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5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完形療法】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6 22:36: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完形療法

 

格式塔療法是由美國精神病學專家弗雷里克·S·珀爾斯博士創立的。

 

根據珀爾斯的最簡明的解釋,格式塔療法是自己對自己疾病的覺察、體會和醒悟,是一種修心養性的自我治療方法。

 

簡介

 

格式塔療法強調人是有組織的整體,把心理或行為看作情感、思想、行動的整合過程的心理治療方法。

 

又稱完形療法。

 

格式塔療法把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歸為:①以假定的“必須如此”的思想對待生活。

 

②以固執、僵化的思維代替行動。

 

③拒絕現時的實際,回味過去,憧憬未來。

 

④怨天尤人,認為自己和別人不應如此,而不承認自己和別人的現實情況。

 

⑤對自己的決策缺乏責任感。

 

格式塔療法采用許多具體技術,如對話演習、雙椅技術、責任心訓練、夢的分析等。

 

這些技術都用以強化病人的直接經驗,即“此時此地”經驗,促進情感釋放,面對沖突和矛盾,提高病人的意識性,使他們了解自己所運用的心理防御機制。

 

歷史淵源

 

完形心理學又稱格式塔(Gestalt)心理學,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1912年在德國誕生,后來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發展。

 

格式塔心理學采取了胡塞爾的現象學觀點,主張心理學研究現象的經驗,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立經驗。

 

在觀察現象的經驗時要保持現象的本來面目,不能將它分析為感覺元素,并認為現象的經驗是整體的或完形的(格式塔),所以稱格式塔心理學。

 

主要代表人物是韋特海默、苛勒和科夫卡。

 

他們認為,現象的經驗就是整體或格式塔,所謂感覺等元素乃是進行了不自然分析的產物。

 

現實的經驗只能證明”感性的組織”。

 

韋特海默、苛勒和科夫卡等人提出格式塔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以后,在社會上和學術界漸漸地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皮爾斯的咨詢理論直接受到他們的格式塔思想的影響。

 

德裔美籍心理學家皮爾斯原先是從事心理分析學派的理論研究的,但是在一次心理分析年會上受到很大的打擊。

 

從此他徹底脫離心理分析學派,提出格式塔療法(Gestalttherapy),他認為這種療法的本質是“我必須對于自己的存在承擔一切責任”。

 

這種療法主張通過增加對自己此時此地軀體狀況的知覺,認識被壓抑的情緒和需求,整合人格的分裂部分,從而改善不良的適應。

 

理論依據

 

基本前提皮爾斯認為,如果人要達到成熟,就必須尋找在本身的生活方式中,自己所應負起的責任。

 

當事人的基本目標是去察覺他們正體驗到什么及自己做些什么。

 

通過這種察覺達成自我了解,并得到足以修正自我的知識,從而學習到如何對自己的情感、思維和行為負責。

 

由于看重的焦點在于當事人對現實環境的察覺,因而其取向可謂是現象學的;

 

又因為該治療法的基礎是在此時此地,故同時也是存在取向。

 

換言之,此刻的存在,用牽涉到一個人之過去與未來的過渡階段。

 

因此,該治療法要求當事人將其有關的過去與可能的未來帶入此刻,然后直接去體驗它們。

 

由此可見,完形治療法是生動、活潑的,它能實際的增進人們的直接體驗,而非僅抽象的談論情境。

 

同時,該治療法是體驗性的,當事人必須去攝取與治療者交互作用時的情感、思維與行為。

 

完形治療法的功效取決于當事人在治療過程中愿意坦露自己的意愿有多少。

 

若有療效,即是源自于兩人愿意坦誠接觸,而非由于治療者所使用的技術或所作的一些合理解釋。

 

治療者的角色之一是便是設計一個實驗(experiments)以增進當事人對自己在做什么及如何做的自我察覺,通過這種察覺使當事人能夠看到可以改變他們自己的其他可能選擇,當事人因此被要求要自己主動去看、去感覺、去感應在和去解釋,而不是被動的等待治療者給他們洞察和答案。

 

主要概念人性觀完形治療法的人性觀主要以存在哲學與現象學為基礎。

 

認為真正的知識是由知覺者的立即體驗而產生。

 

