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拼音
guànzhuàngdòngmàizhōuyàngyìnghuàxìngxīnzāngbìng
英文參考
coronaryatheroscleroticheartdisease;coronaryatheroscleroticcardiopathy
概述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以下簡稱冠心病),是由于硒狀動脈粥樣硬化而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臟病。
我國屬低發國家.但近年有上升趨勢,據北京、廣州、上海統計資料,近20年來冠心病死亡率增加1~2倍。
由于導致本病的病因——動脈粥樣硬化的原因迄今未完全清楚,現代西醫學尚缺乏理想的治療方法。
且95%以上心肌梗塞多由冠心病發展而成,而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甚高,大多在30%~40%,是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常見病。
冠心病一般歸屬中醫“胸痹”、“厥心痛”、“真心痛”等范疇。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心痛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胛間痛。”
又如《靈樞·厥病》篇曰:“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
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頗類似心絞痛及心肌梗塞。
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等篇章中進一步作了一系列脈證描述,并提出比較系統的方藥。
如“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瓜蔞薤白白酒湯”;
又如“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瓜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歷代醫家在此基礎上對辨證、方藥均有所發揮,在長期醫療實踐中積累了一整套中醫中藥防治冠心病的臨床經驗。
近代中醫對冠心病的研究,最早臨床文章見于1955年,提出本病相當于中醫之“胸痹”、“真心痛”。
50年代以個案介紹為主,臨床探討及基礎研究極少。
60年代臨床資料逐漸增多,對本病的病因病機、治療法則、辨證分型、治療方藥等有所闡述,并取得了初步療效,但基礎研究仍很少;
至70年代臨床資料及理論探討明顯增多,全國性學術會議的不斷召開,促進了研究工作發展,使療效不斷提高。
中醫藥不僅應用于防治心絞痛,也用于搶救急性心肌梗塞。
這亠時期總結了較多的臨床經驗,并對證治規律進行探索。
治法有辨證論治、協定處方、單方驗方、針灸、推拿等。
治則有活血化瘀、通陽宣痹、芳香溫通及益氣養陰活血、益氣活血與扶正補腎等。
在辨證方面一致公認大多屬虛實夾雜證,內臟虧虛功能失調為本,血瘀、氣滯、痰濁、寒凝痹阻心脈為標。
中藥劑型,從湯劑為主發展為片、膏、丸、沖劑、氣霧劑和注射劑,特別是緩解心絞痛的速效制劑及擴血管中藥注射劑,大大提高了中藥治療冠心病的臨床價值。
中西醫結合搶救急性心肌梗塞使本病的病死率從30%~40%降至12%左右。
基礎研究方面,發現活血化瘀法和活血藥有增加冠脈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凝溶栓,保護缺血心肌的作用。
80年代以來,新藥新法的發掘雖不太多,但對現有的方藥進一步肯定療效,深入研究藥理作用和分析有效成分做了大量工作。
如從血液流變學、微循環與心功能檢查等方面研究來探討活血化瘀治則的作用機理,以及進行了抗動脈粥樣硬化的研究等。
