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71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坐骨神經痛】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11 08:36: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坐骨神經痛

 

拼音

 

zuògǔshénjīngtòng

 

概述是指沿坐骨神經分布區域,以臂部、大腿后側、小腿后外側、足背外側為主的放射性疼痛。

 

是多種疾病引起的一種癥狀,分為根性、干性坐骨神經痛。

 

按病損分為根性和干性二類。

 

多發生于單側,以男性青壯年多見。

 

坐骨神經痛,病因復雜多樣,且可反復發作。

 

現代西醫學主要以對癥治療為主,效果尚不理想。

 

坐骨神經痛歸屬于中醫學的“痹證”范疇,臨床上多按風寒濕、頑痹及筋痹等論治。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關于痹證的專論,雖然所涉及面較廣,其中也包括本病在內。

 

漢代張仲景從實踐中總結出了治療歷節病、風濕痹的甘草附子湯、烏頭湯等,至今仍應用于本病臨床。

 

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賊風候》中對本病癥候作了明確描述:“其傷人也,但痛不可得按抑,不可得轉動,痛處體卒無熱。”

 

唐宋時期,治療方法有較大的拓展,除內服藥外,還廣泛采用針灸、藥酒、膏摩等法,宋代又擴充蟲類藥物,使療效進一步提高。

 

至金元時期,將本病另立痛風一名,對病因病機作了較深入的探討。

 

明清時期,認識更趨深人,特別是清代王清任提出的血瘀致痹的觀點,及所創制的身痛逐瘀湯,對現代醫家仍有重要的影響。

 

現代用中醫、針灸治療坐骨神經痛的最早臨床資料見于1954年。

 

自此之后,直到60年代,有關文章不少,但內容多以針灸治療為主。

 

從60年代后期起,以中醫藥或草藥治療本病的臨床報道日益增多。

 

80年代以來,坐骨神經痛的中醫治療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辨證分型與專方治療并重。

 

辨證分型逐步趨向統一,專方治療,多以傳統方劑進行隨證加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方面的資料有日益增長之勢。

 

二是藥物治療與針灸治療并重。

 

針灸具有良好的鎮痛效果,是本病重要療法,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

 

有人統計用各種穴位刺激法治療1471例坐骨神經痛患者,其總有效率達97.5%。

 

三是內外合治或綜合治療之法引起重視。

 

所謂內外合治是指內服藥與外敷藥同用,這是因為坐骨神經痛在病位上多屬經筋部分,較為表淺,外用藥物易發揮作用。

 

綜合治療是指中醫藥與其他療法,諸如針灸、推拿、氣功等結合應用,取長補短,以提高療效。

 

目前,中醫針灸治療坐骨神經痛的總有效率在90%以上。

 

在機理研究方面,做得較多的是針刺治療坐骨神經痛的鎮痛機理研究。

 

已檢測到,針刺后,病人周圍血相5-HT,cAMP、cGMP、PGE2,PGF2α均有改變,表明其鎮痛作用有一定生理基礎。

 

近來還發現,坐骨神經痛病人針刺后皮膚的阻抗值、患肢的肌肉震顫率及血流量都有統計學意義的改變,并與臨床療效相吻合。

 

另外,還對某些方劑及藥物對坐骨神經痛的止痛作用進行過藥理上的探討,但實驗研究做得較少,今后有必要引起重視。

 

病因病機坐骨神經痛的病因古今醫家看法較為一致,以外邪(風、寒、濕)及損傷為主因,其病機可概括如下:寒濕侵襲本病癥多因久居嚴寒之地,缺乏必要防寒措施,或因沖風冒雨,水中作業,日積月累而致寒濕之邪阻滯經脈,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

 

寒濕均為陰邪,寒主收引,濕性粘滯,故本病腰腿痙攣疼痛,難以屈伸,多麻木發涼,易反復發作,病情纏綿。

 

如病程長久;

 

郁久化熱,亦可出現火熱灼筋之證。

 

肝腎虧虛素體虛弱,無力驅邪外出,寒濕之邪逐漸深人。

 

久病傷陰,致肝腎不足,筋骨失于濡養,致筋脈牽扯拘急,骨節疼痛而活動時更甚。

 

氣滯血瘀或因外邪侵淫日久,留著筋內,或因跌仆損傷,氣血受阻。

 

經脈阻塞,血不能行,久而變生瘀血,停留筋骨之中。

 

血瘀痹阻,故痛有定處,且以刺痛為主。

 