治療的目的并不在分析,而是在于整合一個人不時存在的內在沖突。”

 

重新擁有”個人曾經否定的部分,以及整合的過程需要逐步漸進,直到當事人堅強得足以繼續自己的成長為止。

 

而通過察覺,一個人可以作決斷,并且因而生活得更有意義。

 

完形治療法基本上假設個人能有效地處理生活上所發生的問題,特別是能夠完全察覺發生在自己周遭的事情。

 

人們經常用種種不同的方式去逃避某些可能面臨的特定問題,因此,在其成長過程中往往會形成一些人格上的障礙。

 

對此,完形治療提供了必要的處理方式與面對挑戰的技巧,它幫助當事人朝著整合、坦誠,以及更富有生命力的存在邁進。

 

此時此刻依皮爾斯之見,除了“此時此刻”,沒有東西是存在的。

 

因為往者已矣,來者則尚未來臨,只有現在才是最重要的。

 

完形治療法的主要理念之一就是:強調此時此刻,強調充分學習、認識、感受現在這一刻,留戀過去就是在逃避體驗現在。

 

對許多人而言,“現在”這股力量已喪失。

 

他們不知把握此時此刻,卻把精力虛擲于感嘆過去所犯的錯誤,苦思冥想該如何變化生活,抑或虛擲精力于未來無止盡的抉擇與計劃中。

 

當他們把精力投向追憶過去或冥想未來時,“現在”的力量便消失無蹤。

 

為了有效幫助當事人接觸現在,完形治療者常會問”是什么”和”如何”的問題,而很少問”為什么”的問題。

 

為了增進當事人對現時的察覺,治療者鼓勵以現在式對談。

 

未完成事件完形治療的另一個重要焦點為“未完成事件”(unfinishedbusiness),它系指未表達出來的情感,包括:悔恨、憤怒、怨恨、痛苦、焦慮、悲傷、罪惡、遺棄感等。

 

雖然這些情感并未表達出來,但卻與鮮明的記憶及想象聯結在一起。

 

由于這些情感在知覺領域里并沒有被充分體驗,因此就在潛意識中徘徊,而在不知覺中被帶入現實生活里,從而妨礙了自己與他人間的有效接觸。

 

未完成事件常會一直持續存在著,直至個人勇于面對并處理這些未表達的情感為止。

 

逃避逃避(avoidance)是一個與未完成事件相關的概念。

 

它所指的是人們用來避免面對未完成事件、避免去體驗未竟情境所引發的不愉快情緒所使用的工具。

 

皮爾斯認為,大多數人都寧可逃避體驗痛苦的情緒,而不愿去做必要的改變。

 

因此,他們會變得遲鈍、無法突破僵局,從而阻礙了成長的可能性。

 

因此,完形治療者鼓勵當事人在治療階段,充分表達以前從未直接表達的緊張情緒。

 

接觸接觸(contact)在完形治療的領域里,可說是促成成長與發生改變的必要條件。

 

當我們與環境接觸時,改變就無可避免的發生了。

 

接觸系通過看、聽、嗅、觸摸和移動等方式來達成。

 

良好的接觸指的是與他人自然地進行交互作用,但仍不失其個人的個體感。

 

能量在完形治療的理念當中,特別注意能量(energy)的問題,包括:它在何處?

 

如何使用?

 

以及如何被阻礙等。

 

能量受到阻礙亦是抗拒接觸的另一種形式。

 

它可能表現在身體某些部位的緊張。

 

例如,藉著姿勢變換、身體緊縮、顫抖、與別人說話時看別處、音調異常等,但這些僅是極少數的幾個例子。

 

操作方法及過程治療目標完形治療法的基本目標在于達到察覺的狀態,以及經由察覺而獲得更多的選擇,及肩負更多的責任。

 

察覺包括:了解環境、了解自己、接納自己,以及能與別人會心接觸。

 

察覺能力的提升與豐富化,本身被認為就具有療效。

 

未能察覺的話,則當事人就沒有工具去進行人格改變。

 

有了察覺之后,他們就有包容力去面對與接納自己原先拒絕接受的部分,并能充分地去體會這一部分的主觀性。

 

于是他們會變得逐漸統一與完整。

 

在當事人停留在察覺狀態時,重要的未完成事件總是會浮現出來,此時就可以在治療中加以處理。

 

