,不離其位,而境內親之者,謂之人為之行之也。

 

故愛人之道,言之者謂之其府;

 

故愛人之道,行之者謂之其禮。

 

故忠諸侯者,無以易敬士也;

 

忠君子者,無以易愛民也。

 

諸侯不得士,則不能興矣;

 

故君子不得民;

 

則不能稱矣。

 

故士能言道而弗能行者謂之器,能行道而弗能言者謂之用,能言之能行之者謂之實。

 

故君子訊其器,任其用,乘其實,而治安興矣。

 

嗚呼,人耳人耳!

 

7大政下:諸侯即位享國,社稷血食,而政有命國無君也;

 

官有政長,而民有所屬,而政有命國無吏也;

 

官駕百乘,而食食千人,政有命國無人也。

 

何也?

 

君之為言也,考也。

 

故君也者,道之所出也。

 

賢人不舉,而不肖人不去,此君無道也,故政謂此國無君也。

 

吏之為言,理也。

 

故吏也者,理之所出也,上為非而不敢諫,下為善而不知勸,此吏無理也,故政謂此國無吏也。

 

官駕百乘,而食食千人,近側者不足以問諫,而由朝假不足以考度,故政謂此國無人也。

 

嗚呼,悲哉!

 

君者,群也,無人誰據?

 

無據必蹶,政謂此國素亡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6:34:35 | 只看該作者

新書●卷九:脩政語上

 

1脩政語上:黃帝曰:道若川谷之水,其出無已,其行無止。

 

故服人而不為仇,分人而不譐者,其惟道矣。

 

故播之於天下,而不忘者,其惟道矣。

 

是以道高比於天,道明比於日,道安比於山。

 

故言之者見謂智,學之者見謂賢,守之者見謂信,樂之者見謂仁,行之者見謂聖人。

 

故惟道不可竊也,不可以虛為也。

 

故黃帝職道義,經天地,紀人倫,序萬物,以信與仁為天下先。

 

然後濟東海,入江內,取綠圖,西濟積石,涉流沙,登於崑崙,於是還歸中國,以平天下,天下太平,唯躬道而已。

 

2脩政語上:帝顓頊曰:至道不可過也,至義不可易也。

 

是故以後者復跡也。

 

故上緣黃帝之道而行之,學黃帝之道而賞之,加而弗損,天下亦平也。

 

3脩政語上:顓頊曰:功莫美於去惡而為善,罪莫大於去善而為惡,故非吾善善而已也,善緣善也,非惡惡而已也,惡緣惡也。

 

吾日慎一日,其此已也。

 

4脩政語上:帝嚳曰:緣道者之辭而與為道已,緣巧者之事而學為巧已,行仁者之操而與為仁已。

 

故節仁之器,以脩其躬,而身專其美矣。

 

故士緣黃帝之道而明之,學帝顓頊之道而行之,而天下亦平矣。

 

5脩政語上:帝嚳曰:德莫高於博愛人,而政莫高於博利人,故政莫大於信,治莫大於仁,吾慎此而已矣。

 

6脩政語上:帝堯曰:「吾存心於先古,加志於窮民,痛萬姓之罹罪,憂眾生之不遂也。」

 

故一民或飢,曰:「此我飢之也。」

 

一民或寒,曰:「7脩政語上:此我寒之也。」

 

一民有罪,曰:「此我陷之也。」

 

仁行而義立,德博而化富。

 

故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治,先恕而後行,是以德音遠也。

 

是故堯教化及雕題蜀越,撫交趾,身涉流沙,地封獨山,西見王母,訓及大夏渠叟,北中幽都,及狗國與人身而鳥面,及焦僥。

 

好賢而隱不逮,彊於行,而菑於志,率以仁而恕,至此而已矣。

 

8脩政語上:帝舜曰:吾盡吾敬而以事吾上,故見謂忠焉;

 

吾盡吾敬以接吾敵,故見謂信焉;

 

吾盡吾敬以使吾下,故見謂仁焉。

 

是以見愛親於天下之人,而見歸樂於天下之民,而見貴信於天下之君。

 

故吾詳取之以敬也,吾得之以敬也,故欲明道而諭教,唯以敬者為忠,必服之。

 

9脩政語上:大禹之治天下也,諸侯萬人,而禹一皆知其體。

 

故大禹豈能一見而知之也?

