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0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炎癥】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9 04:49: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炎癥

 

拼音

 

yánzhèng

 

英文參考

 

inflammation外源性和內源性損傷因子可引起細胞各種各樣的損傷性病變,與此同時機體的局部和全身則發生一系列復雜的反應,以局限和消滅損傷因子,清除和吸收壞死組織、細胞,并修復損傷,這就是機體的防御性反應—炎癥(inflammation)。

 

炎癥的概念炎癥的定義具有血管系統的活體組織對損傷因子所發生的防御反應為炎癥。

 

雖然單細胞動物和其它無血管的多細胞動物對損傷因子也可發生反應,例如吞噬反應或其它清除有害因子的反應,但這些都不能稱為炎癥。

 

只有當進化到具有血管的機體,才具有以血管反應為主要特征,同時又保留上述吞噬和清除等反應的復雜而又完善的炎癥過程。

 

因此,從進化角度看,血管反應是炎癥過程的中心環節。

 

在炎癥過程中,一方面損傷因子直接和間接造成組織和細胞的破壞,另一方面通過炎癥充血和滲出反應,以稀釋、殺傷和包圍損傷因子。

 

同時通過實質和間質細胞的再生使受損傷的組織得以修復和愈合。

 

因此可以說炎癥是損傷的抗損傷的統一過程。

 

炎癥的局部表現和全身反應炎癥的局部臨床特征是紅、腫、痛和功能障礙。

 

紅、熱是由于炎癥局部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所致。

 

腫是由于局部炎癥性充血、血液成分滲出引起。

 

由于滲出物壓迫和某些炎癥介質直接作用于神經末梢而引起疼痛。

 

基于炎癥的部位、性質和嚴重程度將引起不同的功能障礙,如肺炎影響氣血交換從而引起缺氧和呼吸困難等。

 

炎癥所引起的全身反應包括發熱和末梢血白細胞計數增多。

 

發熱在感染性炎癥,特別是當病原體蔓延入血時常表現很突出。

 

白細胞所產生的白細胞介素1和腫瘤壞死因子,以及前列腺素E均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使皮膚血管收縮,散熱降低而造成發熱。

 

在細菌感染引起的炎癥時,末梢血白細胞計數可達15×109~20×109/L,甚至更高,這主要是由于白細胞介素1和腫瘤壞死因子所引起的骨髓中白細胞儲存庫釋放加速,而且相對不成熟的桿狀核中性粒細胞所占比例增加,這就是臨床上所稱的“核左移”。

 

持續稍久的感染還可以通過集落刺激因子的產生而促進骨髓造血前體細胞的增殖。

 

某些病毒性疾病和傷寒等炎癥還能出現末梢血白細胞計數降低。

 

炎癥反應的防御作用以血管系統改變為中心的一系列局部反應,有利于清除消滅致病因子,液體的滲出可稀釋毒素,吞噬搬運壞死組織以利于再生和修復,使致病因子局限在炎癥部位而不致蔓延全身。

 

因此,炎癥是機體的防御性反應,通常對機體是有利的,如果沒有炎癥反應,人們將不能長期生存于這個充滿致炎因子的自然環境中。

 

但是炎癥對機體也有潛在的很大危害性,嚴重的過敏反應可危及病人的生命;

 

心包腔內纖維素性滲出物機化可形成縮窄性心包炎,進而影響心功能;

 

發生于腦實質或腦膜的炎癥可引起顱內壓升高,甚至形成腦疝致使生命中樞受壓而造成病人死亡;

 

此外聲帶急性炎癥水腫可導致窒息,等等。

 

因此在一定情況下應采取措施控制炎癥反應。

 

炎癥的原因任何能夠引起組織損傷的因素都可成為炎癥的原因。

 

雖然致炎因子種類繁多,但可歸納為以下幾大類。

 

1.物理性因子高熱、低溫、放射線及紫外線等。

 

2.化學性因子包括外源性和內源性化學物質。

 

外源性化學物質有強酸、強堿等腐蝕性物質及松節油、芥子氣等。

 

內源性化學毒物如壞死組織的分解產物及在某些病理條件下堆積于體內的代謝產物如尿素等。

 

3.機械性因子如切割、撞擊、擠壓等。

 

