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條口】
拼音
tiáokǒu
英文參考
tiaokou(ST38)
概述
條口,經穴名。
出《針灸甲乙經》。
屬足陽明胃經。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8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另說“在上廉下一寸”(《太平圣惠方》);
“膝下五寸許”(《針灸大全》)。
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分支,腓深神經,及脛前動、靜脈。
主治膝脛酸痛,兩足無力,腳氣,轉筋,腹痛,泄瀉,肩凝癥等。
直刺1-1.5寸。
艾炷灸3-7壯;
或艾條灸5-15分鐘。
標準定位
條口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8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取法
正坐屈膝位,在犢鼻下8寸,犢鼻與下巨虛的連線上取穴。
穴位解剖
條口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脛骨前肌、趾長伸肌、長伸肌。
血管、神經分布同足三里(有脛前動、靜脈。
分布著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分支,深層為腓深神經)。
皮膚由腓腸外側皮神經和隱神經雙重分布。
(參看足三里穴)
功用
舒筋活絡,理氣和中。
主治病癥
1.運動系統疾病:肩周炎,膝關節炎,下肢癱瘓;
2.其它:胃痙攣,腸炎,扁桃體炎。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9寸,深刺可透承山,局部酸脹沉重,可擴散至小腿足背。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溫灸5~20分鐘。
配伍
條口配足三里、承山、承筋,有清熱涼血的作用,主治足下熱,不能久立。
條口配肩,有舒筋活絡的作用,主治肩周炎。
文獻摘要
《甲乙經》:脛痛足緩失履,濕痹,足下熱不能久立。
《千金方》:脛寒不得臥;
膝股腫,胻痠轉筋。
引用:http://big5.wiki8.com/tiaokou_74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