 

豈能一聞而識之也?

 

諸侯朝會,而禹親報之,故是以禹一皆知其國也。

 

其士月朝,而禹親見之,故是以禹一皆知其體也。

 

然且大禹其猶大恐,諸侯會,則問於諸侯曰:「諸侯以寡人為驕乎?」

 

朔日士朝,則問於士曰:「諸大夫以寡人為汏乎?

 

其聞寡人之驕之汏耶,而不以語寡人者,此教寡人之殘道也,滅天下之教也,故寡人之所怨於人者,莫大於此也。」

 

10脩政語上:大禹曰:「民無食也,則我弗能使也,功成而不利於民,我弗能勸也。」

 

故鬟河而道之九牧,鑿江而道之九路,灑五湖而定東海。

 

民勞矣而弗苦者,功成而利於民也。

 

禹嘗晝不暇食,夜不暇寢矣,方是時也,憂務故也。

 

故禹與士民同務,故不自言其信,而信諭矣。

 

故治天下,以信為之也。

 

11脩政語上:湯曰:學聖王之道者,譬其如日;

 

靜思而獨居,譬其若火。

 

夫舍學聖之道,而靜居獨思,譬其若去日之明於庭,而就火之光於室也。

 

然可以小見,而不可以大知。

 

是故明君而君子,貴尚學道,而賤下獨思也。

 

故諸君子得賢而舉之,得賢而與之,譬其若登山乎。

 

得不肖而舉之,得不肖而與之,譬其若下淵乎。

 

故登山而望,其何不臨,而何不見?

 

陵遲而入淵,其孰不陷溺?

 

是以明君慎其舉,而君子慎其與,然後福可必歸,菑可必去也。

 

12脩政語上:湯曰:藥食嘗於卑,然後至於貴;

 

藥言獻於貴,然後聞於卑。

 

故藥食嘗於卑,然後至於貴,教也;

 

藥言獻於貴,然後聞於卑,道也。

 

故使人味食,然後食者,其得味也多;

 

若使人味言,然後聞言者,其得言也少。

 

故以是明上之於言也,必自也聽之,必自也擇之,必自也聚之,必自也藏之,必自也行之。

 

故道以數取之為明,以數行之為章,以數施之萬姓為藏。

 

是故求道者,不以目而以心;

 

取道者,不以手而以耳。

 

致道者以言,入道者以忠,積道者以信,樹道者以人。

 

故人主有欲治安之心,而無治安之故者,雖欲治顯榮也,弗得矣。

 

故治安不可以虛成也,顯榮不可以虛得也。

 

故明君敬士察吏愛民,以參其極,非此者,則四美不附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6:34:50 | 只看該作者

新書●卷九:脩政語下

 

1脩政語下:周文王問於粥子曰:「敢問君子將入其職,則其於民也何如?」

 

粥子對曰:「唯,疑。

 

請以上世之政詔於君王。

 

政曰:君子將入其職,則其於民也,旭旭然如日之始出也。」

 

周文王曰:「受命矣。」

 

曰:「君子既入其職,則其於民也何若?」

 

對曰:「君子既入其職,則其於民也暯暯然如日之正中。」

 

周文王曰:「受命矣。」

 

曰:「君子既去其職,則其於民也何若?」

 

對曰:「君子既去其職,則其於民也暗暗然如日之已入也。

 

故君子將入而旭旭者,義先聞也;

 

既入而暯暯者,民保其福也;

 

既去而暗暗者,民失其教也。

 

