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86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6-11 08:39:52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 百科名片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在中東兩河流域,是一片位於底格里斯河及幼發拉底河之間的沖積平原,現今的伊拉克境內,那裡是古代四大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古巴比倫所在,有高度發達的文明。

 

兩河流域是世界上文化發展最早的地區,為世界發明了第一種文字——楔形文字,建造了第一個城市,編制了第一種法律,發明了第一個製陶器的陶輪,制定了第一個七天的周期,第一個闡述了上帝以七天創造世界和大洪水的神話。
 

至今為世界留下了大量的遠古文字記載材料(泥板)。
 

● 基本介紹

 

● 基本簡介

 

美索不達米亞分兩個部分,南邊叫巴比倫尼亞,北邊叫亞述。

 

就今天來說,兩河流域相當於今天的伊拉克一帶。
 

兩河流域文明時代最早的居民是蘇美爾人。
 

他們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就來到了這裡。
 

兩河流域的最初文明就是他們建立的。
 

屬於塞姆語系的阿卡德人、巴比倫人(阿摩列伊人)、亞述人以及迦勒底人,繼承和發展了蘇美爾人的成就,使兩河流域的文明成為人類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頁。
 

其中巴比倫人的成就最大,因此,兩河流域的文明又被稱為巴比倫文明。
 

兩河流域文明起源於兩河流域南部。
 

這裡是兩河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同埃及的尼羅河一樣,兩河也是定期氾濫,時漲時落,只有建設起堤壩溝梁來蓄水排澇,人們才能耕種收穫。
 

兩河流域的居民主要使用牛、驢拉著木犁耕地,最主要的農作物是大麥和椰棗。
 

● 最早農書

 

古代兩河流域人民編寫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農書《農人曆書》。

 

該書以一個老農民的口氣告訴兒子,應該如何務農及要注意的各種事情。
 

大約在5000年前,古代兩河流域的居民就開始製作陶器,用於日常生活。
 

古代兩河流域最主要的建築材料是黏土。
 

壘牆、蓋房、鋪路,都使用黏土摻上切碎的麥秸製作的土磚。
 

當年那裡的城市建築物都是用這種泥磚修建的。
 

蘇美爾人幾乎和埃及人同時發明了文字。
 

他們用削尖的蘆葦做筆,把文字刻在泥胚上,然後把泥胚烘乾,成為泥板。
 

由於這種文字形狀成尖劈形,所以被稱為楔形文字。
 

● 文學成就

 

兩河流域在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諺語、神話和史詩。

 

蘇美爾人豐富的諺語有少數被記錄在泥板文書上,其中有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和風氣。
 

比如:窮人死掉比活著強”;有的是生活經驗的深刻總結:“鞋子是人們的眼睛,行路增長人的見識”等等。
 

而在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神話中,神也是用了6天創造世界,第7天休息;人的祖先因受了誘惑而犯罪等,這些和聖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地圖

 

● 地理環境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地圖美索不達米亞絕大部分在伊拉克境內和敘利亞東北部。

 

東起伊朗高原西緣,南抵波斯灣,西達敘利亞沙漠,北至亞美尼亞山區。
 

地勢低平,平均海拔200米以下,從北向南傾斜,巴格達以北為上美索不達米亞也叫亞述,地勢略高,丘陵起伏。
 

以南稱下美索不達米亞也叫巴比倫尼亞,地低多湖沼。
 

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在南部匯合成為阿拉伯河,形成三角洲。
 

兩河流域的平原從西北伸向東南,形似新月,有“肥沃新月”之稱。
 

古時這一地區農業發達,依灌溉之便利,河渠縱橫,土地肥沃。
 

● 氣候資料區

 

東北部山區屬地中海氣候,其餘屬亞熱帶乾旱、半乾旱氣候。

 

年降水量從北部的500毫米,到南部降為不足100毫米。
 

地處地中海與波斯灣之間,又是小亞細亞、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半島的中心地區,是西亞交通要地和各民族交彙的地區。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原是波斯灣一部分。
 

