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闌尾切除術】
拼音
lánwěiqiēchúshù
英文參考
appendectomy闌尾切除術急性闌尾炎是外科很常見的一種疾病。
闌尾切除術是最為普通、常行的手術之一,但有時很困難,因此,對每一例手術均須認真對待。
手術圖解⑴提出盲腸和闌尾⑵結扎闌尾系膜⑶切斷系膜⑷近端加縫扎⑸保護闌尾和盲腸后,作漿肌層荷包縫合⑹結扎闌尾根部⑺切斷闌尾⑻殘端消毒處理⑼包埋殘端⑽覆蓋系膜⑾檢查后關閉腹腔圖1闌尾切除術圖2分離粘連,提出闌尾⑴切開盲腸外后腹膜⑵結扎闌尾根部⑶分段鉗夾、切斷闌尾系膜圖3盲腸后闌尾逆行切除術
適應證1.化膿性或壞疽性闌尾炎。
2.闌尾炎穿孔伴彌漫性腹膜炎。
3.復發性闌尾炎。
4.慢性闌尾炎。
5.蛔蟲性闌尾炎。
6.老年、小兒、妊娠期闌尾炎。
7.闌尾膿腫。
8.多數急性單純性闌尾炎。
9.闌尾周圍膿腫非手術治療無效者。
術前準備1.對病情較重的病人,特別是老年、小兒闌尾炎病人,應補充液體,糾正水和電解質平衡紊亂。
2.有腹脹的行胃腸減壓。
3.感染較重的病人,術前常規使用抗生素。
4.對妊娠期闌尾炎適當使用鎮靜劑和黃體酮等安胎藥物。
5.闌尾炎并發穿孔者,術前不能灌腸。
麻醉以腰麻或硬脊膜外麻醉為佳,也可采用局部浸潤麻醉。
若行局麻,為獲得較好效果,應注意以下三點:①將腹壁肌層內的肋下神經、髂腹下神經、髂腹股溝神經進行阻滯;
②切開腹膜前、后應將切口兩旁的腹膜浸潤;
③進入腹腔后,封閉闌尾系膜。
如闌尾系膜過短并有高度炎癥水腫,不便封閉時,可行回盲部系膜封閉以增強麻醉效果。
小兒病雖應用全身麻醉。
手術步驟1.體位仰臥位。
2.切口需視病情而選擇,常用的切口有:⑴右下腹斜切口(mcburney):此切口肌肉交叉,愈合較牢固,不易形成切口疝;
且距闌尾較近,便于尋找。
切口一般長5~7cm。
對診斷有把握的病人多采用此切口。
⑵右下腹經腹直肌切口:此切口便于延長擴大切口和顯露闌尾。
年齡較大,診斷不肯定,或估計粘連較重不易操作時,常用此切口。
但一旦感染后易形成切口疝。
⑶妊娠期的切口:因闌尾在妊娠期隨子宮逐漸增大而向上外側偏移,故切口也需相應向上外偏移。
3.尋找闌尾切開腹膜后,若有滲出物或膿液溢出時,需立即吸除。
用拉鉤將切口向兩側牽開,尋找闌尾,首先要找到盲腸。
盲腸的色澤較小腸的灰白,前面有結腸帶,兩側有脂肪垂。
尋到盲腸后,用手指墊紗布捏住腸壁,將盲腸提出,順結腸帶可找到闌尾[圖1⑴]。
有時需將其前方的小腸或大網膜推開,方能找到盲腸和闌尾。
若闌尾周圍無粘連,可用手指將闌尾尖端撥至切口處。
不論炎性改變輕重,均不能用止血鉗或組織鉗鉗夾闌尾本身,以防感染擴散;
可用特制闌尾鉗鉗住,或用止血鉗夾住闌尾尖端的系膜提出。
此時病員由于系膜的牽引,常感上腹不適、惡心、嘔吐,可在闌尾系膜上用1%普魯卡因封閉。
4.處理系膜切除闌尾的操作應盡量在腹壁外進行;
如有困難而需在腹腔內施行時,則應用紗布墊妥善保護好腹壁各層,以防污染。
切除闌尾前,需將闌尾系膜及其中的闌尾動脈結扎并切除。
如系膜較薄,炎癥不重,解剖關系清晰時,可用止血鉗在系膜根部闌尾動脈旁無血管處穿一孔,拉過兩根4號絲線[圖1⑵],在上下相距0.5cm左右處各扎一道后切斷系膜[圖1⑶]。
近端再結扎或縫扎一道[圖1⑷]。
也可直接并排夾兩把止血鉗后切斷,然后再作結扎加縫扎。
若闌尾系膜的急性炎癥較重,呈明顯縮短或水腫者,宜采用分次鉗夾、切斷法以彎止血鉗逐步鉗夾切斷闌尾系膜直達闌尾的根部,然后用4號絲線貫穿縫合結扎系膜。
約半數病人的闌尾根部系膜一條來自盲腸后動脈的闌尾副動脈,應注意予以結扎。