總之,中醫藥在治療本病方面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但還存在一些問題:臨床上對急性供血不足的速效擴血管作用還不夠理想,對改善心電圖的療效有待提高,對防治冠心病的好發因素,如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還需同步研究,對冠心病出現的心律失常如早搏、房顫等療效也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病因病機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與年老體衰,膏粱厚味,七情內傷,寒邪侵襲等因素有關,而心脈痹阻是本病的主要病機,現分述如下:腎氣不足年老體衰或久病腎虧,腎陽虛則不能溫煦脾陽而運化無能,以致營血虛少,脈道不充,血液流行不暢,以致心失所養;
腎陰虛則不能滋養其他內臟之陰,陰虛火旺,熱灼津液為痰,痰熱上犯于心而發病。
氣滯血瘀七情內傷,情志郁結,導致氣機不暢,氣為血帥,氣滯則血瘀,心脈失于通暢,以致心脈痹阻。
痰濁內阻恣食膏粱厚味,損傷脾胃,助濕生熱,熱耗津液,導致心脾氣虛,運化失常,轉化為痰濁脂液,氣血往來受阻,致使氣結血凝而發生胸痛。
寒凝寒邪侵襲,凝于胸中,胸陽失展,以致心脈不通,故胸痛好發于冬季,寒則凝,氣不通,血不行,不通則痛,寒邪客于胸陽之位故胸痛。
此外,勞累、飽餐、飲酒、情志過極也與本病發病有關。
勞則氣耗,心氣受損,運血無力,心脈瘀阻;
飽餐或飲沔可導致胃氣壅滯,升降失司,濁氣上凌于心;
情志過極,可耗散心神,導致氣血失和,血行不暢,心脈閉阻。
綜上所述,本病以心腎肝脾諸臟功能失調及氣血陰陽虛衰為本,氣滯、血瘀、痰濁、寒凝為標。
本虛標實,心脈痹阻致成本病,而勞累情緒激動、飽餐、飲酒、受寒則為本病之誘發因素,均可導致胸痛的發作或加重。
診斷一.病史、癥狀:典型的癥狀為勞力型心絞痛,在活動或情緒激動時出現心前區壓榨性疼痛,部分患者向左肩部或/和左上臂部放散,一般持續5~10分鐘,休息或含服硝基甘油等藥物可緩解。
部分伴有胸悶或以胸悶為主,嚴重者疼痛較重,持續時間延長,休息或睡眠時也可以發作。
病史提問要注意誘因、疼痛的部位、持續時間,有無放散,伴隨癥狀及緩解方式。
二.體檢發現:一般早期無明確的陽性體征,較重者可有心界向左下擴大,第一心音減弱,有心律失常時可聞及早搏、心房纖顫等,合并心衰時兩下肺可聞及濕羅音,心尖部可聞及奔馬律等。
叁.輔助檢查:心電圖呈T波低平、倒置及ST段下移,特別是水平型和下斜型下移更有意義,B超可有左室室壁節段性運動障礙。
平板運動試驗常陽性,同位素心肌掃描(ECT)可出現心肌缺血性改變,24小時心電圖(Holter)監測運動時出現缺血性改變,冠狀動脈造影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必要時可檢查血脂、血糖。
四.鑒別診斷:應與心肌炎、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心包炎、胸膜炎等所致胸痛進行鑒別。
辨證分型綜觀現代各家辨證意見,可歸納為兩類七型。
1.實證痰濁內阻陣發胸悶或心前區憋痛,連及肩臂,心悸,心慌,形體肥胖,身重乏力,泛泛欲嘔。
苔白膩或黃膩,脈沉滑,結代或弦滑、滑數。
胸陽痹阻心胸疼痛頗甚,痛連肩背或胸痛徹背、背痛徹心,每于受寒后誘發,心悸氣短。
舌質淡,苔白,脈沉弦或遲或結代。
氣機郡滯胸悶而痛,時時憋氣,每因情志變動而誘發。
苔薄白,脈弦或結代。
心脈瘀阻心胸疼痛,似錐如刺,痛有定處。
連及肩背,心悸氣短,舌質暗或有瘀斑,脈弦細或澀、或促、或結、或代。
2.虛證氣陰兩虛心胸隱痛而頻作,勞累后尤甚,心悸氣短,神疲乏力,自汗,口干少津。
舌質淡或暗紅,舌體胖嫩,邊有齒印,少苔或無苔,脈細弱、細數或結代。
心腎陽虛心痛心悸、氣短,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腰膝酸軟。
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或結代。