完形治療法是幫助當事人去注意到自己的察覺歷程,使他們因而能夠負責,能夠有所篩選地做選擇。

 

在當事人與咨詢員真誠相會的背景下,察覺就會出現。

 

治療者的功能與色當我們面對我們“現在”已成為怎樣的人,而不是一味去想我們“應該”要成為怎樣的人時,我們就會有更多改變自己的可能性。

 

依此精神,完形治療法的目標并不是放在要去改變當事人。

 

咨詢員的作用在于,通過與當事人的接觸,去幫助他們發展自己的察覺能力,以及體驗當時他們是怎樣的人。

 

咨詢員的任務就在于邀請當事人積極投入,藉著對人生抱著實驗的態度去學習認識自己,并在治療歷程中嘗試新的行為,以及注意自己發生了哪些改變。

 

完形治療者的重要職能之一,就是去留意當事人的肢體動作。

 

當事人的非語言線索可提供治療者非常豐富的資訊,因為它經常流露出當事人本身未能察覺的感覺。

 

皮爾斯認為,當事人的姿勢、行為、手勢、聲音等動作,均說明了事實的一些真象。

 

他也提出警示,通過語言的溝通常可能形成誤導。

 

所以,如果治療者僅止于注意當事人口語的內容,就容易對一個人的本質形成誤解。

 

真正的溝通其實是超越語言文字的。

 

因此,治療者尤需注意當事人的語言與肢體動作間是否有不一致的現象,特別是當事人無時無刻都在避免與現實作充分的接觸時,治療者就必須試著去引導當事人用語言把肢體動作說出來,而變成他們肢體動作的一部分。

 

此外,完形治療者也必須注重語言形式與人格之間的關系,因當事人的語言形式常流露出情感、思想和態度。

 

完形治療法強調要去注意當事人的說話習慣,用以增進其自我了解,特別是要借助請當事人注意他們的語言是否與其經驗一致?

 

是否與其情緒背離?

 

以此提升當事人的自我了解程度。

 

另一方面,治療者必須溫和地面對當事人,幫助他們去察覺語言形式對他們的影響。

 

由于對語言形式的關注,當事人便能增加此刻的察覺,以及自己是如何避免與此時此刻的經驗接觸。

 

當事人在治療中的經驗完形治療法的基本方向就是要使當事人學習為自己的想法、感覺和行為擔負起更大的責任。

 

治療者常以當事人試圖逃避的責任來加以質問,同時測試他們是否愿意繼續接受治療,以及想從治療中學習什么、想如何利用治療時間等。

 

至于其他的治療重點尚包括:治療者與當事人之間的關系,以及該關系與當事人和其他人之間關系的相似性。

 

因此,當事人在治療過程中所扮演的是一個積極參與者的角色,他們將要為自己的言行作合理的解釋并賦予意義,同時以主動積極的態度來增進自己的察覺能力,并澄清各種關系對自己的意義性。

 

治療關系完形治療的基本焦點在于治療者與當事人間一對一的關系。

 

治療者應對咨詢品質、對自己及對當事人的了解程度及當事人能否保持開放的態度負起責任。

 

同時應建立和維持一個良好的治療環境以促進當事人進行改變。

 

治療者的經驗、洞察力和察覺是達成療效的基礎;

 

而當事人的察覺和反應能力則更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重要的是,當咨詢員與當事人會心接觸時,咨詢員應允許自己受到當事人的影響,并能與對方分享自己的知覺經驗。

 

完形治療法不僅希望當事人展現本來的面目,咨詢員與樂于表達他們的反應與對當事人的觀察,他們會以適當的方式分享個人的經驗,但不會試圖操縱當事人。

 

與此同時,治療者更要對當事人的身體反應有所回饋。

 

借助回饋,當事人可發展出一種對自己所作所為的察覺。

 

治療者尤需以誠心與敏銳的反應面對當事人,在不否定他們的情形下,去挑戰他們可能的行為取向。

 

此外,治療者也必須與當事人共同探索他們內心的恐懼、災難性的期望、障礙及抗拒。

 

治療技術與應用完形治療法的技術完形治療法的技術在于幫助當事人獲得更敏銳的察覺力、體驗內在的沖突、解決不一致性和兩極化的問題、突破構成阻礙的僵局,以解決未完成事件。