5.保護闌尾及盲腸用一塊小的干紗布包纏闌尾,并用闌尾鉗或組織鉗夾牢,再用鹽水紗布圍在闌尾根部的盲腸周圍,防止術中污染。
6.荷包縫合提起闌尾,圍繞闌尾根部在距闌尾根部0.5~0.8cm處的盲腸壁上(根部粗者距離應較大),作一荷包縫合,暫不收緊。
注意每針均應深及肌層,但勿穿入腸腔內[圖1⑸]。
7.結扎闌尾根部用一把直止血鉗在距闌尾根部0.5cm處壓榨一下(用后棄去此污染的直鉗),防止結扎時縫線滑脫。
隨即用4號絲線在壓痕處結扎,用止血鉗靠闌尾夾住結扎線,貼鉗剪去線頭。
再用直止血鉗在結扎線遠端0.4cm處夾緊闌尾[圖1⑹]。
8.切斷闌尾在刀刃上涂純石炭酸后,刀刃向上,緊貼闌尾根部夾緊的直止血鉗下面,切斷闌尾,將刀及闌尾一并棄去[圖1⑺]。
9.闌尾殘端處理用3把尖端夾有小棉球的直止血鉗將棉球分別蘸上純石炭酸(或5%碘酊)、75%酒精和生理鹽水,依次在闌尾殘端粘膜面涂擦,然后棄去保護盲腸的鹽水紗布[圖1⑻]。
10.包埋闌尾殘端助手用左手持無齒鑷提起荷包縫線線頭對側的盲腸壁,右手持夾住線結的止血鉗,將闌尾殘端推進盲腸腔內,同時術者上提并收緊荷包縫線,使殘端埋入荷包口,結扎后剪斷線頭[圖1⑼]。
1.覆蓋系膜加固縫合:用1-0號絲線,在荷包縫線外周0.3cm處,再作漿肌層8字縫合,并將闌尾系膜殘端或脂肪垂結腸固定,使局部表面光滑,防止術后粘連[圖1⑽]。
12.關腹關腹前應以卵圓鉗夾一塊小紗布團,伸入腹腔,在盲腸周圍檢查有無滲液、膿液,有無結扎點出血,如有應加以處理,再縫合腹壁各層[圖1⑾]。
急性闌尾炎穿孔并發局限性或彌漫性腹膜炎,感染及污染較重的,有滲液或膿液時;
闌尾殘留處理不滿意,有可能發生殘端裂開時;
腹膜后軟組織在操作中被污染時;
闌尾周圍膿腫切開后,均須引流腹腔。
最常用的香煙引流,置于右側髂窩或盆腔內,在切口外側另戳小切口引出。
術后2~3日拔除。
切口污染較重的,腹膜外間隙應置香煙引流或膠管引流,腹壁各層只作疏松縫合,以利引流。
術中注意事項1.切口長度成人以5cm~7cm為合適。
顯露必須充分才能妥善切除闌尾,故切口不宜過小。
切口過小強行牽拉反致損傷更多的肌肉和深層組織,或因顯露不佳,造成手術困難。
當然,也不應盲目過大。
2.尋找闌尾遇有困難時,應注意與有大網膜相連的橫結腸和系膜較長、脂肪垂基底較狹小的乙狀結腸相區別。
然后,沿盲腸端的結腸帶向其匯合處尋找,即可找到闌尾。
如仍未找到,可用手探摸盲腸后面,闌尾是否埋于腹膜后。
當闌尾有急性炎癥與周圍粘連,不易尋找時,可取出拉鉤,用右手示指及中指伸入腹腔,沿右側壁向盲腸方向尋找。
找到后逐漸分離粘連,提出闌尾[圖2]。
有時闌尾過短,或有時穿孔壞疽后在中間折斷,均應注意全部取出,不要遺漏。
凡遇到意外困難,如緊密炎性粘連,不要勉強切除闌尾,可改用引流及有效的非手術療法。
因為粘連的存在,就足以防止擴散感染。
3.當闌尾位于盲腸后,位置固定不易切除時,可切開盲腸外下方的后腹膜[圖3⑴],再用紗布包住盲腸向上翻轉,露出闌尾后,作逆行闌尾切除術。
另若闌尾較長伴管端粘連固定,不宜按常規勉強提出末端,改為逆行切除闌尾。
先用變止血鉗在靠近闌尾根部處穿過其系膜,帶過兩根4-0號絲線,雙重結扎闌尾根部[圖3⑵]。
在結扎遠端1cm處夾一把彎止血鉗,用刀在止血鉗與結扎線之間切斷。
闌尾殘端消毒處理后,根據具體情況行荷包縫合包埋或褥式縫合包埋。
再用彎止血鉗向闌尾尖端方向分段鉗夾、切斷闌尾系膜[圖3⑶]最后切除闌尾,一一結扎近端闌尾系膜。
4.如遇闌尾與大網膜粘連時,應將粘連的大網膜炎性組織一并切除;
如與腸管粘連,應仔細分離,切勿盲目硬撕;
