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天突】
拼音
tiāntū
英文參考
t’ientu;cv22;
tiantu(RN22)
概述
天突,經穴名。
出《靈樞·本輸》。
別名玉戶、天瞿。
屬任脈。
陰維、任脈之會。
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另說“在頸結喉下二寸”(《針灸甲乙經》)、5寸(《千金要方》)、3寸(《太平圣惠方》)、1寸(《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布有鎖骨上神經前支,皮下有頸靜脈弓,甲狀腺下動脈分支,深部為氣管,胸骨柄后方為無名靜脈及主動脈弓。
主治咳嗽,哮喘,咯血,喉痹,失音,嘔吐,呃逆,噎膈,癭瘤等。
先直刺0.2-0.3寸,然后將針尖轉向下方,沿胸骨后壁刺入0.1-0.5寸。
艾炷灸3-5壯;
或艾條灸5-10分鐘。
標準定位
仰靠坐位。
天突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取法
在璇璣穴上1寸,胸骨上窩正中,正坐仰頭取穴。
穴位解剖
天突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左右胸鎖乳突肌腱(兩胸骨頭)之間、胸骨柄頸靜脈切跡上方、左右胸骨甲狀肌、氣管前間隙。
淺層布有鎖骨上內側神經,皮下組織內有頸闊肌和頸靜脈弓。
深層有頭臂干、左頸總動脈、主動脈弓和頭臂靜脈等重要結構。
特異性
陰維、任脈之會
功用
宣通肺氣、消痰止咳
主治病癥
哮喘,咳嗽,暴喑,咽喉腫痛,癭氣,梅核氣,咳唾膿血,心與背相控而痛,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喉炎,扁桃體炎。
刺灸法
先直刺,當針尖超過胸骨柄內緣后,即向下沿胸骨柄后緣、氣管前緣緩慢向下刺入0.5~1寸;
可灸。
配伍
天突配膻中,有降氣平喘的作用,主治哮喘,胸痹。
天突配璇璣、風府、照海,有行氣解表,養陰清熱的作用,主治喉腫咽痛。
天突配靈道、陰谷、復溜、豐隆、然谷,有滋腎降火利咽的作用,主治咽痛久不愈,喑啞,入睡口干。
文獻摘要
《甲乙經》:陰維、任脈之會。
《普濟》:針五分,留三呼,得氣即瀉,灸亦得。
即下針宜直橫下,不得低手,即損五臟之氣,傷人短壽。
《圖翼》:治一切癭瘤初起者,灸之妙。
引用:http://big5.wiki8.com/tiantu_74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