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7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白血病】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11 08:34: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白血病

 

拼音

 

báixuèbìng

 

英文翻譯leucocythemia;leukaemia

 

概述白血病是造血系統的一種惡性疾病。

 

其特征為一種或幾種血細胞成分的自發性、進行性異常增殖,具有質和量改變的異常白細胞(白血病細胞)在骨髓和其他器官的廣泛浸潤,導致正常血細胞進行性減少,臨床以貧血、出血、發熱、白血病細胞浸潤為主要表現。

 

國外自1845年起開始認識本病,至今雖已有一個半世紀,但病因尚未完全闡明,可能與遺傳、病毒感染及某些理化因素(如電離輻射、苯、氯霉素、某些農藥中毒)等有關。

 

國內外尚無特異的藥物能徹底治愈。

 

西醫采用聯合化療方法誘導緩解,但有明顯的毒副作用。

 

有資料表明,我國白血病死亡率3~4/10萬,預后較差。

 

中醫無白血病這一病名,但類似癥候在歷代的一些醫書中有所記載。

 

如《金匱要略?

 

血痹虛勞病》中描述的“五勞虛極羸瘦”,《圣濟總錄?

 

虛勞門》之“急勞”等。

 

而隨著病情的發展,可逐漸形成“癥瘕”。

 

因而,白血病可歸屬于中醫學中“虛勞”、“急勞”、“癥瘕”、“積聚”、“痰核”等范疇中。

 

現代約自1955年起就開始應用中醫藥治療急性白血病。

 

此后,直至60年代,是我國中醫和中西醫結合方法研究白血病的初始階段,這一時期,臨床資料及理論探討文章不多,僅23篇,且多數屬個案治療經驗。

 

多數的臨床經驗總結主要是在70~80年代累起來的。

 

70年代中,從中藥中提取出的靛玉紅、叁尖杉脂堿等,經臨床驗證,對白血病療效良好,是我國發現的治白血病良藥,提示開發應用中醫藥對玫克白血病具有廣闊的前景。

 

80年代報道病例數不斷增多,至1990年為止,國內期刊共發表了有關中醫及中西醫結合治療白血病研究的文章近200篇(包括5例以下的個案50多篇)。

 

據粗略統計,報道的總病例數有3000例左有,使研究不斷向縱深發展。

 

如對白血病的病因調查研究和中醫學探討,從細胞動力學、免疫學指標、動物實驗對照治療和辨證分型與血象、骨髓及血、尿環核苷酸的關系等不同角度,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以探討中醫中藥的治療機理。

 

還有人系統地研究了15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脈象變化特點,認為脈象的變化與疾病性質、感邪輕重和正氣盛衰有一定的規律,進一步完善了中醫診治白血病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從臨床應用來看,用中藥治療白血病有兩方面的傾向:?

 

是根據已知中藥對白血病具有明確的療效,且本身毒副作用較小的特點,以中藥為主進行治療。

 

二是利用中藥具有調整機體偏勝、降低化療藥物毒性的作用,以中藥為輔,配合西藥進行治療。

 

據觀察,中西藥合用,療效一般優于單用中藥或西藥,故臨床上常以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為主。

 

此外,也有一些用氣功、針灸、中成藥治療本病的零星報道。

 

用中醫藥治療白血病雖已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但如何使治療方案、療效標準趨于統一、穩定,減少組方用藥的隨意性,提高中醫藥的療效,除必要的文獻研究總結外,還需要臨床進一步作藥物篩選,有效成分分析及劑型改革等等。

 

分類一、按自然病程及細胞的成熟度分類(一)急性白血病起病急、病情重、自然病程一般在六個月以內。

 

骨髓及外周血中主要為異常的原始細胞和早期幼稚細胞。

 

(二)慢性白血病起病緩、發展慢,病程一般一年以上,骨髓和外周血以較成熟的細胞占多數。

 

二、按細胞類型分類分為淋巴細胞型、粒細胞型、單核細胞型及一些少見類型,如紅白血病、巨核細胞型、漿細胞型、嗜酸細胞型、嗜鹼細胞型白血病等。

 

