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5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卡肺囊蟲肺炎】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10 05:15: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卡肺囊蟲肺炎

 

拼音

 

kǎfèinángchóngfèiyán

 

疾病別名卡氏肺孢子蟲肺炎

 

疾病代碼ICD:J17*

 

疾病分類呼吸內科

 

疾病概述卡肺囊蟲肺炎,又稱卡氏肺孢子蟲肺炎,是由卡氏肺孢子蟲引起的間質性漿細胞性肺炎,是條件性肺部感染性疾病。

 

潛伏期4~8周。

 

AIDS患者較長,平均6周,甚至可達1年。

 

1.流行性嬰兒型(經典型)流行于育嬰機構。

 

起病緩慢,先有畏食、腹瀉、低熱,以后逐漸出現咳嗽,呼吸困難,癥狀呈進行性加重,未經治療病死率為20%~50%。

 

2.兒童-成人型(現代型)起病較急,開始時干咳,迅速出現高熱、氣促、發紺,肺部體征甚少,可有肝脾腫大。

 

從起病到診斷,典型的為1~2周,接受大劑量激素治療者,病程短促,可于4~8天死亡。

 

疾病描述卡肺囊蟲肺炎,又稱卡氏肺孢子蟲肺炎,是由卡氏肺孢子蟲引起的間質性漿細胞性肺炎,是條件性肺部感染性疾病。

 

本病20世紀50年代前僅見于早產兒,營養不良嬰兒,近10余年來隨著免疫抑制劑的應用,腫瘤化療的普及尤其是AIDS病的出現,發病率明顯上升,已成為AIDS患者最常見的機會感染與致死的主要病因。

 

癥狀體征潛伏期4~8周。

 

AIDS患者較長,平均6周,甚至可達1年。

 

1.流行性嬰兒型(經典型)流行于育嬰機構。

 

起病緩慢,先有畏食、腹瀉、低熱,以后逐漸出現咳嗽,呼吸困難,癥狀呈進行性加重,未經治療病死率為20%~50%。

 

2.兒童-成人型(現代型)起病較急,開始時干咳,迅速出現高熱、氣促、發紺,肺部體征甚少,可有肝脾腫大。

 

從起病到診斷,典型的為1~2周,接受大劑量激素治療者,病程短促,可于4~8天死亡。

 

AIDS患者病程較為緩慢,漸進,先有體重下降、盜汗,淋巴結腫大,全身不適,繼而出現上述呼吸道癥狀,可持續數周至數月。

 

未經治療100%死于呼吸衰竭。

 

本病癥狀嚴重,但肺部體征較少,多數患者肺部聽診無異常,部分病人可聞及散在濕啰音。

 

疾病病因卡氏肺孢子蟲為單細胞生物,兼有原蟲和真菌的特征。

 

卡氏肺孢子蟲主要有包囊和滋養體兩種形態。

 

滋養體為可變多形體,有細足和偽足形成,類似阿米巴。

 

包囊呈圓形,直徑4~6μm,囊壁內含有囊內小體(或稱子孢子),完全成熟的包囊內一般為8個,包囊是重要的診斷形態。

 

卡氏肺孢子蟲寄生部位限于肺泡腔,成熟包囊進入肺泡后破裂,囊內小體脫囊后發育為滋養體,滋養體緊貼肺泡上皮寄生,增殖,包囊多位于肺泡中央。

 

病理生理肺孢子蟲屬低致病力、生長繁殖緩慢的寄生性原蟲,健康宿主有抵御能力只形成隱性感染。

 

細胞免疫受損是宿主最主要的易患因素,如嬰幼兒營養不良,先天性免疫缺陷兒童,惡性腫瘤、器官移植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及AIDS患者。

 

在AIDS病人中的發病高達80%~90%。

 

當T細胞免疫功能抑制時,寄生于肺泡的肺孢子蟲可大量繁殖,對上皮細胞造成直接的毒素性損害,引起I型上皮脫屑性肺泡炎。

 

肺泡間隔有漿細胞,單核細胞浸潤,肺泡上皮增生,增厚,泡腔內充滿嗜酸性泡沫樣物質和蛋白樣滲出物。

 

嚴重病例有廣泛間質和肺泡性水腫。

 

肺泡腔內充滿炎性細胞,蛋白樣滲出物和蟲體,阻礙氣體交換,產生臨床癥狀。

 

診斷檢查診斷:本病診斷較困難,對高危人群結合臨床表現和X線檢查可考慮診斷,再借助病原體檢查以確診,痰找病原體陽性率極低,可用3%高滲鹽水霧化后誘導咳痰。

 

支氣管肺泡灌洗(BAL)和經纖支鏡肺活檢陽性率可達80%~100%。

 

BAL可以與解剖檢查同期發現肺孢子蟲,可用于早期診斷。

 

開胸活檢雖陽性率高,但不易為病人接受,且病情較重者,危險性大,目前已很少采用。

 

近年主張以胸腔鏡活檢取代剖胸活檢。

 

實驗室檢查:1.血液學檢查白細胞增高或正常,與基礎疾病有關。

 

嗜酸性粒細胞輕度增高。

 

血清乳酸脫氫酶常增加。

 

