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梨狀肌綜合癥】
拼音
lízhuàngjīzōnghézhèng
疾病分類骨與創傷科
疾病概述梨狀肌起于第2、3、4骶椎前面,分布于小骨盆的內面,經坐骨大孔入臀部,止于股骨大粗隆。
此肌因急、慢性損傷,或加上解剖上變異,致易發生損傷性炎性改變,刺激或壓迫神經,而產生腰腿痛,稱為梨狀肌綜合癥。
疾病描述是坐骨神經在臀部受到卡壓的一種綜合癥,在下肢神經慢性損傷中最為多見,由于易與腰椎間盤突出癥所致坐骨神經痛混淆,故值得注意。
癥狀體征梨狀肌綜合癥是以坐骨神經痛為主要表現,疼痛從臀部經大腿后方向小腿和足部放射,由于癥狀較劇且影響行走,故病人就診時間也較早,肌力的下降多不太嚴重,檢查時病人有疼痛性跛行,輕度小腿肌萎縮,小腿以下皮膚感覺異常。
有時臀部(環跳穴附近)可捫及索狀(纖維瘢痕)或塊狀物(骨痂)“4”字試驗時予以外力拮抗加重或誘發坐骨神經痛,臀部壓痛處Tinel征可陽性。
有髖臼骨折病史者X線片上可顯示移位之骨塊或骨痂。
疾病病因臀部外傷出血、粘連、瘢痕形成注射藥物使梨狀及變性、纖維攣縮,髖臼后上部骨折移位,骨痂過大均可使坐骨神經在梨狀肌處受壓,此外,少數病人因坐骨神經出骨盆時行徑變異,穿行于梨狀肌內,當髖外旋時肌強力收縮可使坐骨神經設計過大壓力,長此以久也是一種慢性致傷因素。
病理生理梨狀肌是髖關節小外旋諸肌中最上一個,坐骨神經約85%經梨狀肌下緣出骨盆,向下行于上子子肌、閉孔內肌、下子子肌、股方肌和臀大肌之間,然后到大腿后方支配大腿后側及膝以下的運動和感覺。
臀部外傷出血、粘連、瘢痕形成注射藥物使梨狀及變性、纖維攣縮,髖臼后上部骨折移位,骨痂過大均可使坐骨神經在梨狀肌處受壓,引起坐骨神經痛等癥狀。
診斷檢查鑒別診斷:1、腰椎間盤突出癥本病常有腰痛半坐骨神經頭腰椎代償性側彎畸形,腹部加壓可加重或誘發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損害范圍與突出椎間盤部位相關,直腿抬高試驗于基礎試驗陽性,而“4”字試驗則可為陰性。
2、神經鞘膜瘤高位坐骨神經鞘膜瘤較為少見。
其癥狀呈進行性加重,與活動或休息無關,臀部有較強的Tinel征,但難以在局部捫及條索狀的瘤體,有時可在B型超聲圖象上發現沿坐骨神經表面均勻增厚的回聲帶,手術和病理檢查最終確診手段。
治療方案早期梨狀肌綜合癥可經保守治療而得到緩解,如病因不能解決,已形成較重瘢痕粘連或有骨痂壓迫、神經行徑變異則需手術治療。
手術效果與病程長短關系很大。
特別提示1、梨狀肌綜合征治療的根本目的在于消除梨狀肌的炎性病變,解除梨狀肌對坐骨神經的壓迫,早期治療可以使梨狀肌的病變中止,不再對神經繼續卡壓;
晚期無法通過保守治療緩解者可選用手術方法治療以解除壓迫。
所以無論病變早期或晚期經過有效治療,均可康復,預后良好。
2、如果經各種治療仍無法緩解癥狀應排除注意腰椎及神經本身病變。
梨狀肌綜合征患者,在急性期應臥床休息或盡量減少活動,以利病灶部水腫、炎癥的吸收,并注意下肢、臀部的保暖,避免過勞及風寒濕的不良刺激,在緩解期應指導病人進行適當的腰臀部肌肉的功能鍛煉。
3、梨狀肌綜合征的主要表現為臀部疼痛并向患側放射,即坐骨神經壓迫癥狀。
在臨床中造成坐骨神經壓迫癥狀的疾病有多種,因此確診梨狀肌綜合征時需要除外其他疾病造成的坐骨神經疼痛。
主要有坐骨神經炎和根性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炎起病較急,疼痛沿坐骨神經的通路由臀部經大腿后部、窩向小腿外側放散至遠端,其疼痛為持續性鈍痛,并可發作性加劇或呈燒灼樣刺痛,站立時疼痛減輕。
根性坐骨神經痛多由于椎間盤突出癥、脊柱骨關節炎、脊柱骨腫瘤及黃韌帶增厚等椎管內及脊柱的病變造成。
發病較緩慢,有慢性腰背疼痛病史,坐位時較行走疼痛明顯,臥位疼痛緩解或消失,癥狀可反復發作,小腿外側、足背的皮膚感覺減退或消失,足及趾背屈時屈肌力減弱,踝反射減弱或消失,這類病變可做X光片檢查以協助診斷。
此外,梨狀肌綜合征還應該和其他造成干性坐骨神經痛的疾病相鑒別,如臀部膿腫、坐骨神經鞘膜瘤等病。
4、手法是治療梨狀肌綜合征的主要方法,可以明顯改善癥狀,緩解病人的痛苦。
采用手法治療時,首先要選準部位。
患者可取俯臥位,雙下肢后伸,使腰臀部肌肉放松,手術患者自髂后上棘到股骨大粗隆做一連線,連線中點直下2cm處即為坐骨神經出梨狀肌下孔之部位,其兩側即為梨狀肌。
相關出處外科學第五版
引用:http://big5.wiki8.com/lizhuangjizonghezheng_376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