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最/世界遺產/遼寧“一宮三陵一山”衝刺世界遺產成功】
【標題】:遼寧“一宮三陵一山”衝刺世界遺產成功
【內容】:昨天是一個值得歷史銘記的日子!
在黨的第83個生日到來之際,繼“五女山山城”于昨日下午成功成為世界遺產後,昨夜20時,“一宮三陵”也摘得了這一“桂冠”。
據參會的瀋陽市城建局局長于沈光介紹,7月1日19時50分,代表團開始介紹三陵情況,用時7分半,20時整,世界遺產組織宣佈三陵申報通過,評審過程僅用了2分半鐘。
至此,我省在第二十八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申報的三個專案全部獲得通過,也就是說,目前我省世界文化遺產地已經達到六處(另一處為綏中九門口長城),全國遺產項目已達30項。
昨晚,申遺成功的消息不脛而走,市民湧向街頭,湧向北陵公園門前和故宮大清門外。
在北陵公園門前,記者看到一位元攝影愛好者正在給這座古老的陵園“留影”,他叫尹坤明,家住瀋陽市三臺子地區,聽說昭陵正在申遺,所以這三天他每天都騎自行車到這裏來看看,為的是用自己的照相機將北陵成為世界遺產的瞬間給記錄下來。
與此同時,一對騎摩托車的市民高高地舉起“慶賀申遺成功”大旗,他們的旗幟隨風飄揚,引來不少市民駐足觀看。
這兩位元市民告訴記者:“今天是個大喜的日子,我們準備了3年的申遺大業終於成功了,我們為我們的偉大祖國而倍感自豪。”
幾位市民特意從附近的打字社列印了“為遼寧歡呼”的巨型標語,市民們蹦著跳著,共慶申遺成功。
在瀋陽故宮門前,一番別樣的慶祝開始了。
首先趕到這裏的是瀋陽故宮博物院保衛科長王德俊,他說他從電視上一看到申遺成功的消息就馬上趕來了。
隨後,該博物院的10多位員工先後趕來,他們共同拉開了“慶祝瀋陽故宮申遺成功”的條幅。
他們拉著條幅,一起向天空揮手,他們的眼睛都有些濕潤,他們說他們感覺實在是太高興了。
一位身著工作服的市民也跑過來拉起條幅,他興奮地說:“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一宮三陵’是咱們祖先留下的偉大遺產,我們為它們的出線而感到驕傲。”
一對青年情侶也跑來拉起了條幅,男孩子緊緊地將女孩子用在懷裏……新聞述評今天,我們淚流滿面“一宮三陵”勝了!
當其衝刺世界遺產成功的凱歌從南國傳來,沈城到處溢滿和流動著喜悅的空氣!
一座城市在為此歡呼。
是啊,瀋陽作為遼寧省會和中心城市,一次便擁有了三處世界遺產,這對城市文化形象的樹立和廣泛展示起到凸顯作用,瀋陽的“清文化牌”將打向全球。
是啊,一個沒有文化底蘊的民族不是一個孕育希望和未來的民族,一個沒有良好文化氛圍的城市不是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城市。
為什麼要哭泣啊,因為我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因為我們對“一宮三陵”申遺關注得太久、沉浸得太深、投入得太徹底!
此時此刻,“一宮三陵”已不再是那簡簡單單的四座古建築群,而是滲入我們骨髓中的一種文化精神。
3年前,當我們的政府決計“一宮三陵”申報世界遺產時,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種沉重和壓力,從申報文本的製作,到相關法規的出臺,從“一宮三陵”周邊改造,到內部修繕整治……已經數不清,數不清有多少汗水與淚水,有多少夢想與執著灑落在“一宮三陵”的修繕工地上;
數不清,在那前陵堡的泥坎坎裏,有多少拆遷人留下的腳印;
數不清,有多少人為了申遺大業而不能闔家團圓……百年遺夢,一朝圓滿。
當三年的等待,凝聚成那鏗鏘有力的一句,我們相信我們的耳朵,我們的“一宮三陵”,我們的祖宗基業,終於衝刺成功了!
請銘記住這個激動人心的日子,西元2004年7月1日,農曆甲申年五月十四,“一宮三陵”終於戴上了它們期待已久的“金冠”!
當全世界的目光會聚於此時,我們的城市正經歷著一次感動。
今天上午,兩萬市民將雲集瀋陽市市府廣場,慶祝這一成功的消息;
今夜,五裏河上空將燃起慶祝的焰火。
看吧!