由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發拉底河(Euphrates)沖積而成。
 

地勢北高南低。
 

北部地勢起伏,南部多沼澤。
 

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氣候乾燥。
 

產椰棗,大麥,玉米等。
 

● 歷史起源

 

● 亞述帝國  

 

亞述為古代西亞的奴隸制國家。

 

公元前31世紀末,塞姆人的一支在底格里斯河中游建立亞述爾城。
 

前21世紀末,形成階級社會和國家。
 

前8世紀後半期建立了龐大的軍事帝國。
 

前7世紀一度佔領埃及。
 

帝國的窮兵黷武和高壓統治,激起了被征服地區的不斷反抗,前612年為米堤亞和迦勒底聯軍攻陷首都尼尼微。
 

前605年赫美士戰役後滅亡。
 

 

 

巴比倫國王

 

● 古巴比倫王國  

 

巴比倫國王古巴比倫王國。

 

西亞巴比倫尼亞南部奴隸制城邦。
 

以巴比倫城為中心。
 

公元前十九世紀中,阿摩列依人在此建國。
 

史稱古巴比倫王國(約公元前1894~前1595年)。
 

其第六代國王漢穆拉比(約公元前1792~前1750年)先後征服其他城邦,統一兩河流域,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國家,成為西亞古代奴隸制國家的典型。
 

所頒《漢穆拉比法典》是古代西亞第一部成文法典。
 

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特別是數學和天文學。
 

漢穆拉比死後,逐漸衰弱,在公元前1595年為赫梯王國所滅。
 

公元前626年,閃米特族的一支迦勒底人佔領巴比倫,重建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626~前538年)。

 

也叫迦勒底王國。
 

公元前612年與米堤亞聯軍滅亞述,其疆域包括兩河流域的大部、敘利亞、巴勒斯坦以至阿拉伯北部地區。
 

公元前六世紀後半期,國勢強盛。
 

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多次發動對外戰爭,進行擴張。
 

公元前586年,攻占耶路撒冷,滅猶太王國,其疆域包括兩河流域大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等地。
 

以後政變屢起,國勢頓衰。
 

公元前538年為波斯所滅。
 

 

楔形文字

 

 

●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楔形文字(cuneiform),來源於拉丁語,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狀)兩個單詞構成的複合詞。

 

楔形文字也叫“釘頭文字”或“箭頭字”,古代西亞所用文字,多刻寫在石頭和泥版(泥磚)上。
 

筆劃成楔狀,頗像釘頭或箭頭。
 

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青銅時代的蘇美爾人用泥板通過圖畫的形式記錄賬目。
 

漸漸的這些符號演化為表意符號,至於那些無法描繪的東西則用任意指定的辦法來表達。
 

而且蘇美爾人還用它來表示聲音,幾個表意字合在一起就可以代表一個複雜的詞或短語,這就使得許多符號都成為多馀。
 

楔形字原來是從上而下直行書寫,後來改為從左而右橫行書寫,於是全部楔形符號轉了90°,從直立變成橫臥。
 

由於右手執筆,從左而右橫寫,楔形筆劃的粗的一頭在左,細的一頭(釘尾)在右。
 

蘇美爾楔形字有意符和音符。
 

經過巴比倫人、亞述人、阿拉米人的使用和改造,成為一種半音節文字。
 

在字母發展史上有所貢獻。
 

楔形符號共有500種左右,其中有許多具有多重含義,其“準確含義”只能根據上下內容來確定,這就使得楔形文字體係比後來的字母文字體系更難以掌握。
 

儘管如此,在兩千年間,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達米亞唯一的文字體系。
 

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這種文字甚至成了西亞大部分地區通用的商業交往媒介。
 

考古學家發現大批各種楔形文字泥版或銘刻,19世紀以來被陸續譯解,從而形成一門研究古史的新學科——亞述學。
 

● 《烏爾納姆法典》

 

《烏爾納姆法典》是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

 

