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德文●普魯士】 普魯士(Prussia)原分為東、西二部分,位在歐洲中部偏北,均濱臨波羅的海。
歷史上的本區,曾多次變更隸屬,因而引起巨大爭執,並進而成為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早期的普魯士人居住在維斯杜拉河(R.Vistula)以東的沿海地區,為波羅的海民族之一。
西元十三世紀時,為條頓族武士所征服,改奉基督教。
一四六六年,西普魯士由條頓族武士割讓予波蘭,而東普魯士在此以前已屬波蘭。
十六世紀,普魯士在波蘭之下成為公國。
十七世紀末期,勃蘭登堡(Brandenburg)被推選為普魯士的統治者,並於一七○一年成立普魯士王國。
國力逐漸增強,領土亦逐漸增加。
一七二○年,獲東波美拉尼亞(E.Pomerania)。
一七四二~六三年,獲西利西亞(Silesia)及波蘭的西部,此時普魯士王國在弗特烈二世治理下,國力大增。
一八一五年,又獲萊因(Rhine)省及薩克森(Saxony)的一部分。
一八一九~四四年,在普魯士的領導下,組成日耳曼關稅同盟。
一八六六年,普魯士擊敗奧地利,奪得漢薩(Hesse)、那索(Nassau)、法蘭克福(Frankfurt)、漢諾威(Hannover)、豪士坦(Holstein)及奧屬的西利西亞和一些南德的領土,乃進而組成北日耳曼邦聯(一八六七~七一)。
一八七一年,普魯士王又進位日耳曼帝國的皇帝,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威廉第一(WilliamI)。
一九一四年,德皇威廉第二為奧地利太子斐迪南遇刺身亡之事,引起第一次歐洲大戰,並進而擴大為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九一八年戰敗後,改國體為共和國,東、西普魯士之間被列強強制畫出一條寬大的走廊地帶,作為波蘭的出海孔道,沿波羅的海的海港名但澤(Danzig),故稱為但澤走廊。
一九三五年,德國的納粹黨執政,以東普魯士被隔開,東西往返不便,乃要求合併但澤,果如此,波蘭將成為內陸國,波蘭乃在英、法兩國的支持下,拒絕德國要求,於是德國的元首希特勒下令德軍攻進波蘭,英、法兩國在西歐對德宣戰,第二次歐洲大戰乃於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爆發。
一九四五年五月,德國敗降,蘇俄勢力西進,乃將布格河(BugR.)以東的土地,也就是原來的東普魯士,併入蘇俄版圖,卻將原屬德國的奧得河(OderR.)及其支流奈塞河(NeiseeR.)以東的土地,也就是西普魯士,畫屬波蘭,使波蘭不但有了更寬廣的海岸線,還增加了斯塞新、格地尼亞兩海港,連同原有的但澤市,共有三個海港,但澤市今已更名為格但斯克(Gdausk)。
(劉鴻喜)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