叁、按外周白細胞的多少分類(一)白細胞增多性外周血中白細胞明顯增多,并有較多幼稚細胞出現。

 

(二)白細胞不增多性外周血中白細胞不增多或甚至低于正常。

 

血片中沒有或較難找到幼稚細胞。

 

流行病學白血病在我國被列為十大高發性腫瘤之一。

 

通過全國性普查,我國白血病的發病率為2.62/10萬,與亞洲其他國家相近,但明顯低于歐美(6-9/10萬)。

 

各類型的發病情況我國以急性白血病多于慢性白血病,與歐美相反。

 

年齡分布: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以兒童多見,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則成人多見,而慢性白血病以40歲以上者多見。

 

性別無明顯差別。

 

病因及發病機理人類白血病的病因與發病機理至今仍未完全明嘹。

 

已知病因有感染因素、電離輻射、化學物質,遺傳因素及免疫功能異常等。

 

目前認為白血病病因是以上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輻射損傷電離輻射致白血病作用已在動物實驗中得到證實,而對人類的致白血病作用也從以下的事實得到提示:早期不加防護的放射線工作者,其白血病發病率比一般醫生高8-9倍;

 

強直性脊柱炎的患者采用放射性治療者,白血病發病率比一般人高10倍,日本的廣島和長畸原子彈爆炸后,遭受輻射地區與末遭輻射地區的居民之間的白血病發病率相差30倍。

 

化學因素已知很多化學物質有致白血病作用,如工業中廣泛應用的苯。

 

藥物中的抗癌劑(尤以烷化劑)、乙雙嗎啉、氯霉素、保泰松、安定鎮靜藥、溶劑及殺蟲劑等均可誘發白血病。

 

病毒因素業已證明,雞、小鼠、貓、牛和長臂猿等動物的自發性白血病與病毒的作用密切相關,已分離出相應的白血病病毒,并已證明此類病毒屬于逆轉錄病毒,在電鏡下呈C型形態,故也稱C型RNA病毒,其致白血病的機理是通過逆轉錄酶作用合成DNA,并使之整合到宿主細胞DNA中去,從而改變了宿主細胞的生物學特性,使正常干細胞轉變為惡性細胞株。

 

但是長期以來在人類并沒有跡象表明,白血病患者的血液能感染健康人而致白血病。

 

1980年從人T細胞白血病中分離出一株新的病毒(HTLV)與1976年日本所發現的成人T淋巴細胞白血病病毒(ATLV)是同一種病毒。

 

這是人類白血病病因研究中的一個新突破。

 

遺傳因素白血病的遺傳易感性可由以下事實推斷:①某些高危家庭中,同胞之間患白血病的機會比一般正常人群高出4倍;

 

②同卵孿生子女,一人患白血病,另一人患白血病的機會比正常人高25%;

 

③有特殊遺傳綜合征者,白血病發病率增高,如先天愚型(Down綜合征)、Fanconi貧血,遺傳性毛細血管擴張性共濟失調等。

 

盡管存在這些可能致病因素,但尚無一種因素能充分解釋全部情況,例如接觸放射線的人,發生白血病的只是極少數。

 

因此,推測白血病的發生并非單一因素,可能是多種因素綜合所引起的,患者可能存在某種先天性的易感素質,再由于外界因素的作用,誘發白血病的發生。

 

辨證分型目前,中醫各家對白血病的辨證分型未趨一致,多者分為八型,少則不分型,然而大多數臨床分型在3~5型之間,且細究各類分型,多有名異實同之感。

 

綜合有關報道,白血病(包括急性和慢性)可概括為以下四型。

 

1.氣血兩虛面色蒼白無華,頭昏,神疲乏力,動則氣促,心悸氣短,唇淡口干,懶言,自汗出。

 

舌淡或淡胖,苔薄,脈細弱。

 

2.氣陰兩虛頭暈乏力,時有低熱或手足心熱,口干盜汗,或見衄血,甚至消瘦,耳鳴耳聾,腰膝酸軟,遺精滑泄等。

 