周文王曰:「受命矣。」

 

2脩政語下:周武王問於粥子曰:「寡人願守而必存,攻而必得,戰而必勝,則吾為此柰何?」

 

粥子曰:「唯,攻守而勝乎同器,而和與嚴其備也。

 

故曰:和可以守,而嚴可以守,而嚴不若和之固也;

 

和可以攻,而嚴可以攻,而嚴不若和之得也;

 

和可以戰,而嚴可以戰,而嚴不若和之勝也,則唯由和而可也。

 

故諸侯發政施令,政平於人者,謂之文政矣;

 

諸侯接士而使吏,禮恭於人者,謂之文禮矣;

 

諸侯聽獄斷刑,仁於治,陳於行,其由此守而不存,攻而不得,戰而不勝者,自古而至于,今自天地之辟也,未之嘗聞也。

 

今也君王欲守而必存,攻而必得,戰而必勝,則唯由此也為可也。」

 

周武王曰:「受命矣。」

 

3脩政語下:周武王問於王子旦曰:「敢問治有必成,而戰有必勝乎?

 

攻有必得,而守有必存乎?」

 

王子旦對曰:「有。

 

政曰:諸侯政平於內,而威於外矣。

 

君子行脩於身,而信於輿人矣,治民民治,而榮於名矣。

 

故諸侯凡有治心者,必脩之以道,而與之以敬,然後能以成也。

 

凡有戰心者,必脩之以政,而興之以義,然後能以勝也。

 

凡有攻心者,必結之以約,而諭之以信,然後能以得也。

 

凡有守心者,必固之以和,而諭之以愛,然後能有存也。」

 

周武王曰:「受命矣。」

 

師尚父曰:「吾聞之於政也,曰:天下壙壙,一人有之;

 

萬民藂藂,一人理之。

 

故天下者,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

 

故夫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紀之,唯有道者使之,唯有道者宜處而久之。

 

故夫天下者,難得而易失也,難常而易亡也。

 

故守天下者,非以道則弗得而長也。

 

故夫道者,萬世之寶也。」

 

周武王曰:「受命矣。」

 

4脩政語下:周成王年二十歲,即位享國。

 

親以其身見於粥子之家而問焉。

 

曰:「昔者先王與帝脩道而道脩,寡人之望也,亦願以教。

 

敢問興國之道柰何?」

 

粥子對曰:「唯,疑。

 

請以上世之政詔於君王。

 

政曰:興國之道,君思善則行之,君聞善則行之,君知善則行之。

 

位敬而常之,行信而長之,則興國之道也。」

 

周成王曰:「受命矣。」

 

5脩政語下:周成王曰:「敢問於道之要柰何?」

 

粥子對曰:「唯,疑,請以上世之政詔於君王。

 

政曰:為人下者敬而肅,為人上者恭而仁,為人君者敬士愛民,以終其身,此道之要也。」

 

周成王曰:「受命矣。」

 

6脩政語下:周成王曰:「敢問治國之道若何?」

 

粥子曰:「唯,疑。

 

請以上世之政詔於君王。

 

政曰:治國之道,上忠於主,而中敬其士,而下愛其民。

 

故上忠其主者,非以道義,則無以入忠也;

 

而中敬其士,不以禮節,無以諭敬也;

 

下愛其民,非以忠信,則無以諭愛也。

 

故忠信行於民,禮節諭於士,道義入於上,則治國之道也。

 

雖治天下者,由此而已。」

 

周成王曰:「受命矣。」

 

7脩政語下:周成王曰:「寡人聞之:有上人者,有下人者,有賢人者,有不肖人者,有智人者,有愚人者。

 

敢問上下之人何以為異?」

 

粥子對曰:「唯,疑,請以上世之政詔於君王。

 

政曰:凡人者,若賤若貴,若幼若老。

 

聞道志而藏之,知道善而行之,上人矣。

 

