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膽道蛔蟲癥】
拼音
dǎndàohuíchóngzhèng
英文參考
ascariasisofbiliarytract
疾病別名ascariasisofbiliarytract
疾病代碼ICD:K83.8
疾病分類兒科
疾病概述膽道蛔蟲癥(biliaryascariasis)由于蛔蟲進入膽道引起膽道及膽道開口奧狄(Oddi)括約肌痙攣而發生腹部陣發性劇疼。
多發生在學齡兒童,農村發病率高于城市。
蛔蟲病是最常見的蠕蟲病。
疾病描述膽道蛔蟲癥(biliaryascariasis)由于蛔蟲進入膽道引起膽道及膽道開口奧狄(Oddi)括約肌痙攣而發生腹部陣發性劇疼。
多發生在學齡兒童,近年來發病率明顯下降。
癥狀體征有蛔蟲感染史,主要癥狀有:1.腹痛嘔吐起病急驟,突感右上腹劇烈疼痛,不能安臥,彎腰翻滾,哭鬧出汗,面色蒼白或漲紅,精神不好,食欲不振,有時嘔吐,偶吐蛔蟲。
間歇期疼痛基本消失,或只有上腹部微痛,短時間后再次發作劇烈疼痛,發作與間歇無規律,與蛔蟲活動有直接關系。
蛔蟲死在膽道內或退出膽道則疼痛漸消失。
2.體征主要在右上腹劍突旁有小范圍壓痛區,不發作時壓痛點仍存在。
并發癥發生后,壓痛范圍增大且出現腹肌緊張,伴有發熱。
極少病人出現黃疸。
疾病病因列因素可誘發膽道蛔蟲癥:①腸功能紊亂:如發熱腹瀉,腸腔內環境發生改變,促使蛔蟲活動增強。
②驅蟲藥不足,激惹蛔蟲活動增強。
③藥物或飲食改變了腸腔內酸堿度,蛔蟲厭酸喜堿,低酸可促使蛔蟲逆行向上。
小兒腸道內常有蛔蟲寄生,但一般不出現癥狀,當饑餓、高熱、胃腸道術后或服用驅蟲藥劑量不當后,改變了機體的正常環境。
胃腸道功能紊亂,內在環境改變,加上蛔蟲有鉆孔的習性,蛔蟲就可以竄到十二指腸。
當膽道下端Oddi括約肌松弛、功能不全、膽道擴張、嗜堿性的蛔蟲容易鉆入膽道。
蛔蟲進入膽道后的機械性刺激使膽道口括約肌痙攣,也帶來了膽道感染。
病理生理當空腸、回腸內蛔蟲受到刺激,可逆行向上至胃和十二指腸;
蛔蟲有鉆孔的習性,當Oddi括約肌放松時,蛔蟲即進入膽總管、肝管,甚至進入肝內,蛔蟲進入膽道后因蟲體的活動引起平滑肌痙攣發生劇烈上腹疼痛,并可因蟲體帶入細菌(主要是大腸埃希菌)發生膽道感染,引起肝膿腫,可嚴重地威脅患兒生命。
一般小兒膽道蛔蟲癥多為一條蛔蟲的前半部進入膽道,但也曾見過數十條蛔蟲進入一個4歲小兒膽總管內的報道。
蛔蟲進入膽道后,可自動或被動排出。
膽道內蛔蟲退出有3種形式:①部分蟲體在膽管內,尾部仍在十二指腸,因頭部受到膽管痙攣的壓迫,尾部強烈卷曲使蟲體退出膽道,這種形式最多見;
②蟲體全部進入膽管,以后蟲頭調轉,漸漸鉆出。
③蟲體死亡或麻痹后,部分腐爛,隨膽汁排出,然而數量較多的蛔蟲進入膽道或肝內,則不易退出。
診斷檢查診斷:1.臨床特點有便蟲或吐蟲史,有服驅蟲藥史,陣發性劇烈上腹疼痛及劍突右側壓痛點。
2.實驗室檢查和輔助檢查結果做十二指腸引流,叁部分引流液都可有蛔蟲卵。
根據以上可做出診斷。
實驗室檢查:1.大便檢查可發現蟲卵、大便潛血可陽性。
2.外周血象并發感染時,有感染性血象,白血病計數增高和中性粒細胞增高。
3.血生化檢查引起肝炎時轉氨酶可增高。
4.十二指腸引流檢查十二指腸引流液可見蟲卵。
其他輔助檢查:1.鋇餐或十二指腸注鋇造影可見十二指腸內有蛔蟲影。
