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軍事●島嶼防禦】 島嶼是海洋中的一片陸地,每因幅員的大小,在海域中的地位,群島或單一島嶼,物產的豐歉,對島上人類的生存發展,有顯著不同的影響,島嶼四面環海,海上運輸方便,商業發達。
故有的島國雖面積狹小,而能形成經濟和軍事大國,像日本和英國是現成的實例。
正因島嶼海上四通八達,侵略者也就很容易由海上,向島嶼進行攻擊。
以目前空軍威力的強大,出擊的海軍若沒空軍充分的掩護與支援,是不可能單獨存在的。
所以侵略者,必須先擊毀島上的空軍,奪得制空權後,再進而奪取制海權。
假若侵略者在海空作戰中,均未能獲得優勢,將無法進而對島嶼發動登陸作戰。
縱享有制空、制海權的侵略者,因受到本身運輸船隻、支援火力、登陸艦艇、發航港口,以航程之種種限制,必須將他的兩棲登陸部隊分批逐次向島嶼沿岸進行登陸,致使島上防禦中的陸軍,據有內線作戰之利,能各個擊破來犯之敵。
因形勢上防禦者;
能迅速集中強大之實力,擊潰敵寡弱之局部。
反復實施,侵略者終將失敗。
一、海空作戰島上行防禦的空軍,最重要的任務是迎擊來襲之敵機,逐漸消滅敵之空中實力,以確保島嶼領空之制空權,在自己領空作戰之飛機,容易獲得其地面設備及對空砲火與飛彈之有效配合,能增強其作戰實力,起飛後立即作戰,無往返航程,可增加作戰時間,增多作戰架次,且戰鬥人員同仇敵愾,士氣高昂,故能以少勝多。
抗戰期間對日歷次空戰結果,均能說明此點。
當時每次來襲之敵機,在數量、性能及駕駛員之作戰經驗上均占優勢,而我軍憑犧牲的精神,均能創下輝煌之戰果。
其次,空軍必須密切配合海陸軍之作戰,予以大力之支援。
海軍協同空軍之支援,擊燬敵進犯之艦艇,轟擊敵人港口,集結中之部隊、船隻、軍品,以遏阻敵人之侵略準備。
沈沒敵人之運輸船團,徹底消滅在前進中之敵兩棲部隊。
海軍行島嶼防禦時,應重於潛艇及飛彈快艇。
因潛艇為破壞敵海權之最佳武器;
飛彈快艇及巡邏艇能在敵驅逐艦巨砲射程外將敵艦擊沈。
而其本身因目標小,運動靈活,容易逃避敵水雷及艦砲之射擊。
其最大優點是建造容易費用有限,能於短期內形成實力強大的飛彈快艇海軍。
二、陸上作戰島上海空軍在作戰中,若不能獲得預期之效果,則敵人之兩棲部隊,有隨時在島嶼沿岸登陸之可能。
如何殲滅登陸之敵軍,便是陸上作戰之主要任務。
陸軍最初之部署,應按機動防禦之精神─以一部在島嶼沿岸設警戒陣地,以主力控制於島上交通中心為打擊部隊,待判明敵兩棲部隊主力登陸地點時,迅速進出其地點,將敵壓迫於水際而殲滅之。
打擊部隊之編成,須具備高度機動、火力和裝甲,故應以裝甲師、摩托化步兵師、自動砲兵營、火箭營、高射部隊及對空飛彈及電子設備編成之。
島嶼沿岸,凡敵人有可能登陸之地點,須設置陸上及水中障礙物,如雷區、鐵絲網、鹿柴、陷坑等,於重要地點構築抵抗島及火力據點,建造堅固重砲及火箭、飛彈掩體,設置固定負責守禦部隊,須有長期獨立作戰之準備。
協同第一線之警戒部隊,以火力遏阻敵之登陸及向內陸之進展,並支援打擊部隊之主要作戰。
以後方各地之後備軍人編組後備部隊,維持戰時地方秩序,保衛所屬市鎮、鄉村之安全。
使突破前進之敵人,或其空降部隊「進不來,過不去,走不了」,將敵人侷限包圍後,待打擊部隊到達後,協同將敵人包圍攻擊而殲滅之。
(左夢符)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