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圖書出版●圖書交換】 圖書館間,透過出版品的相互提供,達到文化交流與互惠的目的,稱為圖書交換。
圖書交換就對象言,可分國內交換及國際交換兩類。
通常國內交換,因資料的取得、交換單位的選定,皆甚容易,於是交換工作的推動,遂趨向瑣細。
以大學圖書館言,除同類性質的圖書館間可互換書刊,彼此服務外,凡學術性機構政府機關、公共圖書館、出版社,乃至社團或個人,莫不列為交換目標。
至於國際交換,因受人力、財力、語文及地區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不易大規模展開,所以交換工作,大都限於大學圖書館、學術機關圖書館及各國中央圖書館等單位。
國際交換最重要的價值,一方面可利用交換網,將研究成果傳布全球每一角落,一方面可在他國建立據點,獲得所需書刊,提供學者參考。
交換工作,原包含書籍及期刊之取得,有時也兼辦國內外館際間的複印服務。
由於圖書交換所需資料的來源有異,因而執行的方法也有差別。
一般言之,交換工作應以對方所出版的書刊為主,必要時再輔以各館多餘的複本書刊。
但國際交換,尚須借重徵集或採購等方式,建立基本的圖書資料。
前者可函請著作人捐贈,後者則須議價採買。
圖書交換,大抵是服務性質,通常採用,推廣贈送方式,藉以服務對方,然有時也須計較書刊及郵遞的成本。
因此等值交換或等量交換,常為交換工作的必要手段。
至於計值的方式,有逐次計算者,也有定期累計結算的方法。
國內圖書館界的圖書交換工作,大多數局限於國內交換,且均屬兼辦性質。
當前能設置專責機構,大規模提供國內外交換服務者不多。
以公共圖書館言,國立中央圖書館設有國際交換處;
以大學圖書館言,中國文化大學設有圖書館交換組。
前者首置於民國十四年,初名出版品國際交換局,原隸屬教育部。
十七年,依大學院令,改置國立中央研究院出版品國際交換處。
二十三年,復直轄於教育部。
三十四年,抗戰勝利,正式改隸國立中央圖書館。
該館的服務項目,以交換各國官書為主,現有國際交換單位,包括八十五國或地區之一千零五十三所圖書館。
至於後者,乃我國公私立大學之創舉。
初設於五十九年,原名國際交換組,惟工作不限於國外,現已改名交換組。
該館的服務項,以提供學報、校刊等全校出版品為主,兼及教職員、研究生研究成果的徵集與供應。
目前交換單位,計國內一百六十八所,國外則遍布六大洲,凡六十四國或地區之五百二十所圖書館,均列名其中。
(彭瀛添)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4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