舌淡紅,苔少或光剝,脈細或沉細無力。

 

3.熱毒熾盛壯熱,煩躁,頭暈唇焦,口舌生瘡,周身骨痛,或見發斑,衄血,神昏譫語,小便黃赤,大便干燥或秘而不通。

 

舌紅或紫,津少,邊有瘀斑,苔黃,脈弦數或滑數。

 

4.痰熱瘀毒胸悶納呆,頭昏肢軟,發熱或不發熱,肝、脾或淋巴結腫大,倦怠乏力,皮下微量出血,面色晦暗,唇暗淡微紅。

 

舌質暗,邊有瘀斑,苔黃膩或白膩,脈弦滑。

 

有學者從伏氣溫病的角度辨證論治,從虛勞與伏氣溫病的關系上,分析陰陽偏衰與伏火的辨證特點,指出白血病與一般的內傷雜證及新感溫病都迥然有別。

 

傳統醫學對白血病的認識傳統醫學中無白血病這一病名,但恨據白血病貧血、發熱、出血、淋巴結或肝脾腫大等臨床表現,傳統醫學,尤其是中醫學可在歷代醫學著作中找到有關記載,如在由東漢醫家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中,有關“虛勞”的論述與該病的典型癥狀及體征相符。

 

以后宋代《圣濟總錄·虛勞門》、清代《溫病條辨》等醫著均有有關論述,對本病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傳統醫學對于治療本病,不僅方法多樣,而且具有現代醫學所不可替代的特點,即調整患者整個機體的偏盛偏衰,此外,還可降低化療藥物的不良反應。

 

經近數十年的臨床實踐,中藥與西藥含用治療白血病可發揮備自的特長,療效優于單用中藥或西藥,為現代臨床治療白血病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此外,尚有部分氣功、針灸、中成藥等方法可用于治療白血病。

 

白血病的臨床表現,在傳統醫學中稱謂不一。

 

在中國傳統醫學中,中醫學可將其歸屬于“虛勞”“急勞”“伏氣溫病”“痰核”“癥瘕”“積聚”等范疇。

 

治療療效標準自60年代以來,全國曾多次制定過統一的療效標準,但各地在治療白血病時評價療效的標準并不一致。

 

因而事實上,目前療效標準仍處于不統一的狀態。

 

現根據目前最常用的標準,并參考其他標準,綜合如下:完全緩解:臨床無貧血、出血、感染及白血病細胞浸潤表現;

 

血象檢查示:血紅蛋白>10克%,白細胞總數<1萬/mm3,分類中無幼稚細胞,血小板10~40萬/mm3,骨髓象正常,原始加幼稚細胞<50%。

 

部分緩解:臨床癥狀、血象、骨髓象三項中有1~2項未達完全緩解標準。

 

未緩解:臨床癥狀、血象、骨髓象三項中均未達到完全緩解標準,包括無效及惡化者。

 

分型治療(1)氣血兩虛治法:氣血雙補。

 

處方:人參10克,黃芪30克,白術30克,當歸25克,炒棗仁25克,熟地20克,茯苓15克,遠志15克,山萸肉15克,首烏15克,甘草15克,阿膠15克(烊沖)。

 

加減:兼有腎虛加杞子、女貞子、生龍牡。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八珍湯、歸脾湯、補中益氣湯、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等。

 

(2)氣陰兩虛治法:益氣養陰生津。

 

處方:人參30克,黃芪30克,黃精20克,北沙參30克,天麥冬各15克,五味子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蓮30克,青黛3克,甘草10克。

 

加減:發熱加柴胡、黃芩、丹皮;

 

腎陰虛加女貞子、早蓮草、龜版;

 

出血加小薊、丹皮。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可選生脈散、二至丸、杞菊地黃丸等加減。

 

(3)熱毒熾盛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消瘀。

 

處方:水牛角45克,生地15克,丹乓15克,赤芍15耳,金銀花10克,連翹12克,梔子10克,麥冬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

 

加減:高熱神昏加紫雪丹,或至寶丹、安宮牛黃丸;

 

有出血傾向加土大黃、仙鶴草、茜草、小薊;