聞道而弗取藏也,知道而弗取行也,則謂之下人也。

 

故夫行者善,則謂之賢人矣;

 

行者惡,則謂之不肖矣。

 

故夫言者善,則謂之智矣;

 

言者不善,則謂之愚矣。

 

故智愚之人有其辭矣,賢不肖之人別其行矣,上下之人等其志矣。」

 

周成王曰:「受命矣。」

 

8脩政語下:周成王曰:「寡人聞之:聖王在上位,使民富且壽云。

 

若夫富,則可為也;

 

若夫壽,則不在天乎?」

 

粥子曰:「唯,疑。

 

請以上世之政詔於君王。

 

政曰:聖王在上位,則天下不死軍兵之事,故諸侯不私相攻,而民不私相鬥,鬩不私相煞也。

 

故聖王在上位,則民免於一死,而得一生矣。

 

聖王在上,則君積於道,而吏積於德,而民積於用力,故婦為其所衣,丈夫為其所食,則民無凍餒矣。

 

聖王在上,則民免於二死,而得二生矣。

 

聖王在上,則君積於仁,而吏積於愛,而民積於順,則刑罰廢矣,而民無夭遏之誅。

 

故聖王在上,則民免於三死,而得三生矣。

 

聖王在上,則使民有時,而用之有節,則民無厲疾。

 

故聖王在上,則民免於四死,而得四生矣。

 

故聖王在上,則使盈境內,興賢良,以禁邪惡。

 

故賢人必用,而不肖人不作,則已得其命矣。

 

故夫富且壽者,聖王之功也。」

 

周成王曰:「受命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6:35:2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16 17:59 編輯

新書●卷十:禮容語下

 

1禮容語下:魯叔孫昭聘于宋,宋元公與之燕,飲酒樂。

 

昭子右坐,歌終而語,因相泣也。

 

樂祁曰:「過哉君!非哀所也。」

 

已而告人曰:「今茲君與叔孫其皆死乎?吾聞之:哀樂而樂哀,皆喪心也。心之精爽,是謂魂魄,魂魄已失,何以能久?且吾聞之:主民者不可以媮,媮必死。今君與叔孫其語皆媮,死日不遠矣。」

 

居六月,宋元公薨,閒一月,叔孫婼卒。

 

2禮容語下:晉叔向聘于周,發幣大夫,及單靖公。

 

靖公享之,儉而敬,賓禮贈賄同是禮而從。

 

享燕無私,送不過郊,語說昊天有成命。

 

3禮容語下:既而叔向告人曰:「吾聞之曰:『一姓不再興。』今周有單子以為臣,周其復興乎?昔史佚有言曰:『動莫若敬,居莫若儉,德莫若讓,事莫若資。』今單子皆有焉。

 

夫宮室不崇,器無蟲鏤,儉也;

 

身恭除潔,外內肅給,敬也;

 

燕好享賜,雖歡不踰等,讓也;

 

賓之禮事,稱上而差,資也。

 

若是而加之以無私,重之以不侈,能辟怨矣。

 

居儉動敬德讓事資而能辟怨,以為卿佐,其有不興乎?

 

4禮容語下:夫昊天有成命,頌之盛德也。

 

其詩曰: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謐。

 

謐者,寧也,億也。

 

命者,制令也。

 

基者,經也,勢也。

 

夙,早也。

 

康,安也。

 

后,王也。

 

二后,文王、武王。

 

成王者,武王之子,文王之孫也。

 

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

 

及成王承嗣,仁以臨民,故稱昊天焉。

 

不敢怠安,蚤興夜寐,以繼文王之業,布文陳紀,經制度,設犧牲,使四海之內,懿然葆德,各遵其道,故曰有成承順武王之功,奉揚文王之德。

 

九州之民,四荒之國,歌謠文武之烈,絫九譯而請朝,致貢職以供祀,故曰二后受之。

 