4.生物性因子細菌、病毒、立克次體、支原體、真菌、螺旋體和寄生蟲等為炎癥最常見的原因。

 

它們通過在體內繁殖,產生、釋放毒素直接導致細胞和組織損傷,而且還可通過其抗原性誘發免疫反應導致炎癥。

 

5.免疫反應各型變態反應均能造成組織和細胞損傷而導致炎癥:Ⅰ型變態反應如過敏性鼻炎、蕁麻疹;

 

Ⅱ型變態反應如抗基底膜性腎小球腎炎;

 

Ⅲ型變態反在如免疫復合物性腎小球腎炎和Ⅳ型變態反應如結核、傷寒等等;

 

此外還有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淋巴性甲狀腺炎、潰瘍性結腸炎等。

 

損傷因子作用于機體是否引起炎癥,以及炎癥反應的強弱不僅與損傷因子的性質和損傷的強度有關,并且還與機體對損傷因子的敏感性有關,如幼兒和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易患肺炎,病情也較嚴重;

 

接種過預防疫苗的兒童,對該病原體常表現不感受性等。

 

因此,炎癥反應的發生和發展取決于損傷因子和機體反應性兩方面的綜合作用。

 

炎癥的基本病理變化炎癥的基本病理變化包括局部組織的變質(alteration)、滲出(exudation)和增生(proliferation)。

 

在炎癥過程中這此病理變化按照一定的先后順序發生,一般早期以變質和滲出變化為主。

 

后期以增生為主,但三者是相互密切聯系的。

 

一般地說,變質屬于損傷過程,而滲出和增生則屬于抗損傷過程。

 

變質炎癥局部組織發生的變性和壞死稱為變質。

 

變質既可發生于實質細胞,也可見于間質細胞。

 

實質細胞常出現的變質包括細胞水腫、脂肪變性、凝固性或液化性壞死等。

 

間質結締組織的變質可表現為粘液變性,纖維素樣變性或壞死等。

 

致炎因子的直接損傷作用、炎癥過程中發生的血液循環障礙和炎癥反應產物的共同作用,造成局部組織的變質。

 

因此變質的輕重是由致炎因子和機體反應兩個方面決定的。

 

滲出炎癥局部組織血管內的液體、蛋白質和血細胞通過血管壁進入間質、休腔、體表或粘膜表面的過程稱為滲出。

 

以血管反應為中心的滲出性病變是炎癥的重要標志,在局部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

 

炎癥滲出是由于局部血管通透性升高和白細胞為主動游出所致。

 

在炎癥滲出液(exudate)內蛋白質含量較高,并含有較多的細胞成分和其碎屑。

 

因而由炎癥所引起的漿膜腔滲出液,比重高于1.020,外觀混蝕,細胞含量多,這些有別于單純因靜脈回流受阻所形成的漏出液(transudate)。

 

滲出液和漏出液均可在組織間質聚積,造成水腫(edema),或在漿膜腔造成積液(hydrops)。

 

增生在致炎因子、組織崩解產物或某些理化因子刺激下,炎癥局部的巨噬細胞、內皮細胞和纖維母細胞可增生。

 

在某些情況下局部的上皮細胞或實質細胞也可增生。

 

正是這種增生反應使損傷組織得以修復。

 

許多生長因子參與刺激間質和實質細胞的增生,其機制與再生和修復過程相似。

 

炎癥的分類炎癥通常可依病程經過分為兩大類:急性炎癥(acuteinflammation)和慢性炎癥(chronicinflammation)。

 

急性炎癥起病急驟,持續時間短,僅幾天到一個月,以滲出病變為其特征,炎癥細胞浸潤以粒細胞為主。

 

慢性炎癥持續時間較長,常數月到數年,常以增生病變為主,其炎癥細胞浸潤則以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為主。

 

鑒于抵抗病原微生物的兩種主要成分,即白細胞和抗體均靠血液運輸,因而在急性炎癥中血液動力學改變、血管通透性增高和白細胞滲出這三種改變十分明顯。

 

結果造成富含蛋白質的滲出液、纖維蛋白及白細胞在損傷部位的血管外間隙積聚。

 

這就是急性炎癥病理組織學的主要特征。

 

引用:http://big5.wiki8.com/yanzheng_48852/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5 06:01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