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5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多形紅斑】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10 10:26: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多形紅斑

 

拼音

 

duōxínghóngbān

 

概述多形紅斑是一種急性炎癥性皮膚病,鑒于病變處的組織內傾有較多的滲出液出現,故本病又名滲出性多形紅斑。

 

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急性炎癥性皮膚病,常伴有粘膜損害,嚴重時也可伴有內臟損害。

 

本病好發于春秋季,多見于青年女性。

 

西醫尚無特效療法。

 

中醫無多形紅斑之病名。

 

在《諸病源候論》中稱為“冷瘡”;

 

《醫宗金鑒》因其“形如貓眼”,故又稱為“貓眼瘡”;

 

也有根據本病常發作于雁來之時,稱為“雁來風”及“雁候瘡”。

 

此外還有“血風瘡”、“寒瘡”等。

 

有關其癥狀,《醫宗金鑒》形象地描述為:“初起形如貓眼,光彩閃爍,無膿無血,但痛癢不常,久則近脛。”

 

病因病機方面,《諸病源候論》認為是素體血虛者“重觸風寒”所致,明代《瘡瘍經驗全書》則認為本病是由“肝經血熱,脾經濕熱,肺經風熱”交感而成。

 

而《醫宗金鑒》綜合前人所述,由“用卑經久郁濕熱,復被外寒凝結”而成。

 

在治療方面,古代常用的方劑有消風散、清肌滲濕湯、真君妙貼散、地黃飲子等。

 

但因病名不一致,尚難十分肯定。

 

現代中醫治療多形紅斑的報道始見于1963年,用清熱燥濕,活血散瘀治療本病20例,全部治愈。

 

至80年代,中醫治療本病的報道漸趨增多,并有多篇大樣本病例的臨床資料報道。

 

有關中醫藥治療本病的機理研究已開始著手進行,如有人通過實驗觀察,認為外感風寒造成陽氣虛損是發生本病的重要因素,由于寒冷刺激,使一些對冷敏感者產生異常的免疫球蛋白(如血冷球蛋白、血冷纖維蛋白原、冷凝集抗體等),而寒冷又使它們在血管內凝聚、沉淀,損傷皮膚血管,造成局部栓塞、瘀血而出現皮疹。

 

用益氣活血溫陽等中藥治療,可調整人體免疫功能,解除血管痙攣,降低血液粘聚度,達到“流通血脈”的目的。

 

病因病理病機多形紅斑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明確,但一般認為是一種變態反應所引起的皮膚病。

 

近幾年來,本病與單純皰疹病毒的關系頗引人矚目。

 

有人指出,30%以上多形紅斑病人是由皰疹病毒所致,并已通過試驗予以證實,即用單純皰疹病毒抗原進行皮內注射后,可引起本病的發生。

 

除此之外,某些病例往往是磺胺制劑、解熱止痛藥、鎮靜安眠藥劑、抗生素等所引起的藥疹;

 

有的病人的發病與慢性病灶感染,如扁桃腺炎、中耳炎、副鼻竇炎、慢性附件炎等有關;

 

有些是體內疾病的臨床癥狀表現之一,象風濕熱、傷寒、波浪熱、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惡性肉芽腫及各種惡性腫瘤等均可伴發多形紅斑;

 

部分患者的發生是吃用日常食物如魚肉、蛋等之后引起的;

 

還有相當數目病列之原因仍難于查明。

 

病因病機中醫認為,本病可分為寒和熱兩大類,其主要病機分達如下:風熱枚濕患者素體脾運不健,或因恣食肥甘辛辣炙膊,積濕黢生熱或為濕熱之體,復受風邪所擾,內外邪氣淫郁肌膚而發病。

 

本病涉及肺、脾、肝三臟。

 

此類患者起病較急,色澤鮮紅而有水皰,是其特征。

 

風寒血瘀外感風寒之邪,因寒為陰邪,易傷陽氣,或患者素體陽虛,則可出現各種陽虛見癥;

 

且陽氣虛則陰寒內盛,寒性收引凝滯常可導致寒凝血瘀,而成本病。

 

辨證分型本病臨床分型,以風寒、風熱型多見。

 

尚有氣滯血瘀型或氣虛型,當病變嚴重有粘膜內臟損害時,則可歸入熱人營血型。

 

由此臨床上大體可分為四型:1.風熱挾濕病起急驟,發熱咽痛,口干,關節疼痛,皮疹多形,色鮮紅而艷,伴有丘疹水皰,自覺灼熱,瘙癢不適,伴便秘溲黃。

 

舌質紅,苔黃膩,脈象濡數。

 

