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非傷寒沙門氏菌感染】
拼音
fēishānghánshāménshìjun1gǎnrǎn
概述
非傷寒沙門氏菌感染(nontyphoidalsalmonellosis)是指傷寒、副傷寒以外的各種沙門菌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其臨床表現復雜,可分為胃腸炎型、類傷寒型、敗血癥型、局部化膿感染型,亦可表現為無癥狀感染。
病原學
沙門氏菌屬于腸桿菌科沙門菌族。
菌型繁多,迄今世界已發現2000個以上的血清型。
沙門氏菌為革蘭陰性桿菌,無芽胞,無莢膜,具有鞭毛,能運動。
在普通培養基中易生長繁殖。
對外界的抵抗力較強,在水、乳類及肉類食物中能生存數月。
加熱60℃30分鐘可滅活,5%石炭酸或1:500升汞于5分鐘內即可將其殺滅。
沙門氏菌有菌體抗原“O”和鞭毛抗原“H”。
根據菌體抗原結構分為A、B、C、D、E……等34個組,再根據鞭毛抗原的不同鑒別組內的各菌種或血清型。
在沙門氏菌中,有些僅對人類有致病性,如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甲和丙)等;
有些是動物和人類的共同致病菌,如副傷寒乙沙門氏菌、鼠傷寒桿菌、腸炎桿菌、豬霍亂桿菌等;
有些僅對動物有致病性如雞痢沙門氏菌、雞傷寒沙門氏菌等。
引起人類疾病的沙門氏菌主要屬于A、B、C、D、E5組,其中除傷寒和副傷寒沙門氏菌外,以B組的鼠傷寒沙門氏菌、C組的豬霍亂沙門氏菌、D組的腸炎沙門氏菌及E組的鴨沙門氏菌等10多個型最為常見。
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沙門氏菌主要以動物為其儲存宿主,家禽如雞、鴨、鵝,家畜如豬、牛、羊、馬等;
野生動物如鼠類、獸類均可帶菌。
感染動物的肉、血、內臟可含有大量沙門氏菌。
也存在于蛋類(雞蛋、鴨蛋等)和其它食物(腌肉、臘肉、火腿、香腸等)中。
因此,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是家畜、家畜及鼠類。
病人及無癥狀帶菌者亦可作為傳染源。
(二)傳播途徑1.食物傳播為引起人類沙門氏菌感染的主要途徑。
沙門氏菌在食物內可以大量繁殖,因此進食被病菌污染而未煮透的食品如肉類、內臟、蛋類等即可引起感染;
牛奶、羊奶也可被沙門氏菌污染,故食用未消毒的牛、羊奶亦可感染。
2.水源傳播沙門氏菌通過動物和人的糞便污染水源,飲用此種污水可發生感染。
供水系統被污染,亦可引起流行。
3.直接接觸或通過污染用具傳播沙門氏菌可因與病人直接接觸或通過染菌用具傳播。
此種傳播方式可見于醫院中,以嬰兒室、兒科病房較為常見。
感染可通過醫務人員的手帶菌或污染的醫療用具傳播,也可以由老鼠、螳螂等通過偷吃食品污染環境造成感染。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對沙門氏菌普遍易感,感染后結果與菌種毒力及宿主免疫狀態有關。
一般幼兒和老年以及慢性疾病患者,感染嚴重,尤其一歲以內嬰幼兒由于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所以易于感染。
而老年人和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白血病、淋巴瘤、肝硬化等,發病率高,癥狀嚴重。
(四)流行特征本病呈全球性分布,近年來發病率明顯上升,加之沙門氏菌特別是鼠傷寒桿菌,可通過質粒介導而對多種抗生素耐藥,已成為流行病學中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本病全年均可發病,但多發生于夏秋季,有起病急、潛伏期短、集體發病等流行特征。
病后免疫力不強,可反復感染。
引用:http://big5.wiki8.com/feishanghanshamenshijunganran_20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