它是古代西亞烏爾第三王朝(約公元前2113-2006年)創始者烏爾納姆頒布​​的。
 

它適應奴隸制的發展,主要用來保護奴隸佔有和私有製經濟,鎮壓奴隸和貧民的反抗。
 

這部法典大部損壞,只剩殘片。
 

 

文物

 

● 文化文明  

 

文物蘇美爾人發明了楔形文字,被兩河流域的許多國家所用。

 

蘇美爾人的神話傳說中有關的大洪水的故事,後來被猶太人改編後編入《舊約全書》,就是諾亞方舟的故事。
 

兩河文明的曆法很有特色。
 

在蘇美爾阿卡德時代,制定了太陰曆,每個月29或30天,12個月為1年(6個月為29天,6個月為30天),每年354天,通過置閏月的辦法調整。
 

開始依靠經驗置閏,後來先後有8年3閏和27年10閏的規定。
 

在天文學方面,已經能夠區別恆星和五大行星,還觀察到黃道。
 

在亞述時期,確定了今天星期的名稱和7天1週的規定。
 

數學上,兩河文明使用十進制和六十進制。
 

圓周為360度,1天為12時,每時30分。
 

古巴比倫人還掌握了四則運算,平方,立方和求平方根、立方根的法則。
 

還會解有三個未知數的方程。
 

得出了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並且求出圓周率為3。
 

● 天文  

 

兩河文明的曆法很有特色。

 

在蘇美爾阿卡德時代,制定了太陰曆,以月亮的陰晴圓缺作為計時標準,定每個月29或30天,12個月為1年(6個月為29天,6個月為30天),每年354天,並發明閏月,通過置閏月的辦法調整。
 

開始依靠經驗置閏,後來先後有8年3閏和27年10閏的規定。
 

把一小時分成60分。
 

在亞述時期,確定了今天星期的名稱和7天1週的規定。
 

在天文學方面,已經能夠區別恆星和五大行星,還觀察到黃道。
 

● 數學

 

蘇美爾人還會分數、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發明了10進位法和16進位法。

 

他們把圓分為360度,並知道π近似於3。
 

甚至會計算不規則多邊形的面積及一些錐體的體積。
 

● 算術

 

古代巴比倫人是具有高度計算技巧的計算家,其計算程序是藉助乘法表、倒數表、平方表、立方表等數表來實現的。

 

巴比倫人書寫數字的方法,更值得我們注意。
 

他們引入了以60為基底的位值制(60進制),希臘人、歐洲人在16世紀亦將這系統運用於數學計算和天文學計算中,直至現在60進制仍被應用於角度、時間等記錄上。
 

巴比倫人有豐富的代數知識,許多泥書板中載有一次和二次方程的問題,他們解二次方程的過程與今天的解法、公式法一致。
 

此外,他們還討論了某些三次方程和​​含多個未知量的線性方程組問題。
 

元前1900~公元前1600年間的一塊泥板上(普林頓​​322號),記錄了一個數表,經研究發現其中有兩組數分別是邊長為整數的直角三角形斜邊邊長和一個直角邊邊長,由此推出另一個直角邊邊長,亦即得出不定方程的整數解。
 

● 幾何

 

比倫的幾何學與實際測量是有密切的聯繫。

 

他們已有相似三角形之對應邊成比例的知識,會計算簡單平面圖形的面積和簡單立體體積。
 

我們現在把圓周分為360等分,也應歸功於古代巴比倫人。
 

巴比倫幾何學的主要特徵更在於它的代數性質。
 

例如,涉及平行於直角三角形一條邊的橫截線問題引出了二次方程;討論棱椎的平頭截體的體積時出現了三次方程。
 

古巴比倫的數學成就在早期文明中達到了極高的水平,但積累的知識僅僅是觀察和經驗的結果,還缺乏理論上的依據。
 

● 文字

 

蘇美爾語是一種孤立語言,它不與任何其它已知語言相近。

 