就在此刻,按捺不住興奮的市民們已經擂起了鑼鼓,從瀋陽的清代一條街到蘇子河畔,從啟運山頭到隆恩殿前,龍獅相戲、高蹺競立,四座古老的建築群煥發出青春的風采。
本報記者何騫馬光遼寧申遺三年辛勤路一切都來得如此突然!
昨日晚間世界遺產組織正式宣佈“一宮三陵”申遺成功,此前人們普遍認為成功與否要在今天才能見分曉。
“一宮三陵”因何得以勝出?
在整個申報過程中都有哪些不為人所知曉的事件?
本報記者在此為您揭秘。
一份改變命運的報告瀋陽“一宮兩陵”申報世界遺產的發端,看上去更像是一個偶然事件。
2001年3月,瀋陽市政府有關部門在歐盟-瀋陽城市規劃專案辦提供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宮兩陵”申報世界遺產的設想。
瀋陽市長陳政高和時任遼寧省省長的薄熙來先後聽取了彙報,並決定正式啟動“一宮兩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
與此同時,撫順市也表達了清永陵申遺的願望。
一切就這樣開始。
2001年10月,瀋陽市文化局就“一宮兩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程式和方式步驟等問題專門赴北京徵詢了世界遺產委員會工作人員羅哲文和國家文物局的意見,並向市政府及有關領導作了專門彙報。
羅哲文指出,“一宮三陵”作為獨立申報項目出現,成功難度較大,最好能夠以擴展項目的身份參與申遺。
遼寧省文化廳不久制定出整個申遺的路線圖:本著“先易後難”的原則,先讓九門口長城作為一個擴展項目申報世界遺產,“一宮三陵”則準備在2004年的世界遺產大會上向終極目標發起挑戰。
2001年12月20日,瀋陽市常務副市長李佳主持召開了啟動“一宮兩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的辦公會議,會議確定了成立申報工作領導小組及制定修繕計畫、保護法規及工作方案等事項。
兩個月後的同一天,瀋陽市“一宮兩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領導小組正式成立,組長由瀋陽市長陳政高擔任,副組長由常務副市長李佳和副市長呂億環擔任,成員由各區政府和市政府相關部門組成。
不久,撫順市也成立了自己的申報世界遺產領導小組,“一宮”“三陵”各自作為一個擴展項目走上申遺之路。
初戰:闖過文本申報關從2002年3月起,遼寧省有關方面抽調專業人員開始進行申報文本的製作和保護法規的起草。
至5月中旬,完成申報文本的初稿及保護條例草案。
整個文本的起草工作也非一帆風順。
文本撰稿人之一———瀋陽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佟悅向記者介紹說,整個文本從起草到定稿,至少修改過十幾次。
2002年7月上旬申報文本基本定稿。
10月21日,經過一次修改的申報文本通過了國家文物局的審核。
接著,申報文本及相關資料開始進行翻譯和印製工作。
這項浩大的工程一直持續到2003年1月上旬才得以完成。
同時,根據申報要求,有關部門還完成了“一宮兩陵”的圖片、幻燈片的拍攝,建築物的測繪和電視錄影的製作工作。
2003年1月21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文物局將製作完成的申報文本上報到總部設在巴黎的世界遺產委員會。
在瀋陽市文化局,記者有機會見到了最終申報文本的副本。
這個文本從外表看就是一個墨綠色硬皮的檔夾,上面燙著銀色的標題:“明清故宮擴展專案———清瀋陽故宮”;
“明清皇家陵寢擴展專案———清盛京三陵”。
副本共有465頁,十余萬文字,百餘幅圖片。
主要有七項內容:遺產的辨認、列入的理由、文物描述、管理、影響遺產的因素、監測、文獻等。
2003年1月31日,法國巴黎傳來消息:“一宮三陵”申報文本已被設在法國巴黎的世界文化遺產評審委員會審核完畢,並決定正式接收。
至此,“一宮三陵”完成了國內程式,正式進入國際程式,通俗的講就是過了“第一關”。
因為按慣例,申報文本在世界文化遺產評審委員會審核前就將會被淘汰三分之一,而有一半的文本無法通過最終的審查。
對於“一宮三陵”文本的通過原因,國家文物局的一位專家指出:“‘一宮三陵’的申報文本已經到了幾近完美的程度。”