陽氣欲脫心痛短氣,盜汗淋漓,四肢厥冷,表情淡漠,面色蒼白,口唇指甲青紫,甚至昏厥。
舌淡暗,苔白,脈微欲絕或結代。
冠心病的臨床辨證錯綜復雜,不僅虛實夾雜,本虛標實并見,更有氣血陰陽諸虛并存,氣滯血瘀,痰濁寒凝互相摻雜,故必須權衡輕重,分清主次,不可拘泥。
治療措施療效標準(1)心絞痛癥狀療效評定標準顯效:①勞力型心絞痛,治療后心絞痛癥狀分級降低兩級或消失。
原為Ⅰ、Ⅱ級者心絞痛基本消失(即在較重的超過日常活動的體力活動也基本不出現心絞痛),不用硝酸甘油。
②非勞力型心絞痛,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心絞痛發作每周不多于2次,基本不用硝酸甘油。
改善:勞力型心絞痛:治療后心絞痛癥狀降低一級,硝酸甘油減用一半以上,原為A級者心絞痛基本消失,不用硝酸甘油;
非勞力型心絞痛,治療后心絞痛次數及硝酸甘油用量減少一半以上無效:癥狀及硝酸甘油用量無改變,或雖有所臧少,但未達到改善程度。
加重:疼痛發作次數、程度及持續時間加重,或心絞痛升級,硝酸甘油用量增加。
(2)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顯效:體息時心電圖恢復到正常,雙倍二級梯運動試驗由陽性轉為陰性;
次極量分級運動試驗陰性,或運動耐量比浴療前上升二級出現陽性。
改善:休息時心電圖或雙倍二級梯運動試驗ST段下降在治療后回升0.05毫伏以上,但未正常,在主要導聯,倒置T波變淺(達50%以上),或T波由平坦轉為直立,次極量分級運動試驗較治療前運動耐量上升一級出現陽性。
無改變:休息時心電圖或運動試驗與治療前基本相同;
或雖有改善但未達到上述的規定。
加重:休息時心電圖或歡倍二級梯運動試驗ST段較治療前下降0.05毫伏以上,但主要導聯倒置,T波加深(達50%以上)或直立,T波變為平坦,平坦T波變為倒置,次極量分級運動試驗較治療前運動量下降一級出現陽性。
分型治療(1)實證①痰濁內阻治法:清化痰濁,宣通胸痹。
處方:全瓜蔞、薤白頭各12克,法半夏、遠志、菖蒲各9克,降香4.5克。
加減:胸痛甚加延胡、香附;
氣虛加人參、黃芪;
血瘀加川芎、紅花;
陽虛加附子、桂枝;
血脂高加生山楂、生首烏。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2次服。
療效:以上方治療本病痰濁內阻型79例,心絞痛臨床顯效44%,好轉46.6%,無效9.4%,總有效率為90.6%;
心電圖療效顯效31.4%,改善26.3%,無效42.3%,總有效率為57.7%。
常用成方:溫膽湯、導痰湯、瓜蔞薤白白酒湯等。
②胸陽痹阻治法:溫通胸陽,行氣活血。
處方:瓜蔞、薤白頭、川芎各12克,桂枝、法半夏各10克,叁七粉4.5克(沖)。
加減:氣虛加人參、黃芪;
寒重加附子、干姜;
胸悶加降香。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2次服。
療效:以上方治療本病胸陽痹阻型161例,心絞痛臨床顯效71例,占44.1%,改善78例,占48.4%,無效12例,占7.5%,總有效率為92.5%;
心電圖觀察13o例,顯效24例,占18.5%,改善56例,占43%,無效50例,占38.5%,總有效率為61.5%。
常用成方:瓜蔞薤白桂枝湯、瓜蔞薤白半夏湯等。
③氣機郁滯治法:行氣活血,寬胸開郁。
處方:川楝子、柴胡、郁金各10克,延胡索、丹參、川芎各12克,降香6克。
加減:痛甚加失笑散;
血瘀重加桃仁、紅花;
氣郁化火去川芎,加龍膽草、黃芩。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以上方治療本病氣機郁滯型117例,心絞痛臨床顯效57例,占49%,改善53例,占45.3%,無效7例,占5.7%,總有效率為94.3%;
心電圖觀察74例,顯效19例,占25.7%,改善36例,占48.6%,無效19例,占25.7%,總有效率為74.3%。
常用成方:金鈴子散合失笑散、逍遙散或柴胡疏肝散等。
④心脈瘀阻治法:活血化瘀,寬胸理氣。
處方:丹參、全瓜蔞、川芎各15克,赤芍、薤白頭、蒲黃各12克,五靈脂9克(包)。
加減:氣虛加黨參、黃芪;
陰虛加麥冬、五味子;
痰濁加二陳湯;