此證多見于春夏兩季發病者,中醫常診為“貓眼瘡”,“雁候瘡”。

 

2.風寒血瘀病常遇冷發作,畏寒惡風,四肢不溫,皮疹色紅紫暗,伴有指趾腫脹,骨節酸楚,脘腹虛痛,便溏溲清。

 

舌苔薄白,脈象細緩。

 

本證多見于秋冬兩季,中醫診為“冷瘡”者居多。

 

3.氣虛血瘀皮疹反復發作,成批出現,斑色外紅內紫,似虹膜樣,伴丘疹水皰,兼有粘膜糜破,周身倦怠無力,關節酸楚,惡寒喜熱,手足厥冷,口淡不渴,尿清便溏。

 

舌淡胖或紫暗,舌下青筋可見,脈多沉細或遲澀。

 

本癥中醫常診為“血風瘡”。

 

4.熱入營血發病突然,高熱,頭痛,乏力,皮疹以四肢外側為主。

 

廣泛分布于身體各處,色紅隆起,撫之礙手,或呈紅暈性大瘡,可潰破滲液,口、鼻、咽、眼粘膜有糜爛或、壞死,可見口糜舌爛,甚則波及尿道、肛門、呼吸道,口渴喜飲。

 

舌質紫紅、苔黃,脈象滑數。

 

臨床表現多形紅斑常發生于春秋二季,往往起病較急。

 

前驅癥狀有低熱、頭痛、四肢乏力、關節及肌肉酸痛。

 

部分病人可同時或發病之前易患單純皰疹或上呼吸道感染。

 

皮疹好發于面頸部及四肢遠端,口腔、眼等粘膜也可被累及。

 

皮損表現為多形性,呈紅斑、斑丘疹、水皰、大皰、紫斑有風團等,但以斑丘疹和紅斑為最常見。

 

典型損害色澤為內紫外紅,中央可出現水皰。

 

外觀甚奇特,個個皮疹境界楚楚,宛以靶狀形態,此乃所謂虹膜樣皮損。

 

見到這樣皮疹,對診斷有幫助。

 

患處搔癢或輕度疼痛和灼熱感。

 

發病期中、一般無明顯全身癥狀,病程自限,皮損約經2~4周可望消退,但常常再復發。

 

此外,在臨床實踐中,尚可見到兩種特殊類型,即寒冷型多形紅斑和斯蒂芬斯一約翰遜(Stevens-Johnson)綜合征。

 

寒冷型多形紅斑:本型以女性青年占多數,均在每年寒冷季節發病。

 

慣發于手足背及指趾部,皮疹呈暗紅色丘疹或紫顏色血皰,大小約米粒至綠豆大,間也可見虹膜樣損害,患者有時輕度腫脹,手足冰冷,似凍瘡樣的改變。

 

自覺作癢、遇暖尤劇。

 

此起彼落,愈后留有暗紅色素斑。

 

斯蒂芬斯-約翰遜(stevens-johnson)綜合征,又名惡性大皰型多形紅斑。

 

本型可視為多形紅斑重癥型。

 

其常見原因是由藥物引起的。

 

該型以兒童青少年居多,發病急驟,病情重篤。

 

皮疹全身各處皆可被侵犯,但以顏面、手足尤其劇烈。

 

口,眼、鼻以及尿道生殖器等處粘膜受累者屢見不鮮,而且口腔炎常是本綜合征的一個早期癥狀,幾乎全部病人都可查見該部粘膜有損害。

 

皮疹表現為紅斑、紫斑、水皰、大皰、血皰、糜爛及結痂。

 

損害常迅速擴大,可相互融合,但表皮棘層松解現象,即尼氏(Nikolsky)征為陰性。

 

患者常伴有頭痛、疲乏、高熱等全身癥狀,嚴重者可發生毒血癥性衰竭。

 

有時還可全并細菌感染,而死于肺炎或敗血癥,該綜合征病程較長,約3~6周方能痊愈。

 

診斷根據本病好發部位,皮疹的特征,通常較容易診斷。

 

寒冷型多形紅斑應與凍瘡鑒別。

 

后者好發于耳面及手足突出部位,但皮損無虹膜樣改變。

 

斯蒂芬斯-約翰遜(Sfewens-Johnson)綜合征須同天皰瘡鑒別,后一種病往往緩慢起病,最主要特點是出現表皮棘層松解現象,即尼氏(Nikolsky)征為陽性;

 

患者中年以上占多數。

 

治療一、內用療法(一)抗組胺類藥:如苯海拉明、撲爾敏、賽庚啶等為常規使用,有一定療效。

 