 

傷陰加玄參、天冬,或另用西洋參(或尾皮參)泡服。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可選犀角地黃湯、清瘟敗毒飲、神犀丹、黃連解毒湯、白虎湯、清營湯等。

 

(4)痰熱瘀毒治法:清熱解毒,化痰活血軟堅。

 

處方:桃仁9克,丹參15克,當歸12克,川芎10克,生地15克,白芍15克,海藻10克,鱉甲15克,生牡蠣30克,浙貝母6克,夏枯草30克。

 

加減:熱甚加黃芩、龍膽草;

 

濕重加澤瀉、豬苓。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1日2次常用成方:可選用龍膽瀉肝湯、消瘰丸、失笑散、復方馬錢子湯、桃紅四物湯或二陳湯合膈下逐瘀湯、金匱鱉甲煎丸等加減。

 

療效:按上述四型處方加減,并配合西藥聯合化療,治療急性白血病患者共412例,緩解263例,總緩解率在51.6~78.9%之間。

 

專方治療(1)青黃散組成:青黛、雄黃。

 

用法:慢性白血病按9:1之比例,研末裝膠囊或壓片。

 

誘導量4~14克/日,維持量3~6克/日,分3次服;

 

急性白血病按8:2或7:3之比例,誘導量8~18克/日,維持量4~6克/日,分2次服。

 

療效:治療25例慢性粒細胞患者,完全緩解18例,部分緩解7例,全部有效。

 

治療6例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患者,其中2例配合湯藥口服,1例配合化療一個療程,結果完全緩解3例,部分緩解3例,全部有效。

 

(2)癌靈一號注射液組成:紅砒、輕粉。

 

制成注射液(每毫升含三氧化二砷1毫克,氯化低汞0.01毫克)。

 

用法:每天6~10毫升肌肉注射,或10毫升藥液加入10%葡萄糖200毫升靜脈滴注,每日1次,四周為一療程,休息一周后,根據患者情況減量維持或進行第二療程。

 

同時根據辨證施治內服中藥。

 

療效:用于治療急性粒細胞白血病,尤其是早幼粒型療效更好,完全緩解率達26.27%,總緩解率達86.30%。

 

(3)健脾補腎湯組成:人參30克,黃芪30克,白術15克,茯苓6克,當歸15克,熟地6克,山藥15克,菟絲子30克,黃精10克,枸杞6克,石蓮子10克,鹿角膠10克(烊化),陳皮6克。

 

加減:白細胞在2萬/mm3以上加四葉參、馬鞭草、廣角;

 

白細胞在3500/mm3以下加土大黃、龍葵、首烏;

 

血小板減少加黃柏、桂圓肉、藕節;

 

血小板>30萬/mm3加水蛭;

 

貧血加西洋參、魚膘膠、巴戟天;

 

高熱不退加柴胡、羚羊角、葛根;

 

衄血加牛膝、槐花;

 

吐血加仙鶴草、白芨;

 

血尿加琥珀、三七。

 

用法:加水1000毫升;

 

文火煎2次,取汁400毫升,每6小時服1次,隨病情好轉,逐步減少服藥次數。

 

檢驗正常后改服丸劑,并配合外敷梔子二仁膏(生梔子、生桃仁、生杏仨、生白芍、大棗、大蔥)于左右脅下,連用3周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30例,均未用西藥,其中完全緩解5例,部分緩解18例,未緩解12例;

 

緩解率為60%。

 

(4)扶正抗白方加減:發熱加金銀花、連翹、柴胡、板藍根、黃連;

 

出血加生地、甘丹皮、藕節、三七粉、云南白藥、阿膠;

 

口腔潰瘍加生石膏、玄參、知母、梔子。

 

用法:每日1劑,水煎至400毫升,分2次服,連用3~4周為一療程,休息一周,繼續服用。

 

療效:上述方藥結合聯合化療,共治療54例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患者,結果完全緩解3O例,完全緩解率達55.56%。

 

(5)六神丸組成:牛黃、麝香、蟾蜍、雄黃、珍珠、冰片。

 