胸悶加降香或檀香。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2次服。
療效:以上方治療本病心脈瘀阻型246例,臨床顯效73例,占29.7%,改善164例,占66.7%,無效9例,占3.6%,總有效率為96.4%;
心電圖觀察228例,顯效65例,占28.5%,改善156例,占68.4%,無效7例,占3.1%,總有效率為96.8%。
常用成方:丹參飲合桃紅四物湯或血府逐瘀湯等(2)虛證①氣陰兩虛治法:益氣養陰,活血通絡。
處方:太子參30克,麥冬、黃芪、丹參各15克,五味子、紅花各4.5克。
加減:胸悶加瓜蔞、薤白頭;
陰虛甚加生地、阿膠;
痰濁加二陳湯;
胸痛加延胡索;
心驚甚加煅龍齒、朱砂(沖);
失眠加夜交藤。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以上方治療本病氣陰兩虛型68例,臨床顯效36例,占52.9%,改善26例,占38.2%,無效6例,占8.9%,總有效率為91.1%;
心電圖觀察64例,顯效20例,占31%,改善26例,占40.6%,無效18例,占28.4%,總有效率為71.6%。
常用成方:生脈散加減。
②心腎陽虛治法:溫補心腎,益氣活血。
處方:附塊9克,桂枝、紅參、紅花各6克,仙靈脾、巴戟肉各12克,黃芪、丹參各15克。
加減:水氣凌心加茯苓、白術、干姜、氣喘痰延上壅于肺加叁子養親湯;
胸悶加瓜蔞、薤白;
胸痛加延胡索、叁七。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2次服。
療效:以上方治療本病心腎陽虛型87例,臨床顯效28例,占32.2%,改善47例,占54.0%,無效12例,占13.8%,總有效率為86.2%;
心電圖觀察42例,顯效13例,占31%,改善20例,占47.5%,無效9例,占21.4%,總有效率為78.6%。
常用成方:苓桂術甘湯、真武湯、右歸飲等。
③陽氣欲脫治法:補氣固脫,回陽救逆。
處方:人參、麥冬各24克,熟附子、丹參各15克,五味子12克,桂枝6克,炙甘草9克。
加減:水凌心肺加葶藶子、桑白皮;
面浮肢腫加白術、茯苓、大腹皮,去五味子,必要時中西醫結合搶救;
汗出過多加煅龍牡。
用法:每日1劑,必要時2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以上方治疔本病陽氣欲脫型34例,顯效12例,占35.3%,好轉15例,占44.1%,無效4例,占11.8%,死亡3例,占8.8%。
由于本型多見于急性心肌梗塞,大多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
常用成方:獨參湯、參附湯、四逆湯、參附龍牡湯等。
如前所述,冠心病的臨床表現是錯綜復雜的,往往是虛實夾雜證并見,因此治療上決不能拘于上述七種證型或割裂開辣,而要辨證施治,隨證應變。
專方治療(1)急性發作期①寬胸氣霧劑組成:蓽撥、細辛、檀香、冰片、良姜。
其劑量比例為3∶0.5∶1.5∶O.3∶1.5。
按一定工藝做成氣霧劑。
用法:心絞痛發作時,將瓶體倒立,噴頭的噴孔對準口腔或咽部,于吸氣同時按壓閥栓,即可吸入本品,一般1次發作按壓閥栓噴吸2~3次。
療效:共觀察317例(2924次)的心絞痛急性發作中,使用后3分鐘內止痛,有效率占47.6%~58.3%,與硝酸甘油相比,總療效相似,對輕度心絞痛的療效優于國產硝酸甘油,對中度心絞痛不如進口硝酸甘油。
②心痛氣霧劑組成:寒證心痛氣霧劑以川芎、肉桂為主;
熱癥心痛氣霧劑以川芎、丹皮為主。
用法:心絞痛發作時在舌下噴霧1~3下,藥量0.3~0.9毫升,相當于生藥0.1~0.3克。
療效:治療372例(724次),用藥后5分鐘內疼痛消失者為顯著,共380例次,占52.5%;
6~10分鐘疼痛消失者為有效,計256例次,占35.3%;
10分鐘以上為無效,共88例次,占12.2%,總有效率為87.8%。
③麝香保心丸組成:人參提取物27%,麝香6%,蟾酥4%,蘇合香酯8%,冰片19%,牛黃12%,肉桂24%,每丸重22.5毫克。
用法:心絞痛發作時含服2粒。