攻堅:還“一宮三陵”本來面目2003年2月12日,瀋陽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李佳在市政府520會議室召開申遺特別會議,會議的一個重要議題就是部署“一宮兩陵”的周邊拆遷工作。
與此同時,撫順也出臺了一份整治方案:在新賓滿族自治縣清永陵附近拓地千畝,遷移陵東村落,還400年永陵本來面貌。
2003年4月4日,瀋陽市長陳政高召開“一宮兩陵”申報工作調度會,部署了“一宮兩陵”的修繕工作以及周邊環境整治工作。
其中外部環境整治工作,市政府投入資金2億元,“一宮兩陵”內部修繕工作,市政府投入修繕資金5000萬元。
從這天開始,拆遷的嘈雜聲籠罩在“一宮三陵”的上空。
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被毀滅的不再是這些“老房子”,而是他們身邊的一些“小字輩”。
在拆遷工作中,福陵陵西的前陵堡村首先遷走,總建築面積達到39455平方米的房屋被夷為平地,代替它們的是大片的草坪。
嫁給了守陵人後代的吳麗香面對故園依依不捨,她嫁到這裏時才剛剛“光復”,她親歷了老屋上樑、用上電燈泡、喝上自來水的全過程……老人撫摸著自家的牆壁對記者說:“這屋是我家的產業,是我的命根子。
但現在政府要讓東陵(福陵的俗稱)申請世界遺產,我不能拖政府的後腿啊!”
清福陵得到的“關懷”還不止於此。
為了申遺,東陵公園還將辦公區東遷、24戶公園職工住宅和民俗風光園也被拆除。
2003年6月25日下午,位於沈河區瀋陽路100號的紅牆廣場正在進行最後的大拍賣。
當天上午,一張張拆遷公告送到了這裏的每位業戶手中。
瀋陽故宮紅牆市場拆遷期限從當天開始至7月4日止。
據瞭解,為了打贏故宮申遺的“攻堅戰”,政府共投入1.6億元,這相當於北京故宮50年間內部修繕費用的總和,所涉及周邊拆遷的紅牆市場、東亞F區、御苑新村的6棟別墅等9處建築,共計4.5萬平方米。
為了這一戰,東煤宿舍的三層樓房變成了一堆瓦礫,原東亞商場F區也被夷平,甚至沈河消防中隊院內的煙囪也被放倒……“一宮三陵”的世界遺產之旅還遠不止拆遷這樣簡單,修繕古建築更是極具挑戰性的工作。
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一項挑戰細節的工作。
福陵修繕工程總工程師唐巍的一段話也許能讓我們體會到這項工作的“瑣碎”:“清福陵內的所有椽柱的表皮都已剝落,這些椽柱的表皮此前是用油漆刷制的,而古代的椽柱是用豬血等原料刷制的。
因此只有先將油漆層剝離,然後再按古代工藝刷制,才能達到理想效果。”
正是對“成功存在於細節之中”的追求,“兩陵”所有青磚之間的水泥勾被一點點地摳下來,再用天然青灰重新勾好。
昭陵寶頂的水泥罩面也被一種傳統工藝的三合土取代。
而此時的瀋陽故宮則正進行著乾隆以來歷史上最大的修繕工程,整個修繕費用高達2400萬元。
在此次修繕中,乾隆禦書房———仰熙齋首次得以開放,曾經的盛京最高建築物鳳凰樓也告別了“危樓生涯”。
2003年8月初,“一宮三陵”修繕工作全部結束,這場申遺“攻堅戰”以勝利告終。
等待:來自世界的檢查2003年4月23日,瀋陽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瀋陽市故宮、福陵和昭陵保護條例》。
5月28日經遼寧省第十屆人民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批准,《瀋陽市故宮、福陵和昭陵保護條例》於2003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一切具備,只待檢查。
所謂的檢查,就是每次世界遺產大會之前,世界遺產組織都要委派一個非官方組織的專家對申報專案進行實地考察,專家的意見最終將以報告形式上呈給世界遺產大會審議。
此時的撫順方面開始擔憂:與瀋陽“一宮兩陵”恢弘的宮室相比,永陵顯得有些“弱小”。
為此,當時的撫順市文化局副局長佟達先生提議,最好來視察的專家能夠走永陵-福陵-昭陵-瀋陽故宮的路線,這樣永陵就可以與其他三個項目達到一種“平衡”。
【序號】:334
引用:http://tw.18dao.net/%E4%B8%96%E7 ... 2%E6%88%90%E5%8A%9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