用法:由小劑量開始,每日30粒,分3~4次口服,耐受后迅速增至180粒。

 

如有出血、感染,配合對癥治療及支持療法。

 

療效:單用六神丸治療6例急性白血病,結果完全緩解3例,未緩解3例。

 

完全緩解率達50%。

 

(6)抗白丹(又名“七星丸”)組成:雄黃3克,生川烏3克,乳香3克,郁金3克,檳榔3克,巴豆(去外皮)3克,朱砂3克,大棗7枚。

 

用法:前五味藥共研細末。

 

巴豆置砂鍋內文火炒至微黃、去外皮,用雙層紙包裹壓碎,微熱半小時,去1次油。

 

煮熟大棗去皮及核,與上述六藥混合,充分搗勻,合丸如黃豆大,可制藥丸約90粒,朱砂為衣,風干貯瓶。

 

成人每天4~8丸,小兒每天1~4丸,清晨開水1次送服,連服3~5天,休息1天。

 

先從小劑量開始逐步加量,以保持大便每天4~5次為度。

 

在第7~28天期間,取回回蒜外敷中脘穴周圍,出現水泡用三棱針放盡泡液,外涂調藥(地榆炭、麥芽炭等分,研末,加香油調勻),每日數次,直至水泡愈合。

 

在用本藥過程中,間用一種或數種化療藥物,5天為一療程,化療期間,停服抗白丹。

 

療效:單用抗白丹治療6例,部分緩解2例,未緩解4例,緩解率為33.3%。

 

緩解者為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和紅白血病各1例;

 

抗白丹合化療治療4例,完全緩解1例,部分緩解2例,未緩解1例,緩解率為75%,有效者均為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老中醫經驗喬仰先醫案吳××,男,48歲。

 

主訴:乏力已有8個月,加重已有4個月。

 

初診時,面色無華,神疲乏力,形體消瘦,脅下癥塊,有脹痛,按之堅痛,下肢有瘀斑,發熱出汗。

 

舌紅苔薄,脈弦數。

 

實驗室檢查:白細胞25萬/mm2,分類:中性55%,中幼粒25%,晚粒80%,酸性4%,淋巴8%,血紅蛋白9.3克%,血小板9萬/mm3,血片AKP積分0/100個中性分葉核。

 

骨髓象:有核細胞極度增生,呈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表現。

 

證屬邪毒人髓傷血,氣血虛兼血瘀。

 

治宜清熱涼血,防熱盛動血。

 

處方:水牛角、狗舌草、蛇舌草各30克,炒梔芩各6克,丹皮、丹參、赤芍、生地各12克,紫草、玄參各9克,蒲公英15克,川楝子、延胡各9克。

 

藥后癥情穩定,出汗停止,發熱消失,睡眠、飲食尚可,脅下腫塊縮小。

 

舌紅苔薄,脈弦。

 

血象報告有改善,白細胞已下降至13萬,守原意徐圖之。

 

處方:水牛角、狗舌草、蛇舌草各30克,丹皮、桃仁各9克,赤芍12克,三棱6克,莪術9克,石斛10克,鱉甲、太子參、大麥冬各12克。

 

上方加減連服3個月,白細胞逐步下降至7100,分類正常,未見幼稚細胞,血紅蛋白11.3克,脾臟明顯縮小,腋下淋巴結消失。

 

骨髓象報告呈白血病緩解期。

 

按:白血病關鍵是“邪實”,治療以攻邪為主,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以折其銳。

 

犀角(以水牛角代)入血,有涼血散血、降低白細胞計數作用,血證病人每常選用;

 

狗舌草、蛇舌草、半枝蓮、夏枯草、馬蘭根、射干等有解毒抗癌作用,也是白血病的常用藥。

 

脾腫大屬于癥積,治療癥積,《讀醫隨筆》說:“行血之藥,如紅花、桃仁、茜草、歸須、茺蔚子、三棱、莪術之屬皆是也。”

 

很有參考價值。

 

白血病經過清熱解毒抗癌藥物治療后,病情穩定,往往但見虛象,頭暈目眩、神疲乏力、口干脈細數等癥,此時補虛治療,宜清滋為主,不可溫補脾腎。

 