若與髂動、靜脈,輸尿管,子宮等重要器官粘連時,更應注意仔細操作,以防血管破裂或臟器穿孔。
5.闌尾切除線應距根部結扎線0.5cm,殘端不宜過長或過短。
過長可能形成殘腔膿腫;
過短可因盲腸內張力牽引,使結扎線松脫,漏出糞液,造成腹腔內感染。
也有人主張殘端不結扎,只作荷包縫合加8字縫合,以免殘端肢腫,又無結扎松脫的危險。
6.闌尾殘端用石炭酸消毒時,勿涂到漿膜,以免灼傷漿膜,增加術后粘連。
7.闌尾根部結扎線不宜扎得過松或過緊,過松容易滑脫,過緊則可將闌尾扎斷,此兩種情況均可引起遺留闌尾動脈支出血。
8.荷包縫合與闌尾根部距離不宜過遠或過近;
過近不易埋入殘端,過遠可形成較大死腔,易發生殘端感染或膿腫。
9.闌尾根部穿孔時,常引起盲腸腸壁炎性改變,明顯水腫,不易將闌尾殘端埋入荷包縫合線內。
可在殘端兩側盲腸壁上作間斷褥式縫合3~5針,一一結扎,將殘端埋入,必要時再將闌尾系膜覆蓋加固。
10.對闌尾蛔蟲癥,應在闌尾切開前刺激闌尾壁,使蛔蟲退出闌尾。
如不成功,應在切開闌尾后將蛔蟲推入盲腸內,再扎緊結扎線,處理殘端。
一般忌將蛔蟲經闌尾斷端取出,如免污染腹腔;
更不應將蛔蟲與闌尾一并結扎。
11.如闌尾位于盲腸后,腹膜外,而且術前已經明確,即可于分開腹橫肌之后,小心保護腹膜囊,勿予切開,而完整地將其向內側推開,從外側達到腹膜后間隙闌尾所在部位,并切除闌尾。
此法對已穿孔的腹膜外闌尾炎更加重要,可使腹腔免受污染。
腹膜外間隙要徹底引流。
如切開腹膜后才發現闌尾位于腹膜外并已穿孔,此時仍可把腹膜縫合,然后按所述方法處理。
12.術中如發現闌尾病變與體征不符時,應仔細檢查盲腸、回腸、輸卵管、卵巢、回腸系膜淋巴結及腹腔液體,必要時擴大切口,以求確診后正確處理。
術后處理病情較輕者勿需特殊處理,術后當日即可坐起,次日可進食,5~6日后即可拆線。
病情較重者,酌情補液,禁食,半坐位,使用抗生素等。
常見術后并發癥及處理1.腹膜炎及腹腔膿腫術后體溫不降,腹部壓痛,反跳痛不減輕,即應考慮有腹膜炎的存在。
除繼續胃腸減壓,輸液,糾正水和電解質平衡失調外,應給大劑量抗生素及中藥。
如術后5~6日感染癥狀仍未控制,即可能發生腹腔內膿腫,最常見于盆腔、右髂窩、膈下及腸間,一旦確診,應即引流。
2.切口感染術后3~4日體溫升高,切口脹痛,可能發生切口感染或化膿,檢查如腹壁紅腫,壓痛明顯時,即應拆除1~2針縫線,擴開切口,去除線結,充分引流。
個別體弱病人術后可能發生切口裂開,應重新縫合并加減張縫合。
長期不愈的竇道,應手術切除。
3.腹腔內出血術后1~2日內,病人突然出現蒼白,脈快,呼吸急促,出冷汗,個別病人大量便血,血紅蛋白下降,并有腹脹,應認為有腹腔內出血。
試驗穿刺證實腹內有出血后,應再次手術,清除積血,尋找出血點,縫扎處理。
4.腸梗阻多為麻痹性腸梗阻,除作胃腸減壓,輸液外,還可用中草藥治療,經上述積極處理較久不愈者,可能系機械性腸梗阻,必要時需再次手術。
5.腸瘺多為在原切口處發生的外瘺,來自盲腸,闌尾殘端,常在術后2周左右自行愈合,僅少數病例需行腸瘺閉合術。
6.腹壁瘺管或竇道較為常見,發生的原因常見者有:①回盲部病變,如局限性腸炎,結核、腫瘤、阿米巴性肉芽腫等致闌尾殘端愈合不良;
②闌尾未完全切除,仍有部分留于腹腔內;
③切口感染,引流不暢,或切口內有線結。
慢性瘺管或竇道形成后,需將管道及其周圍的疤痕組織一并切除,清除線結等異物。
若管道通腹腔,應事先行瘺管x線造影了解管道走徑,作好術前準備。
引用:http://big5.wiki8.com/lanweiqiechushu_1025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