(二)采用維生素E大劑量,每日600mg,分叁次口服,對某些患者效果甚好。

 

(叁)若發現該病與感染病灶有關,應投與抗生素。

 

(四)皮質類固醇激素:對病情嚴重者,如惡性大皰型多形紅斑,多主張盡早給予此類藥物。

 

可用強的松30~60mg/日,早晨8點鐘,一次頓服或采取氫化考的松200~300mg加于5%葡萄糖溶液500ml,靜滴,每日一次,直至癥狀控制后,再逐漸減量撤去。

 

二、外用療法酌情對癥處理叁、中醫療法根據辨證施治原則,本病可分風寒血閼型、血熱型以及濕熱型進行治療,往往能奏效。

 

療效標準本病的療效判斷,主要依據其臨床癥狀,皮疹的消退情況而定,可分為四級。

 

痊愈:原有皮損全部消退,或遺留少數色素沉著,痛癢感消失,無新疹出現,伴隨癥狀消除。

 

顯效:原有皮損大部分消退,痛癢感消失或明顯減輕,無新疹出現,全身癥狀明顯改善。

 

好轉:原有皮損部分消退或干涸、變淡,或大部分消退后尚有新疹散發出現,痛癢感較前減輕,全身癥狀也有所減輕。

 

無效:皮損及全身癥狀無明顯變化。

 

分型治療(1)風熱枚濕治法:清熱燥濕,活血散瘀。

 

處方:銀花12克,黃連8克,牛蒡子10克,白鮮皮10克,生地20克,薄荷6克,木通8克,赤茯苓15克,蒼術10克,車前子10克,甘草6克。

 

加減:發熱偏盛加板藍根、蒲公英;

 

皮疹紅赤鮮艷加丹皮、赤芍;

 

瘙癢明顯加蟬蛻、蚤休;

 

皮疹散發此起彼伏者加防風、荊芥;

 

咽喉疼痛者加桔梗、蘆根;

 

水皰明顯者加苦參、玄參;

 

濕重者加川樸、澤瀉。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以上方出入共治22例,全部治愈。

 

常用成方:消風導赤散、多形紅斑二方。

 

(2)風寒血瘀治法:溫經散寒,通絡化瘀。

 

處方:桂枝6克,赤芍12克,制川烏3克,當歸12克,羌活9克,防己12克,川芎9克,生姜皮3克,紅棗9克,甘草6克,蔥管2根。

 

加減:形寒肢冷者加附子、干姜;

 

脈緩遲澀者加細辛、麻黃;

 

兼風寒表證者加蘇葉、蟬蛻、僵蠶;

 

皮疹面頸部多者加川芎、白芷;

 

上肢多者加姜黃;

 

下肢多者加牛膝;

 

兼氣虛者加黃芪、黨參;

 

兼脾虛便溏者加白術、苡仁。

 

用法;

 

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以上方化裁治療70例,痊愈15例,顯效22例,好轉25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88.5%。

 

常用成方:加味桂枝湯、當歸四逆湯。

 

(3)氣虛血瘀治法:益氣活血,溫經通脈。

 

處方:黨參9克,黃芪15克,附子6克,桂枝9克,當歸9克,赤芍9克,丹參9克,陳皮6克。

 

加減:寒證顯著者加干姜、炙甘草;

 

血瘀顯著者加桃仁、紅花;

 

氣虛明顯者重用黨參、黃芪,加菟絲子;

 

陽虛肢冷者加肉桂、細辛;

 

兼氣郁者加枳實、郁金;

 

頭昏目眩者加川芎、白芷;

 

脈澀絡阻者加路路通、威靈仙;

 

皮疹硬結者加茜草、澤蘭。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以上方加減治療85例,痊愈64例,顯效5例,好轉1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6.5%。

 

常用成方:黃芪桂枝五物湯、血府逐瘀湯、活血解毒湯。

 

(4)熱入營血治法:清熱解毒,涼血和營。

 

處方:生地15克,蒲公英15克,銀花15克,生石膏6克,蟬蛻4克,連翹10克,赤芍10克,犀角3克(燉服,或用水牛角30克代)。

 

加減:壯熱明顯者加黃連、梔子;

 

疹色紫黯者力古綮草、丹皮;

 

口舌糜爛者加生地、玄參,配合口腔金銀花露漱口,外用錫類散;

 

大便秘結者加大黃;

 

小溲短赤者加滑石、車前子,病情緩解后酌加養陰潤燥藥。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用上方出人治療5例,均有好轉。

 

常用成方:犀角地黃湯、清瘟敗毒散;

 