將蘇美爾語與其它,尤其是烏拉爾-阿爾泰語系的語言聯到一起的企圖都沒有成功。
 

蘇美爾語是一種黏著語,也就是說,它的詞由粘在一起的詞段組成。
 

蘇美爾人發明了一種象形文字,後來這種文字發展為楔形文字。
 

這是最古老的已知的人類文字之一。
 

今天已經發掘出來的有上十萬蘇美爾文章,大多數刻在粘土板上。
 

其中包括個人和企業信件、匯款、菜譜、百科全書式的列表、法律、讚美歌、祈禱、魔術咒語、包括數學、天文學和醫學內容的科學文章。
 

許多大建築如大型雕塑上也刻有文字。
 

許多文章的多個版本被保留下來了,因為它們經常被複製(比如作為寫字練習)。
 

抄寫是當時的人唯一的傳播文章的方法。
 

閃族語言的人成為美索不達米亞的統治者後蘇美爾語依然是宗教和法律的語言。
 

即使專家也很難懂蘇美爾文字。
 

尤其早期的蘇美爾文字非常困難,因為它們經常不包含所有的語法結構。
 

● 科技

 

蘇美爾的技術有:輪、鋸、皮革、鐲子、錘子、鞍、釘子、大頭針、指環、鏟子、釜、刀、長矛、箭、劍、膠、匕首、袋子、頭盔、船、盔甲、箭桶、劍鞘、靴子、拖鞋、叉和釀酒。

 

蘇美爾人有三種不同的船:   

 

1.皮船是由蘆葦和動物皮製的。

 

2.帆船使用瀝青來防止水滲入。

 

3.木船有時用人力或畜力拉。

 

● 種族戰爭

 

● 簡介

 

蘇美爾人(也譯作蘇默),是歷史上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中下游)早期的定居民族,他們所建立的蘇美爾文明是整個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最早,同時也是全世界最早產生的文明。

 

蘇美爾文明主要位於美索不達米亞的南部,通過放射性碳十四的斷代測試,表明蘇美爾文明的開端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
 

約結束在公元前2000年,被閃米特人(閃族人)建立的巴比倫所代替。
 

這裡發現的含有楔形文字前文字的最古老的石板(這是目前公認的最早的文字記錄)可以被定期為約前36世紀。

 

蘇美爾人


 

● 組成  

 

蘇美爾人最早的蘇美爾時期由數個獨立的城市國家組成,這些城市國家之間已運河和界石分割。

 

每個城市國家的中心是該城市的保護神或保護女神的廟。
 

每個城市國家由一個主持該城市的宗教儀式的祭司或國王統治。
 

比較大的城市有埃利都、喀什、拉伽什、烏魯克、烏爾和尼普爾。
 

這些城市因水權、貿易道路和游牧民族的進貢等事務進行了幾乎一千年的、為時不斷的互相爭戰。
 

蘇美爾國王的名單中包括一些早期的王朝,其中大多數可能是傳說性的。
 

最早的可以驗證是存在的國王是喀什國王恩美巴拉格西,他的名字也在吉爾伽美甚的史詩中被提到,因此也有人認為他是一位烏魯克國王。
 

● 建築

 

拉伽什的王朝建立了許多重要的大建築物。

 

最早的有記錄的帝國之一是艾那頓王建立的,他幾乎佔領了整個蘇美爾,包括喀什、烏魯克、烏爾和拉薩,他減少了對拉伽什的大敵溫馬的進貢,他的領域還包括伊勒姆和波斯灣沿海地區。
 

烏魯克的祭司國王魯嘎爾-薩格-西(Lugal-Zage-Si)推翻了拉伽什王朝的霸權,佔領烏魯克,並將它作為他的首都,建立了烏爾王國,他自稱他的帝國從波斯灣一直蔓延到地中海。
 

他是最後一個蘇美爾民族的國王,此後閃族國王阿卡德的薩貢王成為蘇美爾的統治者。
 

● 喪鐘

 

歷史長河流入公元前第二個千年以後,在外來敵對勢力無情的打擊下,烏爾王國很快處於崩潰的邊緣,內部的紛爭也沒完沒了。

 