 

皮爾斯等人對完形治療法的一些技術曾有簡明扼要的描述,包括:1、對話練習。

 

2、空椅子技術。

 

3、繞圈子。

 

4、我負責。

 

5、投射。

 

6、倒轉。

 

7、預演。

 

8、夸張。

 

9、感覺留置。

 

10、完形夢境治療對話練習(thedialogueexercise)如前所述,完形治療目標就是要使一個人的功能獲得整合,進而容納其人格特質中被否定及拒絕的一面。

 

治療者尤其注意當事人人格上的功能分裂狀況。

 

而人格功能主要可分成“優勢”(top-dog)及“劣勢”(under-dog)兩極,因此治療的重點也就在于此兩者之間的拉鋸上。

 

通常勝利者代表了正直、權威、道德、命令、主宰及操縱,就好像一對“挑剔的父母”,他們用“應該”、“必須”的心態來困擾人,并且以災難性的威力操縱別人。

 

相對的,失敗者則是借助扮演受害者的角色、被保衛、歉疚、無助、懦弱無能等方式來牽制著對方,所表現的是被動的一面,是不負責任、藉詞逃避的一面,勝利者與失敗者間即通過這種不同的方式爭斗以期獲得控制權。

 

這樣的爭斗有助于解釋為什么一個人承諾和解決方式無法執行,為什么懶散的習性持續不改等。

 

霸道的勝利者常以命令的方式教別人如此這般,而失敗者則帶挑戰性地像扮演一個不服從的頑童。

 

在這種為奪得控制權而斗爭的情況下,就使得個體分裂成控制者與被控制者兩部分,雙方始終爭戰不歇,為的是要爭取自己的存在。

 

上述人格中雙方對立的沖突即導因于內射機制的作用。

 

通過這種機制,個人常把他人(通常是父母)的觀點納入自我體系中,皮爾斯認為一個人必須,同時也是不可避免地會汲取別人的觀點和特質,但是若未經自身批判而全盤接受他人的價值觀是很危險的,因如此將會阻礙一個人的獨立自主性。

 

所以一個人對自己所投入的內射,必須小心察覺是否會戕害自我系統和阻礙自我人格整合。

 

空椅子(empty-chair)技術空椅子技術是使當事人的內射外顯的方式之一。

 

此技術運用兩張椅子,要求當事人坐在其中一張,控演一個勝利者,然后再換坐到另一張椅子上扮演失敗者,而讓當事人所扮演的兩方持續對話。

 

這項技術本質就是一種角色扮演,讓當事人去扮演所有的部分。

 

通過這種方法,可使內射表面化,使當事人充分地體驗沖突,而由于當事人角色扮演中能接納和整合勝利者與失敗者,因此沖突可得到解決。

 

同時此技術會協助當事人去接觸他們潛藏深處的情感,以及連他們自己都可能否定的一面;

 

藉此他們將情感外顯化,并充分去體驗它,而非僅止于對討論而已。

 

此外,這個技術是要藉此幫助當事人去了解情感是他們真正的一部份。

 

例如,當事人說“感覺好像我的父親在我體內!”

 

當當事人抑制著內在父母式的內射作用,而用以懲罰和控制自己時,這個內射作用將使”自我折磨”的程序持續不斷。

 

前述兩個相對勢力間的對話,目的在于使人們內在的對立與沖突獲得較高層次的整合,即學習去接納這種對立的存在并使之并存,而不是要去消除一個人的某些人格特質。

 

皮爾斯認為其他治療法過于強調改變,當事人也才能根本地去除自我折磨的困擾。

 

由于當事人內心存在著許多沖突,導致他們不時地進行自我對話的游戲。

 

繞圈子(makingtherounds)此項完形治療技術包括要求團體中的某位成員走到他人面前向對方說話,或做某些事,它的目的就是要去達成面質、冒險、表達自我、試驗新行為模式、促進成長及改變。

 

當治療者覺得某位參與者的問題有必要使其面對團體中的每一成員時,不妨用此技術。

 

例如,某位成員可能說道:”我已經在這里坐了好久,心想參與,但又不敢,因為對這里的人無法信賴,而且我認為不值得因我而占用團體的時間。”

 

這時治療者或可答道:”你是否愿意現在就做一點事,以使自己更為投入,并去獲得自信和別人的信任嗎?”