用藥規律我們從眾多的治療白血病的報道中,選用了可供統計的,并且病例數較多,有一定療效的臨床報道共20篇,統計出治療白血病處方用藥的情況如下表:應用頻度(例)報道文獻(篇)藥物>2004~8人參、黃芪、當歸、山萸肉、淮山藥、青黛(靛玉紅)。

 

101~2004~6麥冬、紅棗、甘草、生地、白花蛇舌革、阿膠、茯苓。

 

2~3五味子、白芍、浮小麥、龍骨、沙參、牡蠣、紅砒、輕粉。

 

50~1002~4熟地、青蒿、丹皮、地骨皮、紫草、連翹、補骨脂、龍葵、杞子、狗舌草、丹參、知母、夏枯革、菟絲子。

 

1酸棗仁、山豆根、巴戟天、肉蓯蓉。

 

<502~3梔子、板藍根、蒲公英、莪術、半枝蓮、黃精、銀花、黃芩、鹿角膠、谷芽、女貞、犀角、赤芍、玄參、白術。

 

從表中可以看到,中藥以益氣、養血、滋陰的扶正藥為主,由于西醫化療藥物的應用,中醫清熱解毒抗癌藥則位居其次,說明中藥在扶正方面具有優勢,化療相當于“大毒治病”,衰其大半即可,不能太過,因為臨床曾有一些強化化療的患者,結果是誅伐太過,反致病情惡化而死亡的病例。

 

有人建議,把化療藥物作為中醫辨證施Ⅲ治的一部分,根據骨髓增生的不同情況,使中藥和西藥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減少或消除化療引起的毒副作用。

 

此外,國內還廣泛篩選了抗白血病中草藥,發現菊三七、黃藥子、狼毒、蜈蚣、莪術等對白血病細胞有抑制和破壞作用。

 

還有人總結了1977年6月至1980年之間,全國50多個醫療單位用靛玉紅治療314例慢性粒細胞的療效,證明了靛玉紅療效顯著,且副作用小,與西藥馬利蘭無交叉耐藥現象。

 

其他療法(1)針灸取穴:命門、絕骨、至陰。

 

操作:命門、絕骨用平補平瀉法,至陰用陽中隱陰法,留針40分鐘,命門穴針上加灸15~20分鐘,每日1次。

 

療效:1例慢性粒細胞患者,經中西醫治療無效,加用針灸治療,4個月以后,獲部分緩解,隨訪1年,療效鞏固。

 

(2)單方驗方蟾蜍酒組成:蟾蜍15只,黃酒1500毫升。

 

用法:將蟾蜍去內臟、洗凈,加黃酒,放人瓷罐中封閉,然后置入鋁鍋內加水煮沸2小時,將藥液過濾即可。

 

成人每次服15~30毫升,每日3次,飯后服,兒童酌減。

 

連續用藥直至癥狀完全緩解。

 

療效:共治療32例,結果:8例完全緩解,16例部分緩解,總緩解率為75%。

 

(3)氣功功法:郭林新氣功,太湖十功百法。

 

療效:共治療2例急性粒細胞患者。

 

1例練郭林新氣功,每日3次,每次1小時,同時采用必要藥,治療9個月,完全緩解。

 

另1例練太湖氣功,每日晨起練功,循序掌握運動量,并配合適當膳食與調理,4個月后,完全緩解。

 

其他措施對癥治療:包括防治感染、出血、貧血和高尿酸血癥。

 

急性白血病可采用聯合化療進行治療。

 

慢性白血病可用馬利蘭、靛玉紅及深度x線放射療法。

 

免疫治療:包括應用卡介苗、轉移因子等,一般在白血病病人誘導緩解后加用。

 

中國中醫治疔藥物治療1)氣血兩虛證。

 

主證:頭昏,神疲乏力,動則氣促,心悸氣短,目眩,耳鳴,唇甲色淡。

 

懶言,自汗出,甚至腰腿酸軟,婦女經血澀少或閉經,面色蒼白或萎黃無華,皮膚可見出血點。

 