2.口服或靜脈膽道造影可于膽道各部查出蟲影。
3.十二指腸鏡逆行膽道造影最可靠的診斷方法為纖維十二指腸鏡逆行膽道造影或取蟲。
4.B超檢查可顯示膽總管擴張及蛔蟲影。
鑒別診斷與膽囊炎,膽石癥和胰腺炎相鑒別,但本癥可引起前述并發癥,依靠病史和輔助檢查協助鑒別診斷。
治療方案單純膽道蛔蟲癥用非手術療法,大多在1周內痊愈。
疑有多數蛔蟲進入膽道和有嚴重并發癥時需手術治療。
1.非手術療法主要措施是解痙止痛,促使蛔蟲排出及預防或治療感染。
(1)中藥療法:以安蛔祛蟲為目的。
(2)針刺療法:迎香透四白,用捻轉法。
人中用震顫法。
(3)解痙止痛劑:學齡兒童用哌替啶(杜冷丁)1~2mg/kg加阿托品0.3~0.5mg肌注。
口服阿司匹林有止痛解痙作用,高酸性物也有驅蟲作用。
(4)抗生素:慶大霉素、甲硝唑(滅滴靈)及紅霉素等用以預防和控制感染。
(5)驅蟲藥:參閱蛔蟲病節或用氧驅蟲。
2.手術療法膽道蛔蟲癥的手術指征為:(1)長期(1周以上)嚴重的劇痛,非手術療法不能控制,劍突下肌緊張范圍擴大或有黃疸者。
(2)肝腫大有壓痛,經超聲波檢查疑有肝膿腫。
(3)膽道造影證明膽道內死蟲長期不能排出者。
手術方法為切開膽總管取蟲,并作膽總管引流。
并發癥膽道蛔蟲癥的并發癥主要有下列幾種:1.膽道感染多為大腸埃希菌感染。
患兒發熱,右上腹壓痛緊張范圍擴大,且持續存在,有時于右季肋下能摸到腫大疼痛膽囊。
末梢血象白細胞增高。
2.膽道壞死原來的陣發性劇痛減輕,但劍突及右季肋下壓痛區擴大,并出現腹肌緊張。
如有壞死穿孔,則肌緊張范圍更擴大至左上腹或右下腹,發生膽汁性腹膜炎時,出現全腹膨脹,肌緊張,并有時出現休克。
3.肝炎和肝膿腫蛔蟲引起的肝炎表現為肝大并有壓痛、高熱、白細胞增高以及轉氨酶上升。
膿腫形成時,原有的陣發性劇痛消失,而以高熱、肝大及壓痛為主要癥狀。
肝臟超聲波檢查可測知單一或多發膿腫。
有時肝膿腫破入膈下或胸腔,出現膈下膿腫或膿胸。
4.胰腺炎由于膽道出口括約肌痙攣及蛔蟲堵塞膽道出口,使胰液反流而發生急性胰腺炎,左上腹有壓痛和腹肌緊張。
血及尿淀粉酶增高。
5.肝臟、膽道出血蛔蟲上行入肝內小膽管,因嚴重感染可導致肝或膽道出血,經消化道排出,表現為大量血便,嘔吐咖啡樣物或嘔血。
6.膽石癥膽道內蛔蟲卵或蛔蟲殘體都可成為核心,形成結石,是膽道蛔蟲的后遺癥。
在兒童期很少見。
預后及預防預后:及時診斷治療,防止發生并發癥,多數預后良好。
預防: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飯前、便后洗手,2歲以上小兒應定期服用驅蟲藥;
增強體質,加強營養,增強抵抗力。
流行病學本病在我國常見,多發生在學齡兒童,農村發病率高于城市。
蛔蟲病是最常見的蠕蟲病。
病人是惟一傳染源,蟲卵經口進入人體,污染的土壤、蔬菜和瓜果是主要媒介,人群普遍易感,兒童更易感染。
特別提示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飯前、便后洗手,2歲以上小兒應定期服用驅蟲藥;
增強體質,加強營養,增強抵抗力。
引用:http://big5.wiki8.com/dandaohuichongzheng_397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