辨證分型1.寒濕外襲下肢拘急疼痛,邪犯足少陽疼痛多沿腰腿外側放射,邪犯足太陽多沿腰腿后側放射。

 

遇寒加劇,得熱則舒,局部常有冷感,人夜尤甚,或肢體重著不移,伴肌膚不仁。

 

脈沉澀或緊,苔薄白或白膩。

 

2.肝腎不足腰腿酸軟乏力,筋脈時有牽引拘急,步履困難;

 

過勞則疼痛加重,臥時痛減,煩躁盜汗,頭暈耳鳴,面赤火升,夜尿頻多,大便干結。

 

脈細或細數,舌紅少苔。

 

3.氣血瘀滯病程久長,反復發作或跌仆損傷。

 

疼痛劇烈,痛如針刺或疼痛麻木,患肢不可屈伸,按壓腰腿后外側之經線穴點,多有明顯之壓痛。

 

脈細澀或沉遲,舌上多見紫色瘀斑。

 

除上述外,各地報道尚有其他分型,如外傷型,以有外傷或勞損史,疼痛于損傷后出現為主要特征,本型可歸入氣血瘀滯。

 

還有據癥候輕重分型及按疼痛經絡分布分型等。

 

診斷一、病史及癥狀單側、中年男性多見,疼痛多由臂部向下放射至足部,咳嗽、噴嚏等動作常使疼痛加劇。

 

為了減輕疼痛,病人脊柱常側彎,臥床時膝部微屈。

 

根性坐骨神經痛多由椎間盤脫出、椎管內占位、腰骶神經根炎、脊椎關節炎等引起。

 

干性坐骨神經痛多由坐骨神經炎、髖關節病等引起,病史詢問和查體時應注意鑒別。

 

二、體檢發現1.壓痛點沿坐骨神經分布區有壓痛點如腰旁、髂點、臀點、點、腓點、踝點等。

 

2.坐骨神經牽扯征陽性,如Kernig征、Laseque征、Bonnet征等陽性。

 

⒊坐骨神經支配范圍內,有不同程度的運動、感覺、反射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

 

致患側腳趾背屈力弱,小腿外側皮膚痛覺減退,跟腱反射消失,臀部肌張力降低等。

 

叁、輔助檢查血沉可增快、抗"O"、類風濕因子可有異常。

 

脊柱X線平片、腰椎CT、MRI等可有相應的改變。

 

如為椎管內占位病變,腰穿CSF檢查蛋白多升高。

 

必要時椎管造影明確診斷。

 

治療措施一、病因治療:坐骨神經炎所致坐骨神經痛者急性期臥床休息3周,口服止痛藥物芬必得0.33次/d,阿斯匹林0.33次/d,安定2.5mg3次/d,維生素類,還可短期服用激素。

 

如為腰椎間盤脫出或椎管內病變引起者,應積極治療原發病。

 

二、封閉療法:1%奴夫卡因10ml,強的松龍0.5ml骶管內注射封閉有較好療效。

 

叁、其他治療:推拿、按摩、牽引、理療、針炙均可采用。

 

療效標準根據各地經驗,綜合如下:基本痊愈: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觀察一年以上未復發者。

 

顯效: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在明顯誘因(受寒、過勞等)后感患肢酸困、微痛,半年以上未復發者。

 

有效:癥狀及體征顯著改善,但仍有發作者。

 

無效:癥狀及體征略有改善但仍反復發作或未見好轉者。

 

分型治療(1)寒濕外襲治法:散寒逐濕,溫通經脈。

 

處方:制川烏6~12克(先煎2小時),麻黃6克,白芍15克,黃芪15克,細辛3克,地龍15克,威靈仙15克,炙甘草10克,川芎10克。

 

加減:下肢沉重加防己、羌活;

 

局部麻木加當歸、雞血藤;

 

拘攣掣痛加木瓜,兼有熱象加知母、黃柏。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以上方或類似上方治療298例,基本痊愈183例,顯效11例,有效86例,無效18例,總有效率為94%。

 

常用成方:蠲痹湯、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加術湯、小活絡丹、腎著湯。

 

(2)肝腎不足治法:滋腎養肝,壯筋祛痛。

 

處方:桂枝30~60克,生黃芪20~30克,川斷10~20克,獨活10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寄生30克,牛膝30克,杜仲20克,生地30克。

 

加減:病久加五靈脂、山甲、沒藥;

 

熱重加知母。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以上方或類似上方共治療445例,基本痊愈361例,顯效36例,有效37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為97.5%。

