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痰飲】
拼音
tányǐn
英文參考
phlegmandretainedfluid
概述痰飲病名。
出《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
但此書記述之痰飲有廣義和狹義的理解。
廣義則概括多種飲病,包括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等。
此數種中之痰飲,則屬狹義之范疇。
痰飲由體內水濕不化所釀生。
《赤水玄珠》卷六:“痰飲。
膠固稠粘者,痰也;
清而稀薄者,飲也。”
費伯雄則謂:“痰飲者先生痰而后停飲,積水為病也。”
(《醫醇剩義》卷三)后世根據停飲部位、停飲久暫的不同,又分為流飲、留飲、支飲、溢飲、懸飲、癖飲、伏飲、肺飲等不同。
臨床表現的證候較為紛繁,如頭暈目眩,耳鳴,口眼瞤動;
或噯氣吞酸,嘈雜嘔噦,或咽嗌不利,吞之不下,咯之不出,咳吐絮狀粘痰;
或心下如停冰,心中冷痛時作;
或夢見怪誕、鬼魅;
或足腕酸軟,腰背卒痛;
或四肢骨節煩疼而無定處,乃至手麻、臂痛,狀如挫閃;
或脊背有一如掌大之寒痛區;
或表現為繞頸核塊;
或皮膚如有蟲行感;
或發為癲狂、中風;
或見心下怔忡,心悸,如人將捕之;
或喘嗽、嘔吐;
或嘔出冷涎、黑水、綠汁等。
由于痰飲病多由脾、肺、腎功能失調,影響人體水液正常輸化所致,故宜溫補脾腎治其本;
利水、宣肺、逐飲治其標。
又:痰飲作為飲證之一,系指水濕之邪留于腸胃所致。
《金匱要略》:“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
治宜溫陽化飲,方用苓桂術甘湯、金匱腎氣丸等。
張仲景所論此狹義之痰飲,后世亦名流飲。
參見該條。
引用:http://big5.wiki8.com/tanyin_76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