 

如果他回答得很肯定,那么治療者就可建議:”現在,到處去轉一圈,然后到每個人的面前說:我不信任你,因為……”。

 

這樣,凡是能幫助個體投入,并采取某些動作以消除恐懼的點子都可以創新發明。

 

“我負責……”(Itakeresponsibilityfor……)治療者也許會要求當事人在每個陳述之后加上”而且我會為它負責。”

 

例如,”我覺得無聊,但我會為我的無聊負責。”

 

、”我現在不知道說些什么才好,但我會為我的不知道負責。”

 

、”我覺得受到排斥及孤獨,但我會為此種受排斥感負責。”

 

此種技術的進行可有效拓展個人的感覺領域,同時幫助個人接納和認識本身的情感,以代替把自己的情感投身到他人身上。

 

盡管這項技術蠻機械化的,但卻頗具意義。

 

投射(playingtheprojection)投射系指一個人在別人身上所看到的事物,其實正是自己所具有的但卻不愿看見也不愿接納的。

 

一個人往往會花費很多精神去否定自己的情感,以及把某些動機轉嫁到別人身上,因此,在團體里,當某人在說別人的時候,常常說是他自己本身屬性的投射。

 

在投射的歷程中,治療者會要求說”我無法信任你”這句話的人去扮演一個不值得信任的角色,亦好變成別人以便能夠發現不信任原來是一種內在的沖突。

 

換言之,治療者是在要求此人去”試扮”(tryonforsize)他在團體中對別人的敘述。

 

倒轉技術(thereversaltechnique)當事人的某些癥狀和言行,常是其潛在行動的倒轉表現。

 

針對此種情況,治療者可要求這類因過份膽怯而痛苦的人,試著在團體中扮演一個愛表現的人。

 

在過去經歷的案例中,曾有位婦女,她除了糖衣食物外對其他食物都表厭惡,治療者即要求她把過去的典型風格倒轉過來,盡量表現與過去相反。

 

這樣做之后,她很快的就找到她喜歡的口味,亦即能夠認識和接納她的”消極面”與”積極面”。

 

倒轉技術的進行方式在于,要求當事人潛入每件會為他帶來焦慮的事件中,去與他自己已經埋沒和否認的部份接觸。

 

此項技術即藉此幫助當事人能夠開始去接納從前被否定的某些個人屬性。

 

預演練習(therehearsalexercise)就皮爾斯的看法,我們內心的許多想法其實都在預演中。

 

我們常在想象世界里預演我們在現實社會中所期望扮演的角色。

 

而當實際表演開始時,因為怕自己演不好,恐懼與焦慮便襲涌而至。

 

由于內在的預演消耗了我們太多的精力,因此抑制了我們的主動性,也阻礙了我們去嘗試新行為模式的意愿。

 

借助團體成員相互幫助的治療方式,并彼此分享預演的情境,可使當事人更能察覺出他們內心預演各種社會角色的進行情形,同時也使得他們更能察覺他人對自己的期望并設法去達成。

 

此外,藉此也使得他們自己更能察覺到希望被他人贊美、接納和喜歡的程度與范圍。

 

夸張練習(theexaggeratiOnexerciSe)完形治療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當事人對自己身體語言所傳遞的微弱訊號或線索更能敏銳地察覺。

 

雖然動作和姿勢都能夠藉之傳遞訊息,但所表達的也許并不很完全。

 

若能要求當事人重復地夸張其欲表達的動作或手勢,將可使之與該行為有關的情感強烈化,進而使其內在隱藏的意義更清楚地表現出來。

 

有一些行為頗適于運用此項夸大技術,諸如:要表達痛苦或一些憤怒情感例如,抖動、彎腰縮肩、握拳、皺眉、苦瓜臉、雙手盤胸等動作時,卻面帶不一致的微笑。

 

以抖動為例,如果當事人告訴治療者他的腿在抖動,治療者此時可能會要求當事人站起來,更夸張地抖動雙腿,然后為此動作作說明。

 

夸張練習也可應用在語言行為中。

 