 

常用成方:六味地黃湯、二至丸、獨活寄生湯、稀桐丸等。

 

(3)氣血瘀滯治法:活血化瘀,利氣通絡。

 

處方:秦艽15克,制沒藥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羌活15克,當歸15克,香附10克,牛膝8克,地龍12克,五靈脂(炒)10克,甘草6克。

 

加減:兼寒重加桂枝、附子;

 

兼濕重加苡仁、蒼術、桑枝;

 

屈伸不利力加木瓜、川斷;

 

瘀重加丹參、水蛭;

 

體虛加黃芪。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以上方及類似上方治療253例,基本痊愈161例,顯效26例,有效48例,無效18例,總有效率為92.9%。

 

常用成方:補陽還五湯、活絡效靈丹等。

 

專方治療(1)補陽還五湯加味組成:黃芪60克,當歸尾30克,赤芍18克,地龍、桂枝各15克,川芎、雞血藤各21克,桃仁、紅花、甘草各9克,川牛膝12克。

 

加減:寒濕重加薏苡仁、制馬錢子、細辛、五加皮;

 

熱重加知母、黃柏;

 

瘀重加骨碎補、絲瓜絡。

 

用法:每日1劑,水煎3次分服。

 

療效:以上方共治療184例,基本痊愈146例,顯效13例,有效20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7.3%。

 

(2)穿石通痹湯組成:穿山龍、丹參、薏苡仁各30克,石鉆風、延胡索各15克,黃芪、熟地各18克,當歸、地龍、川牛膝、炙甘草各10克,赤芍、白芍各15~30克。

 

加減:偏寒重,去薏苡仁,加蒼術、獨活、細辛、制川烏;

 

濕熱重去黃芪,加防己、黃柏、木通、梔子、豨薟草,炙甘草易生甘草;

 

氣血瘀滯加桃仁、紅花、山甲珠、土鱉蟲;

 

陰虛內熱去黃芪,加生地、旱蓮草、女貞子、沙參、地骨皮、知母、丹皮;

 

久痛人絡加蜈蚣、全蝎、白花蛇、蜃蟲。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以上方共治療115例,基本痊愈83例,顯效13例,有效11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93%。

 

(3)血馬散組成:血竭(另研末)15克,制馬錢子(砂炒黃,勿炭化,另研末)50克,制乳香、沒藥各10克,木瓜、獨活、木通、木防己各12克,蜈蚣3條。

 

共研細末,與血竭、制馬錢子混勻,貯瓶備用。

 

用法:以黃酒或溫開水沖服,開始每次2克,漸增至3克,每日2次,服完1料為一療程。

 

忌魚腥。

 

療效:以上方共治療62例,基本痊愈58例,有效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8%。

 

(4)蛇蝎散組成:蘄蛇、全蝎、蜈蚣各等分,研細末。

 

用法:每日3克,分1~3次服下,10天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52例,基本痊愈42例,有效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2.3%。

 

(5)馬錢子丸組成:馬錢子300克,炙麻黃、制草烏、炒牛膝、炒蒼術、制乳香、制沒藥、炒僵蠶、炒全蝎、炙甘草各35克。

 

加減:腰痛加炒杜仲35克;

 

濕重加木防己30克。

 

用法:先炮制馬錢子,方法為:將馬錢子放入砂鍋或鐵鍋內加水3000毫升,同時放綠豆少許同煮,待綠豆開花,取出浸泡冷水中,去皮切成薄片。

 

將上藥研末,細篩,裝空心膠囊(每粒重0.25克)。

 

每晚睡前服1次,成人一般服4~6粒,不超過10粒。

 

服用劑量大小以服后半至一小時肢體出現輕度不自主抽動為宜。

 

用白酒或黃酒為引。

 

服藥后,夜間不宜下床活動,大小便須有人攙扶15天為一療程,如疼痛減輕,隔6~7日再服,不減,則換用他法。

 

療效:共治療33例,基本痊愈24例,顯效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9%。

 

(6)活血通絡散組成:馬錢子(香油炸焦)、牛膝各62克,雞血藤45克,乳香、沒藥、桃仁、紅花、制川烏、威靈仙、桂枝、千年健、當歸、丹參、獨活、海風藤、尋骨風、蒼術各31克,甘草20克。

 

共研為末。

 

用法:每次3克,每日2~3次,以白酒為引。

 

療效:共治療32例,基本治愈21例,有效5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1.2%。

 