方是時也,天地調和,神民順億,鬼不厲祟,民不謗怨,故曰宥謐。

 

成王質仁聖哲,能明其先,能承其親,不敢惰懈,以安天下,以敬民人。

 

今單子美說其志也,以佐周室,吾故曰周其復興乎。」

 

故周平王既崩以後,周室稍稍衰弱不墜。

 

當單子之佐政也,天子加尊,周室加興。

 

5禮容語下:晉之三卿郤錡、郤犨、郤至從晉厲公會諸侯于柯陵,周單襄公在會。

 

晉厲公視遠步高;

 

郤錡見單子,其語犯;

 

郤犨見,其語訐;

 

郤至見,其語伐;

 

齊國佐見,其語盡。

 

6禮容語下:單襄公告魯成公曰:「晉將有亂,其君與三郤其當之乎?」

 

魯侯曰:「寡人固晉而彊其君,今君曰『將有亂』,敢問天道乎?意人故也?」

 

7禮容語下:對曰:吾非諸史也,焉知天道?

 

吾見晉君之容,而聽三郤之語矣,殆必有禍矣。

 

君子目以正體,足以從之,是以觀容而知其心。

 

今晉侯視遠而足高,目不在體,而足不步目,其心必異矣。

 

體目不相從,何以能久?

 

夫合諸侯,國之大事也,於是觀存亡之徵焉。

 

故國將有福,其君步言視聽,必皆得適順善,則可以知德矣。

 

視遠曰絕其義,足高曰棄其德,言爽曰反其信,聽淫曰離其名。

 

夫目以處義,足以踐德,口以庇信,耳以聽名者也,故不可不慎也。

 

偏亡者有咎,既亡則國從之。

 

今晉侯無一可焉,吾是以云。

 

夫郤氏,晉之寵人也。

 

是族在晉,有三卿五大夫,貴矣,亦可以戒懼矣。

 

今郤伯之語犯,郤叔訐,郤季伐。

 

犯則凌人,訏則誣人,伐則揜人。

 

有是寵也,而益之以三怨,其誰能忍之?

 

齊國武子亦將有禍。

 

齊,亂國也。

 

立於淫亂之朝,而好盡言以暴人過,怨之本也。

 

惟善人能受盡言。

 

今齊既亂,其能善乎?

 

8禮容語下:居二年,晉殺三卿。

 

明年,厲公弒於東門。

 

是歲也,齊人果殺國武子。

 

《詩》曰:「敬之敬之,天惟顯思,命不易哉,毋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監在茲,維予小子,不聰敬止,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佛時仔肩,視我顯德行。」

 

故弗順弗敬,天下不定,忘敬而怠,人必乘之。

 

嗚呼,戒之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6#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6:35:3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16 17:58 編輯

新書●卷十:胎教

 

1胎教:易曰:「正其本而萬物理,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故君子慎始。」

 

春秋之元,詩之關雎,禮之冠婚,易之乾坤,皆慎始敬終云爾。

 

2胎教:素成,謹為子孫婚妻嫁女,必擇孝悌世世有行義者,如是則其子孫慈孝,不敢淫暴,黨無不善,三族輔之。

 

故鳳凰生而有仁義之意,虎狼生而有貪戾之心,兩者不等,各以其母。

 

嗚呼,戒之哉!

 

無養乳虎,將傷天下,故曰素成胎教之道,書之玉版,藏之金櫃,置之宗廟,以為後世戒。

 

3胎教:青史氏之記曰古者胎教之道,王后有身,七月而就蔞室,太師持銅而御戶左,太宰持斗而御戶右,太卜持蓍龜而御堂下,諸官皆以其職御於門內。

 

比三月者,王后所求聲音非禮樂,則太師撫樂而稱不習。

 

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則太宰荷斗而不敢煎調,而曰:「不敢以侍王太子。」

 

太子生而泣,太師吹銅曰:「聲中某律。」

 

太宰曰:「滋味上某。」

 