眾所周知,和平時期文官地位高,而戰爭時期則武將地位高。
 

當第三王朝的末代國王伊比辛在位時,蘇美爾大將伊什比埃拉在易欣城發動叛亂,自立為王,並得到了許多其它城市的擁戴。
 

隨即不久,烏爾城便被閃米特軍隊攻破,烏爾第三王朝滅亡了。
 

好在伊什比埃拉不光善於策劃政變,也比較會打仗:他很快將閃米特人趕出了烏爾城,此後暫時恢復了烏爾王國的舊有疆域。
 

可惜蘇美爾人天生就互不服氣,互不買賬,等伊什比埃拉一死,各個城市又紛紛宣告脫離易欣王朝獨立,其中最強大的要數拉爾薩城邦。
 

蘇美爾人這種內部不團結的劣根性,給了亞述人進攻的天賜良機,他們於公元前1800年左右大舉發動擴張戰爭,佔領了包括尼尼微、馬里在內的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和中部;與此同時,赫梯人在安納托利亞高原和敘利亞的勢力越來越強,伊朗山區的幾個民族也紛紛西進,好不容易復興起來的蘇美爾民族,眨眼間又處在了亡國滅種的險境。
 

幸而他們的敵人之間也不怎麼合作:亞述人決定首先打通本土朝向地中海的道路,於是和赫梯人在勒萬特北部打了起來,後來巴比倫人又乘機在亞述的後院點火,結果大大延長了蘇美爾民族的壽命。
 

可閃米特人在內戰中改進了不少軍事技術,比如戰車車輪的結構變得更加輕便了,行動起來更加靈活,而蘇美爾人在內戰中卻什麼都沒學會,這就敲響了他們最後的喪鐘。
 

公元前1793年,漢穆拉比大帝在巴比倫即位,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新的統一戰爭開始了;公元前1763年,最後一位蘇美爾民族的君主瑞穆辛的首都拉爾薩城被巴比倫軍隊攻陷,從此以後,蘇美爾人便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了。
 

 

文物

 

● 政治制度  

 

文物古巴比倫時代各城邦的政治制度與蘇美爾阿卡德時代及烏爾第三王朝(見烏爾)不同。

 

漢穆拉比統一後,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
 

國王獨攬政治、軍事、外交、司法和宗教等權力,直接任命中央和地方官吏。
 

大行政設總督,在大城市中任命被稱為“沙卡那庫”的官員,小城市任命被稱為“拉比亞努姆”的官員治理。
 

有些城市(如西帕爾等)獲得一定自治權,城市商人鑑督從富裕商人家族中選出,任期1年,負責稅收、運河開鑿、城牆修築、公共倉庫和碼頭的管理等。
 

漢穆拉比的對內政策基本是伊新拉爾沙時期城邦政策的持續。
 

統一程中,漢穆拉比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針是遠交近攻,靈活變動結盟關係,為統一兩河流域總目標服務。
 

● 古代建築

 

 

空中花園(想像)

 

● 空中花園

 

一提到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巴比倫文明,令人津津樂道、浮想聯翩的首先是“空中花園”。

 

它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巴比倫的空中花園當然從來都不是吊於空中,這個名字的由來純粹是因為人們把原本除有“吊”之外,還有“突出”之意的希臘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錯誤翻譯所致。
 

空中花園(想像) 千百年來,關於“空中花園”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
 

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rezzarII,在位605BC-562BC)娶了米底的公主米梯斯為王后。
 

公主美麗可人,深得國王的寵愛。
 

可是時間一長,公主愁容漸生。
 

尼布甲尼撒不知何故。
 

公主說:“我的家鄉山巒疊翠,花草叢生。
 

而這裡是一望無際的巴比倫平原,連個小山丘都找不到,我多麼渴望能再見到我們家鄉的山嶺和盤山小道啊!”原來公主得了思鄉病。
 

於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令工匠按照米底山區的景色,在他的宮殿裡,建造了層層疊疊的階梯型花園,上面栽滿了奇花異草,並在園中開闢了幽靜的山間小道,小道旁是潺潺流水。
 