本方服后,患肢出現熱或痛感為正常反應。

 

孕婦忌服。

 

老中醫經驗章次公醫案張××,男。

 

久坐則腰痛如折,多走則腰酸難忍,行路太快則趺。

 

診斷為坐骨神經痛。

 

處方:附塊9克,丹皮18克,當歸18克,全蝎6克,臭梧桐12克;

 

小金丹2粒(每服1粒)。

 

二診:近1周來,整天不痛,此為3月來所罕見,今天氣候轉燎變,又有小痛,尚能忍受。

 

處方:附塊9克,川芎9克,丹皮9克,當歸18克,臭梧桐9克,海桐皮9克,全蝎6克;

 

小金丹2粒(分2次吞)。

 

按:此案為風寒外襲,留著經隧,氣血運行受阻而引起,故用附子溫陽散寒,全蝎祛風止痛,丹皮、歸、芎行血,并用小金丹,以達到散寒、搜風、逐瘀、止痛的目的。

 

服后效果異常顯著。

 

用藥規律對所收集的治療本病在20例以上的應用專方共48篇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其主方用藥情況如下:應用頻度(例)報道文獻(篇)藥物>1000>20當歸、牛膝、甘草。

 

15~19白芍、桂枝。

 

501~10009~14乳香、沒藥、黃芪、雞血藤、川芎、地龍、馬錢子、紅花、羌活、附子、獨活、細辛、川烏。

 

301~5004~10秦艽、桃仁、生(干)姜、赤芍、蜈蚣、麻黃、威靈仙、丹參、熟地、木瓜、全蝎、杜仲。

 

30~3002~6防己、蒼術、草烏、川斷、巴戟天、桑寄生、薏苡仨、延胡索、白芷、茯苓、木通、海桐皮、續斷、五加皮、骨碎補、梔子、伸筋草、土鱉子、澤瀉、龍膽草、香附。

 

從上表看出,坐骨神經痛的中醫用藥比較集中,較為常用的有50種左右,而其中應用頻次高的僅30余種。

 

用得最多的是具有活血止痛作用的當歸和舒筋利痹的牛膝,其次為用以柔肝止痛的白芍和溫經止痛的桂枝。

 

甘草具有緩急止痛作用兼調和百藥,故在方劑中出現也較多。

 

就總的用藥情況看,以活血類藥物居于前列,其次為祛風散寒利濕類藥物,再次為補益肝腎類藥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代用藥趨向。

 

需要亠提的是,近年來用馬錢子人藥治療本病癥的現象日漸增加,該藥具祛風定痛、舒筋活絡作用,應該說是可行的。

 

但其有效成分為番木鱉堿,對脊髓神經有強烈興奮作用,過量或久服易發生中毒,宜引起警惕。

 

其他療法(1)針灸①休針取穴:主穴:環跳(或秩邊)、陽陵泉。

 

配穴:邪犯足太陽經加委中、八醪、承山、昆侖、殷門;

 

邪犯足少陽經加絕骨、丘墟;

 

久痛加腎俞。

 

操作:主穴均取,酌加配穴。

 

環跳深刺,大幅度捻轉結合提插,使針感放射至足底或足趾;

 

陽陵泉亦須深刺,以同樣手法使針感達足背。

 

余穴針感也務求向遠端放射。

 

一旦氣至,即行留針,留針時間視疼痛劇烈程度20~60分鐘不等,每隔5~10分鐘捻轉提插1次。

 

一般采用平補平瀉手法,每日或隔日1次,重者每日可2次。

 

10~15次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1164例,總有效率在88.8%~99%之間。

 

②電針取穴:主穴:坐骨神經投影點(下稱投影點)、環跳、腰4、5夾脊。

 

配穴:干性加陽陵泉,條口透承山;

 

根性加委中、承扶。

 

投影點位置:在髂后上棘與尾骨尖連線至股骨大粗隆連線中點稍下1/3處。

 

操作:主穴每次取一穴,干性取投影點或環跳,根性取夾脊穴,分別酌加配穴。

 

投影點用4寸長銀針以70度角刺人,針尖稍斜向內側,使針感放射至足趾,余穴亦須深刺,引發傳導針感。

 

接通電針儀,斷續波,頻率240~400次/分,強度以能耐受為度,留針20~30分鐘,每日1次,10~15次為一療程。

 

療效:以上法共治療226例,總有效率為95.7%~97%。

 

③刺血取穴:分兩組。

 