療效:對不穩定心絞痛患者在24小時動態心電圖監護下觀察療效,藥后可明顯縮短心電圖缺血性ST段下移的持續時間,與對照組相比P<0.01,并能對抗因進餐引起的心肌缺血。
(2)癥狀緩解期①冠心Ⅱ號方組成:丹參、赤芍、川芎、紅花、降香。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2次溫服。
療效:治療100例,療程在1年左右,心絞痛顯效率41%,有效率85%;
心電圖顯效率45.5%,有效率71%。
②叁七冠心片組成:叁七0.2克,延胡3克,紅花、制首烏、雞血藤各9克,沒藥0.5克,制成片劑。
用法:以上為1日量,水煎,分3次服,30天為一療程。
療效:治療68例(127例次),顯效20例次,占15.8%,改善92例次,占72.4%,無效15例次。
占11.8%,總有效率為88.2%。
③抗衰通脈膠囊組成:熟地、山藥、山茱萸、杓杞子、杜仲、菟絲子、熟附子、肉桂、當歸、鹿角膠、紅參、丹參、姚仁、莪術等,制成膠囊顆粒。
用法:每日2次,每次4~5粒。
2個月為一療程。
療效:治療31例,顯效18例,好轉1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8%。
④冠心安口服液組成:川芎、叁七、延胡、柴胡、牛膝、冰片、炙甘草,制成口服液,每支10毫升。
用法:每次1支,早晚各服1次。
必要時酌情加量,觀察4~8周,少者觀察1周,長者達3月。
療效:觀察405例,顯效242例,有效146例,無效17例,總有效率為96%,硝酸甘油減服率達90%,心電圖改善率為42%。
老中醫經驗趙錫式醫案王××,女性,50歲。
心前區疼痛已8年余;
數月來加重,每日疼痛發作5次,含硝酸甘油才能緩解。
有胸悶、怕冷、心悸、四肢欠溫暖,疲乏無力,腿腫腰酸,胸痛徹背等癥。
心電圖示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
脈沉遲,苔薄白。
乃心陽虛,病久腎亦虛,擬溫通心陽,佐以培補肝腎法。
處方:瓜蔞30克,薤白、半夏、赤芍各15克,桂枝、當歸、生姜各12克,黨參、菟絲子各30克,補骨脂20克。
服上方3個月后,心絞痛基本消失,精神轉佳,四肢轉暖,胸悶氣短減輕,腿腫消失。
脈弦細,苔薄。
心電圖TⅡavF較前增高,Tv3倒置轉雙向,Tv4~5由倒置轉直立,STv4~6回升到基線。
按:本例為心陽虛之胸痹,說明一臟有病可影響他臟,心病之后,累及腎臟。
鑒于腎主水,為封藏之本,受五臟六腑之精藏之,而復回于四臟,心影響腎,故出現腎虛之證,如怕冷、腰酸、腿腫等。
治當以瓜蔞、薤白、半夏通陽宣痹,以桂枝振動陽氣,配合生萋逐寒,佐以菟絲子、補骨脂調節陰陽,培補元氣。
用藥規律從257篇臨床報道中,篩選出73首治療冠心病具有較好療效的自擬專方,統計藥味使用頻度,試圖尋找冠心病的一些用藥規律。
73首自擬方藥味使用了77味藥。
應用頻度(例)報道文獻(篇)藥物>1000>20丹參、川芎、黃芪。
10~19赤芍、甘草、延胡。
601~900>20當歸、叁七、黨參。
401~60010~19麥冬、紅花、郁金、瓜蔞。
5~9五味子、薤白、桃仁、桂枝。
3~4牛膝、柴胡、冰片。
201~4005~9半夏、熟地、菖蒲、陳皮、山楂、白芍。
3~4川楝子、太子參、大棗。
101~20010~19附子、降香。
5~9生地、蒲黃、枳殼、莪術、木香、仙靈脾。
3~4首烏、雞血藤、龍眼肉、五靈脂、香附、細辛、白術、生姜。
1~2黃精、山萸肉、龍骨、牡蠣、玄參、青木香、麥芽。
51~1005~9沒藥、遠志。
3~4酸棗仁、葛根、白芥子、叁棱、琥珀。
1~2珍珠母、沉香、紫窶、虎杖、桔梗、血竭、阿膠、玉竹、神曲、乳香。
使用頻率最高的藥物以活血蘊和補氣藥為主。
實驗研究證明益氣活血藥物可明顯改善心功能,能使全血粘度、血漿粘度、還原粘度、血小板凝聚力、纖維蛋白原有所降低,并具有降低血脂、動脈血栓和粥樣斑塊的形成,促進血栓溶解,改善冠狀動脈血液循環的作用,因此被廣泛使用于急性心肌梗塞和心絞痛病人,臨床療效也較好。
其次是行氣藥及養陰藥。
第叁是溫熱藥、祛痰藥和祛瘀藥。
其他如清熱、消導、開竅、重鎮、利尿等藥使用頻率甚低,多因有兼證而用之,可見臨床治療冠心病仍以標本兼顧、益氣活血為主,再輔以行氣以助活血、養陰以助正氣,作為治療冠心病的基本方法。