如治療者可教當事人重復說出他想掩飾的話,且愈重復愈大聲,如此常能真的使當事人開始傾聽自己真正的心聲。

 

感覺留置(StayingwithThefeeling)當事人在情感或情緒不愉快而想逃避的關鍵時刻,治療者即要求對方保持著這樣的感覺。

 

絕大多數的當事人都想逃避恐懼或不愉快的感覺,但治療者會藉著要求他們停留在體驗到的恐懼或不愉快中,從旁鼓勵他們趁機去深入探討這些想要逃避的感覺。

 

要去面對、體驗感覺,不僅只需要勇氣,同時也要愿意忍受去除障礙時可能遭遇的痛苦,但經歷這些之后,卻能使人們有嶄新的成長。

 

完形夢境治療(theGestaltapproachtodreamWork)完形治療法并不主張去解析夢境,而是要把夢境帶至現實生活中使之重現。

 

此時夢已不被當作是過去的事,而是要在現在表現出來。

 

做夢的人或許正是夢境中的一部分。

 

對于夢境的處理方式包括:展現夢境,回憶夢境里的每個人、事、物及心情,然后將自己變成夢中的每一部分,盡量去表現夢境,并引出對話。

 

由于夢境的每一部分都假設是自我投射,做夢的人會為夢里的各個角色或短暫的際遇編造出劇本,而夢中不同的部分,就是自己的矛盾和不一致層面的表現。

 

通過這些相互對立層面間的對話,當事人于是能逐漸察覺到自己情感表現的世界。

 

投射觀念是皮爾斯夢境理論的核心,依其所見,夢里的每個人、物都代表做夢者投射的對象。

 

他認為當事人不需要去對夢境作探索,而是要把夢當作一個劇本,然后以夢里各部分的對話來作實驗。

 

當事人若能表演出內在對立的沖突面,亦就能吸收它們的差異并整合這些對立的力量。

 

皮爾斯同時也認為,夢是人類最自發性的表現,它不僅代表未完成的事件,但也可能遠超過這些末完成的事務或未實現的愿望。

 

其實每個夢都代表著一個人存在的訊息和內心的掙扎,如果夢境的全部都能被了解與同化,則夢里的每件事物都可很容易地被察覺。

 

事實上,在夢里所完成的每件工作都能導致某程度的同化。

 

皮爾斯認為,如果能適當地處理夢境,存在的訊息就會愈清楚。

 

在夢境中藉著顯露出遺漏的部分及逃避的方式,最能發現人格的缺失。

 

如果不愿去記取夢境,等于是拒絕面對生活中的問題。

 

因此完形治療者會要求當事人談論他們所遺漏的夢。

 

格式塔療法的“九條原則”

 

現在將此療法的“九條原則”介紹如下:生活在現在不要老是惦念明天的事,也不要總是懊悔昨天發生的事,而把精神集中在今天要干什么上。

 

因為遺憾、悔恨、內疚和難過并不能改變過去,只會使目前的工作難以進行下去。

 

生活在這里我們對遠方發生的事無能為力,想也沒有用;

 

杞人憂天,徒勞無益;

 

惶惶不安,對于事情毫無幫助。

 

記住自己就是生活在此處此地,而不是遙遠的其他地方。

 

停止猜想,面向實際很多心理上的糾紛和障礙,往往是因為自己沒有實際根據的“想當然”所造成的。

 

如果你向領導或同事打招呼,他們沒反應,你可能懷疑他們對自己有意見。

 

其實,也許他們心事重重、情緒不安,沒有留神你罷了。

 

因此,不必毫無意義地胡亂猜想推測。

 

暫停思考,多去感受很多人整天所想的就是怎樣做好工作,怎樣考出好成績,怎樣搞好和領導、同事的關系等等,因而往往容易忽視或者沒有心思去觀賞美景,聆聽悅耳的音樂等等。

 

格式塔療法強調作為思考基礎的“感受”,比起思考本身更為重要。

 

沒有感受就無從思考,感受可以調整、豐富你的思考。

 

也要接受不愉快的情感愉快和不愉快是相對的,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因此,人們要有接受不愉快情緒的思想準備。

 

如果一個人成年累月,總是“愉快”、“興奮”,那反而是不正常現象.不要先判斷,先發表參考意見人們往往容易在別人稍有差錯或者失敗的時候,就立刻下結論。

 