舌質淡或淡胖,苔薄自,脈細軟或略數。

 

治法:益氣養血。

 

方藥:八珍湯(《正體類要》)。

 

當歸,川芎,熟地黃,白芍藥,人參,白術,茯苓(去皮),炙甘草,生姜3片,大棗1枚。

 

體虛乏力者加黃芪、枸杞;

 

出血者加阿膠、小薊;

 

眠差者加遠志、五味子;

 

分析:方中用參、術、苓、草補睥益氣;

 

歸、芍、地滋養心肝,加川芎入血分而理氣,則當歸、熟地補而不滯;

 

加姜、棗助人參、白術入氣分以調和牌胃。

 

全劑配合,共收氣血雙補之功。

 

2)氣陰兩虛證。

 

主證:頭暈乏力,午后潮熱,或手足心熱,盜汗。

 

咽干心煩,失眠多夢,甚剛消瘦,腰膝酸軟,耳鳴耳聾,遺精滑泄,舌淡紅,苔少或光剝,脈細數。

 

治法:益氣養陰。

 

方藥:生脈散(《內外傷辨惑論》)合二至丸(《醫方集解》)。

 

人參,麥冬,五昧子,女貞子,旱蓮草。

 

若陰虛重于氣虛,人參可改用北沙參,加龜板;

 

若陰虛及腎,用六味地黃丸加減;

 

兼見熱毒之證,加青黛、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等。

 

分析:生脈散中人參甘平,補肺,大補元氣;

 

麥冬甘寒,養陰生津,清熱除煩以安神;

 

五味子酸澀收斂,叁味合用,取其益氣生津,使肺潤津生,氣陰兩復。

 

二至丸(女貞子、旱蓮草)功能補腎養肝,用治肝腎陰虛之證。

 

3)熱毒熾盛證。

 

主證:壯熱,煩躁,頭暈唇焦,口舌生瘡,周身骨痛,或見發斑衄血,神昏謂語,小便黃赤,大便干燥或秘結不通。

 

舌紅或紫,津少,邊有瘀點,苔黃或灰黃,脈弦數或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消斑。

 

方藥:犀角地黃湯(《備急千金要方》)合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引崔氏方)。

 

犀角,生地黃,芍藥,牡丹皮,黃連,黃芩、黃柏、梔子。

 

白血病熱毒熾盛證多見干急性白血病,往往兼見出血、肺部感染、口腔演瘍等備類兼癥,若見高熱不退,可加用知母、石膏;

 

出血較多,酌加仙鶴草、茜草、叁七粉等,加強止血作用;

 

感染,加銀花、連翹、板藍根;

 

見口渴少津等傷津之象,須時時顧護陰液,可加用西洋參泡服。

 

分析:本證之病機為熱毒壅盛,且充斥彌漫叁焦,故用黃連、黃芩、黃柏直瀉上、中、下叁焦之火;

 

梔子通瀉叁焦之火,兼能導熱下行;

 

犀角清心、涼血、解毒;

 

生地養陰清熱,配合犀角涼血以止血;

 

赤芍、丹皮既能涼血,又能散瘀。

 

全方瀉火解毒與涼血活血散瘀同用,而重在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4)痰熱瘀毒證。

 

主證:胸悶,納呆,頭昏,跛軟,發熱或不發熱,面色蒼白,倦怠乏力,皮下可見出血點或瘀斑。

 

重者可見骨痛如刺,面色晦暗,唇暗淡紅。

 

舌質暗,邊有瘀璉,苔黃膩或白膩,脈弦滑。

 

治法:清熱解毒,化痰散結。

 

方藥: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引崔氏方)合四苓散(《明醫指掌》)、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白術,茯苓,豬苓,澤瀉,五靈脂,蒲黃。

 

痰濕重者,酌加貝母、瓜蔞、竹茹、陳皮、半夏等;

 

熱毒重者,加青黛、自花蛇舌草、大青葉、七葉一枝花、土大黃等;

 

用卑虛濕阻者,可加黨參。

 