甲組:環跳、腰俞、中膂俞、白環俞、上髎、次髎、下髎;

 

乙組:承扶、殷門、委中、委陽、陽交、絕骨、跗陽、丘墟、昆侖。

 

操作:甲組偏重于治根性坐骨神經痛,每次取1~2穴;

 

乙組偏重于治干性患者,每次取2~4穴。

 

以16號三棱針消毒后,于所選穴位或穴周靜脈血管點刺出血,深約1~3分,環跳3~6分。

 

血止拔罐,約2~3分鐘去罐。

 

首次治療出血量可在40~60毫升左右,第二、三次可略少,約10~30毫升。

 

隔2~3天治第二次,之后一般應間隔7~10天。

 

療效:共治療580例,總有效率為93.7%~96%。

 

④穴住注射取穴:主穴:太腸俞、環跳、殷門。

 

配穴:太陽經型加委中、承山、昆侖;

 

少陽經型加委陽、陽陵泉、絕骨。

 

操作:以醋酸強的松龍25毫克加1%普魯卡因10毫升、當歸注射液2毫升混合搖勻,進行穴注,每次選4~5穴。

 

大腸俞注藥3毫升,余穴均2毫升。

 

7日注射1次,5次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1000例,基本治愈愈642例,有效306例,無效52例,總有效率為94.8%。

 

(2)單方驗方①祛痛煎劑組成:刺三甲20克,人地金牛15克,鐵腳威靈仙15克,走馬風15克,丟了棒15克,三丫苦20克,穿破子15克,五指毛桃15克,九節風2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共治124例,基本痊愈90例,顯效15例,有效10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92.7%。

 

②外敷方組成:麥麩粉1000克,食鹽500克,花椒100克,食醋50克,黃酒50克。

 

用法:先將研碎之花椒末與麥麩粉、食鹽置鐵鍋內炒黃,再加人食醋炒至焦黃,加入黃酒,即裝人布袋內,趁熱(約60℃)外敷患肢。

 

應持續敷數小時,涼后再加酒炒熱。

 

每日1次。

 

療效:以本法治療30例,基本痊愈27例,顯效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7%。

 

本法須結合內服藥。

 

(3)推拿操作:以滾、點為主,拿、搓為輔,配合被動運動。

 

部位為腰、臀及大小腿后外側、足背的穴區。

 

令患者仰臥,先于大腿前側及足背部施滾法約2分鐘;

 

再使患者俯臥,在腰臀及大腿后側至足腿部施滾法約3分鐘,以臀部為重點。

 

側臥,點按居醪、環跳,在髖臀部及大小腿外側施滾法4分鐘,并配合屈膝被動運動。

 

再仰臥,滾大腿前側至足背,并拿委中、承山,最后施搓法于大腿至小腿,每次操作約15~20分鐘。

 

每日或隔日1次,20次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112例,基本痊愈36例,顯效58例,有效1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8.2%。

 

(4)食療①黃藤蹄筋湯組成:黃芪30克,當歸30克,牛膝30克,防風15克,尋骨風15克,鮮雞矢藤30克(干品用量減半),豬蹄筋1對。

 

用法:先將上藥煎汁800毫升,過濾去渣,再將切成寸半長之蹄筋放入藥汁內,用文火熬至爛熟為度,吃筋喝湯,1~1.5天內服完。

 

療效:共治療50例,基本痊愈20例,顯效20例,有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

 

②蜈蚣蛋組成:生雞蛋1個,蜈蚣1條。

 

用法:將蜈蚣研粉,雞蛋弄一小孔加入蜈蚣粉,以面團封其口,蒸熟。

 

每次服1個,每日1次,連服10日。

 

療效:共治療12例,皆獲效。

 

③狼毒藥酒組成:狼毒10克,牛膝15克,雞血藤10克,青風藤10克,海風藤10克,追地風10克,天麻10克,川烏10克,草烏10克,細辛10克,穿山甲10克。

 

用法:諸藥搗為粗末,裝入大口瓶內,加65度白酒750毫升,浸泡四晝夜,將酒濾出,即可服用。

 

每日服2次,每次服5毫升,飯后服。

 

療效:共治療50例,基本痊愈27例,有效18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0%。

 

其他措施應針對病因治療。

 

因腰椎間盤脫出等引起的坐骨神經痛,急性期應臥硬板床休息2~4周。

 

另可配合理療。

 

引用:http://big5.wiki8.com/zuogushenjingtong_20807/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8 06:41 , Processed in 0.07812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