工匠們還在花園中央修建了一座城樓,矗立在空中。
 

巧奪天工的園林景色終於博得公主的歡心。
 

由於花園比宮牆還要高,給人感覺像是整個禦花園懸掛在空中,因此被稱為“空中花園”,又叫“懸苑”。
 

當年到巴比倫城朝拜、經商或旅遊的人們老遠就可以看到空中城樓上的金色屋頂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所以,到公元2世紀,希臘學者在品評世界各地著名建築和雕塑品時,把“空中花園”列為“世界七大奇觀”之一。
 

從此以後,“空中花園”更是聞名遐邇。
 

令人遺憾的是,“空中花園”和巴比倫文明其他的著名建築一樣,早已湮沒在滾滾黃沙之中。
 

我們要了解“空中花園”,只能通過後世的歷史記載和近代的考古發掘。
 

不過也有些記載,雖然提到了“空中花園”,但認為傳說中的“空中花園”並不是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建造的,而是一位敘利亞國王為取悅他的一個愛妃而特意修築的。
 

有些記載甚至認為傳說中的“空中花園”實際上指的是亞述國王辛那赫里佈在其都城尼尼微修築的皇家園林。
 

 

● 巴比倫城  

 

空中花園直到19世紀末,德國考古學家發掘出巴比倫城的遺址。

 

他們在發掘南宮苑時,在東北角挖掘出一個不尋常的、半地下的、近似長方形的建築物,面積約1260平方米。
 

這個建築物由兩排小屋組成,每個小屋平均只有6.6平方米。
 

兩排小屋由一走廊​​分開,對稱佈局,周圍被高而寬厚的圍牆所環繞。
 

西邊那排的一間小屋中發現了一口開了三個水槽的水井,一個是正方形的,兩個是橢圓形的。
 

根據考古學家的分析,這些小屋可能是原來的水房,那些水槽則是用來安裝壓水機的。
 

因此,考古學家認為這個地方很可能就是傳說中的“空中花園”的遺址。
 

當年巴比倫人用土鋪墊在這些小屋堅固的拱頂上,層層加高,栽種花木。
 

至於灌溉用水是依靠地下小屋中的壓水機源源不斷供應的。
 

考古學家經過考證證明,那時的壓水機使用的原理和我們現在使用的鏈泵基本一致。
 

它把幾個水桶系在一個鏈帶上與放在牆上的一個輪子相連,輪子轉動一周,水桶就跟著轉動,完成提水和倒水的整個過程,水再通過水槽流到花園中進行灌溉。
 

這種壓水機現在仍在兩河流域廣泛使用。
 

而且,考古學家也的確在遺址裡發現了大量種植花木痕跡。
 

然而,到目前為止,在所發現的巴比倫楔形文字的泥版文書,還沒有找到確切的文獻記載。
 

因此,考古學家的解釋是否正確仍需進一步研究。
 

總之,傳說中的“空中花園”,它的真實面目依舊隱身於歷史的迷霧之中。
 

巴比倫空中花園最令人稱奇的地方是那個供水系統,因為巴比倫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園的遺址相信亦遠離幼發拉底河,所以研究人員認為空中花園應有不少如圖所示的輸水設備,奴隸不停地推動連緊著齒輪的把手,把地下水運到最高一層的儲水池,再經人工河流返回地面。
 

另一個難題,是在保養方面,因為一般的建築物,要長年抵受河水的侵蝕而不塌下是不可能的,由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Mesopotamianplain)沒有太多石塊,因此研究人員相信空中花園所用的磚塊是與別不同,它們被加入了蘆葦、瀝青及瓦,更有文獻指石塊被加入了一層鉛,以防止河水滲入地基。
 

引用:http://baike.baidu.com/view/61847.htm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18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天梁 感謝分享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21 08:20 , Processed in 0.359375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