然后根據病因再選用其他諸藥,因寒者加用溫熱藥;
因痰者加化痰藥;
瘀阻者用化瘀藥。
這些與冠心病因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心肌缺血缺氧進一步造成心功能減退的病理機制和幾十年來臨床分型研究的觀點是一致的,也為臨床進一步篩選藥物,尋找治療規律提供了線索。
其他療法(1)針灸①體針取穴:主穴分2組,交替使用。
a.心俞、巨闕、心平(少海穴下2寸);
b.厥陰俞、膻中、內關;
配穴:陰虛配叁陰交或太溪;
氣虛配氣海、足叁里;
陽虛配關元或大椎;
痰阻配豐隆或肺俞;
血瘀配膈俞。
操作:背部穴,斜向脊柱椎體深刺,提插捻轉至有酸麻感串到前胸,刮針柄2分鐘。
內關等穴以“氣至病所”手法激發針感向上傳導,能達到胸或前胸最佳,然后施平補平瀉法2分鐘,余穴用瀉法。
均留針15~20分鐘,每隔5分鐘運針1次,每日1次,發作頻繁者可2~3次。
療效:以上法治療心絞痛506例,顯效219例,占43.3%,改善242例,占47.8%,無效45例,占8.9%,總有效率為91.1%;
心電圖變化583例,顯效146例,占25.04%,改善244例,占41.9%,無效181例,加重12例,占33。
1%,總有效率為66。
9%。
②艾條取穴:膻中、膈俞。
操作:純艾條在離皮膚1寸處固定不動,使病人有溫熱舒適感,局部皮膚紅潤、潮濕。
每穴15分鐘左右,每日1次,6天為一療程。
療效:治療14例,顯效8例,改善5例,無改變1例;
心電圖觀察14例,顯效8例,有效5例,無效1例。
③穴位按摩取穴:靈墟、屋翳、天池、心俞。
操作:均取左側,由于手掌面積較大,實際涉及心區大部區域。
掌摩法、復合震顫手法,每分鐘Z00圈左右,心前區3穴共摩12分鐘,背部心俞按摩4分鐘,按摩中部分患者感到心前區發熱,逐漸波及四肢和腰背,若按摩結束時,未出現熱感受者,則酌情延長5~10分鐘,每日按摩1~2次,20日為一療程。
療效:治療150例,顯效38.5%,總有效率65.9%;
心電圖總有效率50.5%。
④穴住敷貼取穴:心俞、阿是穴(心前區疼痛處)。
操作:麝香心絞痛膏:麝香、牙皂、白芷等制成。
每次2張,分別貼于上述穴位,24小時更換1次。
療效:共治療287例,顯效28.6%,總有效率81.9%。
(2)單方驗方①黃楊寧片組成:每片含黃楊堿O.5毫克。
用法:每日3次,每次2片,20天后改為每日2片。
連服6天,少數病人延長3~4月,無毒副反應。
療效:治療心絞痛360例,顯效198例,占55%,有效125例,占34.7%,總有效率為89.7%;
心電圖異常499例,治療后顯效150例,占30.O%,有效182例,占36.50%,總有效率為66.50%。
②瓜蔞片組成:瓜蔞。
用法:每日3次,每次4片(相當于生藥31.2克),觀察時間2~14周。
療效;
治療心絞痛100例,顯效9例,改善67例,無效24例,有效率76%;
心電圖觀察85例,顯效5例,改善40例,無改變35例,加重5例,總有效率為52.9%。
(3)氣功功法:養生站樁功,采取自然式站樁,兩腿分開呈平行,間隔距離與肩同寬,頭頸要正直,稍含胸不挺不彎,膝關節微屈。
手心向內:迭放在小腹上(丹田)。
兩眼平視,似靜非靜,開始站5分鐘,逐漸增加至15分鐘為止;
慢步行動,在歆步的基礎上,加之呼吸和行步動作,左腳先起步,腳步外側先下地,過渡到腳尖,左右手同時向左前方伸,屈肘,左手在前,右手在后,掌心向左,同時吸氣。
接著右腳開步,同前方法,這樣循序走動,由15分鐘漸增到30分鐘。
療效:治療心絞痛50例,有效率80%;
心電圖觀察20例,改善2例,無改變18例,有效率10%。
其他措施飲食以清淡為宜,少食高脂肪、高膽固醇類食物,控持體重。
忌吸煙,不飲烈酒,適當的體育鍛煉,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和情緒激動,并積極治療高血壓、高脂血癥等有關病癥。
引用:http://big5.wiki8.com/guanzhuang ... gxinzangbing_224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