2.血氣和肺功能動脈血氣常有低氧血癥和呼吸性堿中毒。

 

肺功能檢查肺活量減低。

 

肺彌散功能(DLCO)低于70%估計值。

 

3.病原學檢查痰、支氣管肺泡灌洗液,經纖支鏡肺活檢做特異性的染色如吉姆薩(Giemsa)染色、亞甲胺藍(TBO)染色、Gomori大亞甲基四胺銀(GMS)染色,查獲含8個囊內小體的包蟲為確診依據。

 

4.血清學檢查目前常見的方法有對流免疫電泳檢測抗原,間接熒光試驗,免疫印跡試驗。

 

檢測血清中抗體及補體結合試驗等,但缺乏較好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尚不能用以診斷卡氏肺孢子蟲病。

 

其他輔助檢查:X線表現是非特異性的,10%~25%患者胸部X線可正常。

 

典型的X線表現為彌漫性肺間質浸潤,以網狀結節影為主,由肺門向外擴展。

 

病情進展,迅速發展為肺泡實變,病變廣泛而呈向心性分布,與肺水腫相似。

 

在實變病灶中雜有肺氣腫和小段不張,以肺的外圍最明顯。

 

罕有氣胸或胸腔積液等胸膜病變。

 

亦有以局限性結節陰影,單側浸潤為表現。

 

肺功能檢查肺活量減低,肺彌散功能(DLCO)低于70%估計值。

 

鑒別診斷本病應與衣原體肺炎、肺結核、肺真菌感染等鑒別。

 

治療方案本病死亡率高,但早期治療反應較好,多數可以得到恢復,故關鍵在于早期診斷和治療。

 

1.一般治療患者應臥床休息,增加營養,糾正水電解質紊亂。

 

糾正缺氧,經鼻或面罩給氧,FiO2<50%時,動脈血氧分壓在9.32kPa(70mmHg)以上,嚴重缺氧者則采用輔助通氣或體外膜氧。

 

盡量減少免疫抑制劑的應用,但對嚴重彌漫性病變者,尤其是AIDS患者則應短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龍40mg,6h1次,連用7天。

 

2.病因治療(1)磺胺甲噁唑/甲氧芐啶(復方磺胺甲異噁唑):是目前較為理想的治療藥物,初治有效率為77%。

 

一般劑量甲氧芐啶(TMP)每天20mg/kg,磺胺甲噁唑(SMZ)每天100mg/kg,靜脈注射或分4次口服。

 

病情嚴重者用靜脈注射,7~10天病情好轉可改用口服,療程至少14天。

 

副作用包括皮疹、轉氨酶升高,中性粒細胞減少,血肌酐升高等,AIDS病人半數以上可出現副反應。

 

(2)噴他脒(Pentamidine):對肺孢子蟲有致死作用,但副反應發生率可達50%。

 

劑量為4mg/kg,肌注,1次/d,療程14天。

 

初治有效率為70%,復治有效率為50%。

 

缺點是毒副反應大,主要為腎性、低血糖、直立性低血壓、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惡心嘔吐及肌注部位疼痛和膿腫等。

 

目前主張常規藥物不能耐受和無效時用,仍可取得一定療效。

 

有報道用噴他脒吸入治療,40mg/kg,1次/d,取得較滿意療效。

 

AIDS患者,應用磺胺甲噁唑/甲氧芐啶(TMP-SMZ)或噴他脒療程要長,3周或更長。

 

初期療效同非AIDS患者相似,但藥物副作用的發生率和嚴重性更明顯,復發率也高,可達50%。

 

對TMP-SMAK或噴他脒過敏或治療失敗者,可用下列藥物:①氨苯砜(Dapsone)加甲氧芐啶(TMP),前者每天100mg,后者每天200mg/kg,分4次口服;

 

②二氟甲基烏氨酸(DFMO,eflomithine),每天100mg/kg靜脈滴注或75mg/kg口服,每6小時1次;

 

③克林霉素加伯氨喹,均為每次450mg,3次/d,口服。

 

并發癥未經治療100%死于呼吸衰竭。

 

預后及預防預后:近年來發現卡氏肺孢子蟲肺炎(PCP),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見機會性感染,且為其主要致死原因。

 

預防:注意免疫抑制者與患者的隔離,防止交叉感染。

 

對高危人群應密切注意觀察。

 

對有發生卡氏孢子蟲危險的病人,應用藥物預防,可有效地防止潛在感染轉變為臨床疾病和治療后復發。

 

一般用TMP5mg/kg,SMZ25mg/kg,每天或每周3次口服。

 

噴他脒霧化吸入可作為二線預防用藥。

 

流行病學卡氏肺孢子蟲分布廣泛,可寄生于健康人體和多種動物,病人和孢子蟲攜帶者為本病的傳染源,主要通過空氣和人與人接觸傳播。

 

卡氏肺孢子蟲人群感染率為1%~10%,正常人感染呈亞臨床經過,血清中可檢出抗體。

 

免疫抑制宿主感染后引起疾病,出現明顯癥狀。

 

引用:http://big5.wiki8.com/kafeinangchongfeiyan_36333/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9 03:09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