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經濟●資本累積】 資本累積,與資本形成實為同義語,所謂資本形成就是投資,亦即在某一定時間內,國民生產總額中未消費的部分,用以供將來生產之用,以提高未來的生產量。
換言之,資本形成就是社會資本儲蓄量的淨增加,亦即真實資本的淨增加。
不過社會在從事生產時,必須消耗掉一部分過去的資本設備,因此當年的生產減去消費後的剩餘,不但要能補充過去資本設備的損耗,而且要使資本設備的累積逐年增加。
否則生產總額與消費的差額,僅足以維持社會原來的資本設備,仍不得謂之資本形成,故資本形成與資本累積同義。
資本累積可促使國民所得水準提高,其對落後經濟之重要,不但是由於資本的使用,可以提高生產力,尤其是在於各生產因素之間,缺乏充分的替換性。
資本為生產因素之一,在勞動與自然資源的數量固定時,資本使用量的增加,可以提高勞動的生產力。
在一定的範圍內,資本與勞動及自然資源之間,原有相當的替換性存在,可是這種替換性並非無限大。
正因為資本與勞動之間,不能作無限制的替換。
而今日落後經濟所缺少的正是資本,因此,資本累積成為今日落後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
資本累積的大小,決定於社會儲蓄能力、儲蓄意願與投資需求及投資環境等四個因素,其步驟包括:一、真實儲蓄量的增加,同時導入投資之用者;
二、金融與信用組織廣泛吸收儲蓄,以滿足投資資金的需求;
三、投資本身的活動。
資本累積的內部源泉,有民間的自動儲蓄、政府以租稅方式或通貨膨脹所形成的強迫儲蓄,及利用過剩勞動力等。
此外,如鼓勵外人投資、爭取外援、國際金融組織的貸款以及改善貿易條件,亦是資本累積的重要源泉。
資本累積雖為落後國家從事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但落後國家為加速資本累積,卻有若干障礙存在,如低所得水準下出現的貧窮惡性循環、人口壓力、通貨膨脹的潛在壓力,以及不健全的社會結構等是。
資本累積的過程是一種相互促進與累積的過程;
資本累積增加所得,而所得的增加,可使資本累積的增加變為可能。
故開發中國家欲提高國民所得水準,改善國內經濟現況,惟有加速資本累積,以促進生產,提高國民所得,方能達成。
(湯慶玲)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