恢復期用益胃湯、養陰清肺湯等。

 

專方治療(1)“821”丸組成:全當歸、川芎、紅花、赤芍、桃仁、丹參、桂枝、制乳香、制沒藥、生黃芪各等份,共研細末,水泛為丸。

 

用法:每次服10克,1日3次,2周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40例,痊愈21例,顯效8例,好轉10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5%。

 

(2)二甘湯組成:甘遂、甘草各9克。

 

用法:加水1500~2000毫升,煮沸10分鐘后,對患部先熏后洗,各10~15分鐘,每日1次,連續2周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42例,30例皮損全部消退,7例皮損大部分消退,5例皮損部分消退。

 

老中醫經驗謝義達醫案侯××,女,21歲。

 

主訴:兩手、足背、前臂、小腿伸側呈對稱性圓形和不規則圓形的虹彩狀斑,服用撲爾敏、強的松2個月,無效。

 

檢查:上述部位虹彩狀紫暗色紅斑,壓之色淡,部分斑疹中心有小皰,個別皮疹中心凹陷。

 

舌質紫暗,邊緣有瘀點,脈弦澀。

 

診斷:貓眼瘡。

 

證屬心經血熱,脾經蘊濕,復感風邪,致使氣滯血瘀而成。

 

治宜清熱涼血,理氣活血,化瘀消斑。

 

處方:赤芍、丹參各10克,川芎、紅花、白芷各5克,丹皮、竹節、三七各6克,茜草、絲瓜絡各9克,蠟梅花、路路通各12克,雞血藤30克,紫草15克。

 

服3劑痊愈,隨訪至今未復發。

 

按:本病的發生不僅與氣候有關,且與體質、臟腑功能、感受邪氣等也有關。

 

從臨床的皮損呈鮮紅色、紫紅色和虹彩狀色,以及好發于手足背和四肢的伸側部位,嚴重者波及顏面、全身、甚至口腔粘膜等的表現來看,按中醫辨證與心脾密切相關。

 

凡心脾久郁濕熱,或心脾素虛,感受風熱或風寒之邪,必然引起營衛失調,氣血凝滯,運行不暢,脈絡受阻,郁于肌膚而成斑。

 

抓住“血瘀”這一主要矛盾,分別與益氣、散寒、清熱、解毒、祛濕、疏風等法配合應用,可收剄較好的療效。

 

用藥規律根據1963~1986年臨床中醫藥治療15例以上的12篇資料、516例統計,共使用中藥76味。

 

現將其中每味使用超過60例次的中藥列表如下:應用頻度(例)報道文獻(篇)藥物>3008~9當歸、赤芍、川芎、桂枝、甘草。

 

180~2995~7附子、紅花、桃仁。

 

80~1793~7黃芪、黨參、肉桂、細辛、生姜、紅棗、丹參、生地、路路通、羌活、地膚子。

 

60~791~4麻黃、荊芥、蒼術、茯苓、茜草、黃芩、蒲公英、川烏、防己、大黃。

 

從上表可見,治療本病主要藥物是為活血化瘀藥物;

 

其次是溫陽益氣的附子、肉桂、黃芪、黨參、細辛等;

 

再次是通絡藥物及部分清熱利濕之劑。

 

由此可見,本病是以寒冷性多形紅斑多見,而風熱夾濕者相對較少,治則及用藥相對集中,提示了中醫治療本病具有一定的規律性。

 

其他療法(1)針灸穴位充氧法取穴:上肢:a.曲池、外關;

 

b.大陵、合谷。

 

下肢:a.上巨虛、陽輔;

 

b.足三里、光明。

 

操作:每次取一組穴位,交替使用。

 

每穴充氧3~5毫升,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10次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7例,痊愈6例,顯效1例,平均治療8次。

 

(2)單方驗方①雷公藤片組成:雷公藤。

 

用法:上藥制成片劑,成人每日3次,每次2丸3片(每日總量相當原生藥30克),2周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81例,痊愈13例,好轉6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6.3%。

 

②山海棠煎剌組成:昆明山海棠20克。

 

用法:上藥水煎口服,連服6天,休息1天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10例,顯效6例,有效1例,無效3例。

 

③柴胡注射液組成:柴胡。

 

用法:上藥制成針劑注射液,每安瓿2毫升(內含生藥4克),每次1支,1日2次肌注,連續10天。

 

療效:共治療13例,均治愈。

 

其他措施多進食富含維生素的水果、新鮮蔬菜,限制動物蛋白及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引用:http://big5.wiki8.com/duoxinghongban_21151/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8 05:45 , Processed in 0.08398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