“格式塔療法”認為,對他人的態度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正確做法應該是:先不要判斷,先要談出你是怎樣認為的。

 

這樣做,就可以防止和避免與他人不必要的磨擦和矛盾沖突,而你自己也可以避免產生無謂的煩惱與苦悶。

 

不要盲目地崇拜偶像和權威現代社會,有很多變相的權威和偶像,它們會禁錮你的頭腦,束縛你的手腳,比如,學歷、金錢等等。

 

格式塔療法對這些一概持否定的態度。

 

我們不要盲目地附和眾議,從而喪失獨立思考的習性;

 

也不要無原則地屈從他人,從而被剝奪自主行動的能力。

 

我就是我,對自己負責不要說什么,我若是某某人我就一定會成功。

 

應該從自己的起點做起,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不必怨天尤人;

 

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竭盡全力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做好我能夠做的事情。

 

人們往往容易逃避責任。

 

比如,考試成績不好,會把失敗原因歸罪為自己的家庭環繞不好,學校不好;

 

工作不好,會推諉說領導不力,條件太差等。

 

把自己的過錯、失敗都推到客觀原因上。

 

“格式塔療法”的一項重要原則,就是要求自己做事自己承擔責任。

 

正確地自我估計把自己擺在準確的位置上。

 

每個人在社會中,都占據著一個特定的位置,所以你就得按照這個特定位置的要求,去履行你的權利和義務,你如果不按照社會一致公認和大家都共同遵守的這個規范去做,那你就會受到社會和他人對你的譴責和反對。

 

對格式塔療法的評價貢獻無論是個別或團體咨詢,這種行動式的治療法可以把沖突和掙扎帶進生活,借助這種技術,當事人可以實際體驗他們的掙扎,而非只是以一種敷衍的態度,不停地談論問題。

 

這樣做的結果特別能增加當事人體驗現實的察覺力,使其能發現自己嶄新的一面。

 

完形治療法的另一項貢獻,就是運用活潑的方式,把過去與問題有關的部分帶進現在,然后再以生動的態度來處理這些過去的問題。

 

治療者用頗具創意的方法來激勵當事人,借此幫助他們能夠察覺以及有能力去清除有關現實功能的障礙。

 

此外,在咨詢過程中注意當事人明顯語言及肢體動作也是一個有效的治療方法。

 

完形治療借助技術的運用和敏銳的觀察,可幫助當事人強化以此時此刻為中心的察覺力,這使他們不但能察覺到此時的感覺與想法,同時也可完全明白自己正在做些什么。

 

經過這種歷程后,他們便能對自己所言所行負起更大的責任。

 

限制和批評一般對皮爾斯式格式塔療法的主要批評,就是它不太重視人格的認知。

 

皮爾斯的確不鼓勵對一個人的經驗做思考。

 

許多完形學者強調察覺和表達感覺,卻往往忽視了檢視思考的部分。

 

部分從事實驗治療的工作者認為,把認知結構帶進治療中所經驗的事物,正是抗拒感覺體驗此時此地的一種防衛。

 

但是,像這種偏執的傾向已產生部分改變,已經有許多治療者開始注意認知整合的工作。

 

他們顯然已經知道必須更注意理論的指導與說明及認知的因素。

 

目前的完形治療工作極重視治療者與當事人間的接觸與對話,此即指治療過程中的存在性會心晤談,此種晤談對當事人有益。

 

要使完形治療法真正發揮功效,治療者本身必須要有較高層次的人格發展,一方面能完全察覺自己的需求,且能讓這些需要不致干擾到當事人的治療過程;

 

另一方面能敏銳地處于此時此刻,同時能無防衛地自我坦露。

 

但是,其間仍存在著一種危險,即若治療者欠缺純熟的訓練,極可能會有一種要將治療重心置于給當事人深刻印象的積極欲望,并試圖要操縱他們。

 

處于此時此刻,同時能無防衛地自我坦露。

 

但是,其間仍存在著一種危險,即若治療者欠缺純熟的訓練,極可能會有一種要將治療重心置于給當事人深刻印象的積極欲望,并試圖要操縱他們。

 

引用:http://big5.wiki8.com/wanxingliaofa_116893/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1 02:42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