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俄文●列寧】 列寧(Lenin[Ulyanov]VladimirIlich,西元一八七○~一九二四年),生於西比爾斯克(Simbirsk),即今之烏里雅諾夫(Ulyanovsk)。
父為依里亞.尼古拉也維契.烏里雅諾夫(IlyaNikolaevichUlyanov),原任督學,後任西比爾斯克縣國民學校校長。
母親為瑪利亞.亞歷山大洛夫娜(MariaAlexandrovna),是醫生之女。
長兄亞歷山大(Alexander)肄業於彼得堡大學,因謀刺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被捕,於一八八七年絞死。
弟季米特里(Dmitri),姊安娜(Anna),二個妹妹:奧里加(Olga)及瑪利亞(Maria)。
一八八七年中學畢業,進嘉桑大學法律系肆業。
同年十二月,因參加嘉桑大學學生革命運動被捕,並開除學籍,發配到嘉桑縣柯庫什金諾鄉,受警察監視。
一八八八年十月允許回嘉桑居住,加入費道賽耶夫馬克斯小組。
一八八九年回薩馬拉,組織馬克斯小組。
一八九一年參加彼得堡大學法科畢業論文考試,獲得優等文憑。
一八九三年八月,重回彼得堡。
一八九四年撰寫「什麼是人民之友」,指責民粹派不是人民之友。
一八九五年春,在彼得堡組織「工人階級解放鬥爭聯盟」,同年十二月又被擒。
一八九七年二月,充軍到葉尼塞斯克縣舒辛斯克村三年。
一九○○年離俄赴德,同普列汗諾夫共同出版「火星報」,準備成立馬克斯主義政黨。
一九○三年在布魯賽爾召開「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形成布爾什維克和孟雪維克的對立,普列汗諾夫轉向孟派,列寧被迫退出「火星報」。
一九○四年,列寧出版「進一步,退兩步」,分析第二次代表大會黨內鬥爭。
一九○五年十一月,回到彼得堡領導革命鬥爭,同年十二月在芬蘭塔墨爾福斯召開布爾什維克第一次代表會議。
列寧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四次(一九○六)和第五次(一九○七)代表大會上批判孟派的機會主義策略。
一九○七年十二月抵日內瓦。
一九○八年十月,列寧哲學著作「唯物主義與經驗批評主義」脫稿,於一九○九年出版,十二月遷居巴黎。
一九一二年一月,列寧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六次(布拉格)全國代表會議驅逐了孟派。
同年六月,列寧從巴黎遷居到克拉科夫(波蘭省中心),指導「真理報」(在彼得堡)出版。
一九一三年提出「民族問題提綱的批判」,一九一四年發表「關於民族自決權」提綱。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列寧在伯恩(Bern)布派會議上,提出戰爭口號「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
一九一六年列寧著「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
一九一七年彼得堡發生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成立臨時政府。
同年四月三日,列寧回到彼得格勒,四月四日發表「四月提綱」,提出由資產階級民主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計畫。
一九一七年七月至十月,列寧完成「國家與革命」,十月七日祕密回到彼得格勒。
十月十日列寧在社會民主工黨(布)中委會議上,提出「關於武裝暴動之決議」。
一九一七年十月二十五日黎明,列寧在斯莫爾尼宮策動十月暴動。
十月二十六日,列寧在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一大會上報告「和平法令」、「土地法令」,並成立「人民委員會議」,列寧被選為主席。
一九一八年三月三日,列寧提議同德國簽訂布列斯托和約。
一九一八年八月三十日,列寧被刺。
一九一九年三月成立第三國際。
一九一九年三月十二日通過俄共(布)新黨綱。
一九二○年春。
著「共產主義運動中左派幼稚病」闡釋列寧主義的戰略和策略。
一九二一年三月召開俄共(布)第十屆代表大會,為挽救戰時共產主義經濟失敗,通過「用糧食稅代替餘糧收集制和新經濟政策」。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至一九二三年三月,列寧以口授幾篇重要論文:「日記摘錄」、「論合作制」、「論我國的革命」、「如何改組工農檢查院」、「寧肯少些,但要好些」、「給代表大會的信」。
一九二四年一月二十一日,列寧因腦溢血死於莫斯科附近的哥爾基。
(關素質)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00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