太卜曰:「命云某。」

 

4胎教:然後,為王太子懸弧之禮義。

 

東方之弧以梧。

 

梧者,東方之草,春木也。

 

其牲以雞。

 

雞者,東方之牲也。

 

南方之弧以柳。

 

柳者,南方之草,夏木也。

 

其牲以狗。

 

狗者,南方之牲也。

 

中央之弧以桑。

 

桑者,中央之木也。

 

其牲以牛。

 

牛者,中央之牲也。

 

西方之弧以棘。

 

棘者,西方之草也,秋木也。

 

其牲以羊。

 

羊者,西方之牲也。

 

北方之弧以棗。

 

棗者,北方之草,冬木也。

 

其牲以彘。

 

彘者,北方之牲也。

 

五弧五分矢,東方射東方,南方射南方,中央高射,西方射西方,北方射北方,皆三射。

 

其四弧具其餘各二分矢,懸諸國四通門之左;

 

中央之弧亦具,餘二分矢,懸諸社稷門之左。

 

5胎教:然後,卜王太子名,上毋取於天,下毋取於地,毋取於名山通谷,毋悖於鄉俗。

 

是故君子名難知而易諱也,此所以養恩之道也。

 

6胎教:正之禮者,王太子無羞臣領臣之子也,故謂領臣之子也?

 

身朝王者,妻朝后,之子朝王太子,是謂臣之子也,此正禮胎教也。

 

周妃后妊成王於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諠,獨處不倨,雖怒不罵,胎教之謂也。

 

成王生,仁者養之,孝者繈之,四賢傍之。

 

成王有知,而選太公為師,周公為傅,前有與計,而後有與慮也。

 

是以封於泰山而禪於梁父,朝諸侯,一天下。

 

由此觀之,主左右不可不練也。

 

7胎教:昔禹以夏王,而桀以夏亡;

 

湯以殷王,而紂以殷亡;

 

闔閭以吳戰勝無敵,而夫差以之見禽於越;

 

文公以晉伯,而厲公以見殺於匠麗之宮;

 

威王以齊彊於天下,而簡公以殺於檀臺;

 

穆公以秦顯名尊號,而二世以劫於望夷之宮。

 

其所以君王同,而功跡不等者,所任異也。

 

8胎教:故成王處襁褓之中,朝諸侯,周公用事也。

 

武靈王五十而弒於沙丘,任李兌也。

 

齊桓公得管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稱為義主;

 

失管仲,任豎刀,而身死不葬,為天下笑。

 

一人之身,榮辱具施焉者,在所任也。

 

故魏有公子無忌,而削地復;

 

趙任藺相如,而秦兵不敢出;

 

安陵任周瞻,而國獨立;

 

楚有申包胥,而昭王復反;

 

齊有陳單,襄王得其國。

 

由此觀之,無賢佐俊士,能成功立名,安危繼絕者,未之有也。

 

是以國不務大而務得民心,佐不務多而務得賢者。

 

得民心而民往之,得賢者而賢者歸之。

 

9胎教:文王請除炮烙之刑,而殷民從;

 

湯去張網者之三面,而二垂至;

 

越王不頹舊塚,而吳人服。

 

以其所為順於人也。

 

故同聲則處異而相應,意合則未見而相親。

 

賢者立於本朝,而天下之士相率而趨之,何以知其然也?