分析:本證由濕濁之邪與熱毒互結而成,濕熱互結,煎熬津液,煉津成痰,痰熱阻滯氣機,則氣血運行受阻,最后導致瘀血形成。

 

故本證以濕、熱、瘀叁者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為主要病機。

 

本方中黃連解毒湯清熱瀉火;

 

四苓散即《傷寒論》五苓散去性溫之桂枝而成,功能利水化濕;

 

失笑散中蒲黃、五靈脂均有通利血脈,祛瘀止痛作用,兩者相須為用。

 

全方熔瀉火解毒、祛濕化痰及活血化瘀于一爐,共奏清熱解毒,化痰散結之功。

 

針灸治療取穴:命門DU4、懸鐘GB38、至陰BL67。

 

操作:命門DU4、懸鐘GB38用平補平瀉法,命門DU4穴針上加灸15~20分鐘;

 

至陰BL67用陽中隱陰法,留針40分鐘,每天一次。

 

中國朝醫冶療藥物治療。

 

1)少陽人白血病。

 

用荊防地黃湯加減。

 

生地100g,熟地、山羊肉、茯苓、澤瀉、丹皮備15g,龜板、枸杞子、覆盆子、荊芥、麥芽備25g,防風、獨活、羌活各5克,水煎服。

 

2)少陰人白血病。

 

用獨參八物湯加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人參50g,黃芪25g,當歸25g,砂仁10g,白術、半夏、茯苓、甘草、陳皮各15g,白芍25g,桔梗20g,杳仁、冬花各15g。

 

用此方先緩和自覺癥狀后,再用:黃芩25g,當歸、白芍備20g,首烏25g,鹿茸20g,元肉20g,生地、熟地各25g,龜板15g,女貞子20g,免絲子20g,大云15g,水煎服。

 

3)太陰人白血病。

 

用鹿茸大補湯加清心蓮子湯加減,鹿茸25g,蓮子肉20g,牛黃0.625g,山藥20g,麥冬、天冬、黃芩備15g,桂元肉30g,水煎服。

 

中國回醫治療方藥:香石藤30g,上肉桂5g,紅糖30g。

 

主證說明:本方適用于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用法:先將香石藤,上肉桂煎3次,合并藥液,然后將紅糖放入藥液中溶化。

 

每天3次,每次服1茶杯,1日1劑。

 

中國蒙醫治療方藥:阿秀爾(訶子)15g,阿拉騰·其其格圖(波棱瓜子)10g,朱力根·古吉斯(甘松)10g,高立圖·寶日(丁香)10g,德力古美斯(草果仁)10g,西日高力吉嘎納(蓽菝10g),道赫高爾·格斯爾(木棉花)10g塔本·塔拉圖(炒使君子)37g。

 

主治:主治白血癥。

 

對睥腫大具有較好療效。

 

用法以上8味藥,粉碎成細粉末,過篩、混勻、即得。

 

每日2~3次,每次3~4g。

 

溫開水送服。

 

中國壯醫治療方藥:鱉甲適量,黃根(根)30g,豬骨100~200g。

 

主證:軟堅散結,滋陰,祛瘀生新、強筋壯骨。

 

慢性粒細胞性自血病。

 

用法:鱉甲炒黃、研未,每取10g拌白糖粥服,每日3次;

 

黃根根與豬骨每日1劑,煲湯分2次服。

 

印度傳統醫學治療研究表明茜革的氯仿和乙醇撮物對P388淋巴細胞白血病有顯著作用。

 

印度白花丹(Plumbagezeylanica)中的一種蒽醌類化合物一藍雪醌(plumbagin)對小鼠P388淋巴細胞自血病有較高活性,并使大鼠的實驗性腫瘤逆轉。

 

糖膠樹(Alstomiosc九oloris)的一種生物堿——氰化埃奇胺(echitaminechloride)對大鼠纖維肉瘤顯示有劑量依賴性的逆轉作用,并有抗小鼠P388淋巴自血病活性。

 

引用:http://big5.wiki8.com/baixuebing_20844/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8 06:24 , Processed in 0.23437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