 

管仲者,桓公之讎也。

 

鮑叔以為賢於己,而進之桓公。

 

七十言說,乃聽。

 

遂使桓公除仇讎之心,而委之國政焉。

 

桓公垂拱無事而朝諸侯,鮑叔之力也。

 

管仲之所以趨桓公,而無自危之心者,同聲於鮑叔也。

 

10胎教:衛靈公之時,蘧伯玉賢而不用,彌子瑕不肖而任事。

 

史怅患之,數言蘧伯玉賢而不聽。

 

病且死,謂其子曰:「我即死,治喪於北堂。吾生不能進蘧伯玉而退彌子瑕,是不能正君也。生不能正君者,死不當成禮。死而置屍於北堂,於我足矣。」

 

靈公往弔,問其故,其子以父言聞。

 

靈公戚然易容而寤曰:「吾失矣。」

 

立召蘧伯玉而進之,召彌子瑕而退之。

 

徙喪於堂,成禮而後去。

 

衛國以治,史怅之力也。

 

夫生進賢而退不肖,死且未止,又以屍諫,可謂忠不衰矣。

 

11胎教:紂殺王子比干,而箕子被髮而佯狂。

 

陳靈公殺泄冶,而鄧元去陳以族徙。

 

自是之後,殷并於周,陳亡於楚,以其殺比干與泄冶而失箕子與鄧元也。

 

燕昭王得郭隗,而鄒衍、樂毅自齊、魏至,於是舉兵而攻齊,棲閔王於莒。

 

燕度地計眾,不與齊均也,然而所以能信意至於此者,由得士故也。

 

故無常安之國,無宜治之民,得賢者顯昌,失賢者危亡。

 

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12胎教:明鑑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

 

夫知惡古之所以危亡,不務襲跡於其所安存,則未有異於卻走而求及前人也。

 

太公知之,故國微子之後,而封比干之墓。

 

夫聖人之於聖者之死,尚如此其厚也,況當世存者乎!

 

其弗失可知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7#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6:35:4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16 17:57 編輯

新書●卷十:立後義

 

1立後義:古之聖帝,將立世子,則帝自朝服,昇自阼階上,西鄉於妃。

 

妃抱世子自房出,東鄉。

 

太史奉書西上堂,當兩階之閒,北面立,曰世子名曰某者參。

 

帝執禮稱辭命世子曰度太祖、太宗與社稷於子者參。

 

其命也妃曰不敢者再。

 

於三命曰謹受命,拜而退。

 

太史以告太祝,太祝以告太祖、太宗與社稷。

 

太史出,以告太宰,太宰以告州伯,州伯命藏之州府。

 

凡諸貴已下,至於百姓,男女無敢與世子同名者。

 

以此防民,百姓猶有爭為君者。

 

2立後義:夫勢明,則民定,而出於一道,故人皆爭為宰相,而不姦為世子。

 

非宰相尊而世子卑也,不可以智求,不可以力爭也。

 

今以為知子莫如父,故疾死置後者,恣父之所以,比使親戚不相親,兄弟不相愛,亂天下之紀,使天下之俗失,明尊敬而不讓,其道莫經於此。

 

疾死置後,以嫡長子,如此則親戚相愛而兄弟不爭,此天下之至義也。

 

民之不爭,亦惟學王宮國君室也。

 

3立後義:殷湯放桀,武王弒紂,此天下之所同聞也。

 

為人臣而放其君,為人下而弒其上,天下之至逆也。

 

而所以有天下者,以為天下開利除害,以義繼之也,故聲名稱於天下而傳於後世。

 

隱其惡而揚其德美,立其功烈而傳之於久遠,故天下皆稱聖帝。

 

至治其道之下,當天下之散亂,以彊凌弱,眾暴寡,智欺愚,士卒罷弊,死於甲兵,老弱騷動,不得治產業,以天下之無天子也。

 

4立後義:高皇帝起於布衣,而兼有天下,臣萬方諸侯,為天下辟興利除害,寢天下之兵,天下之至德也,而天下莫能明高皇帝之德美,定功烈而施之於後世也,故天下猶行弊世德與其功烈風俗也。

 

夫帝王者,莫不相時而立儀,度務而制事,以馴其時也。

 

欲變古易常者,不死必亡,此聖人之所制也。

 

惡民更之,故拘為書使結之也,所以聞於後世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8:02:06 | 只看該作者
【發表完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2 07:59 , Processed in 0.125001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