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8 19:50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語意學】
語意學(Semantics),是探討「字詞的意義是什麼」的哲學問題。
它研究一個字詞或一個語文表辭(LinguisticExpression)在什麼條件下才有意義。
自從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以來就一直被討論著。
根據柏拉圖(Plato)的著作記載,蘇氏對公義(Justice)、善(Goodness)等概念的追問就已有語意學的雛形,只不過是到了當代哲學,它才構成一門有系統的學問而已。
現舉幾位代表性的語言分析哲學家對意義的看法。
一、羅素(BertrandRussell):羅素認為只有像倫敦(地名)或蘇格拉底(人名)等等名稱才有意義,因為它指謂一個具體的實際物體或對象。
至於像「英國的首都」或「柏拉圖的老師」之一表式(Expression)或一描述詞(Description),不可稱為名稱,其因在於它不像一名稱可指謂某一確定的個體。
他為了要說明名稱與描述詞不同,把描述詞分為確定(Definite)與不確定(Undefinite)兩種。
前者具有Thesoandso的形式,如當今法國國王(ThePresentKingofFrance)、萬物理的作者(TheAuthorofWaverley)等是;
後者具有Asoandso的形式,如某一個人(AMan)、一隻獨角獸(AUnicorn)等是。
由於後者的內涵不確定,當然不能指謂對象,所以,它與名稱必然不同。
接著,再看確定描述詞為何與名稱不同的理由。
依照羅素在其論指示(OnDenoting)一文之分析:如果我們把兩者視為相同,則確定描述詞的意義就會變成為它所代表或所指謂的個體。
當我們說史可特(Scott)是萬物理的作者時,那麼我們的意思只不過是說史可特是史可特,變成一句分析命題,毫無內容。
於是羅素很慎重的指出,如果照這樣來說,當英王喬治四世想知道史可持是否是萬物理的作者,莫非變成為英王喬治四世想知道史可特是史可特,簡直是多餘的。
這是羅素一再強調要把名稱與描述詞分開的理由。
他毅然決然地取消此種描述詞,舉例說明如下:如果我們把當今法國國王(ThepresentKingofFrance)指謂一個個體或一對象,那麼依照排中律來看,我們會產生下列的情況:因在「當今法國國王是禿頭的」和「當今法國國王不是禿頭的」兩句必定有一句為真,結果,我們找遍了所有禿頭的人和所有不禿頭的人,都發覺不到「當今法國國王」這麼一個人。
此時,羅素幽默地回答說:「喜歡綜合的黑格爾信徒們也許會下斷言說他戴假帽。」
因此,羅素獲致一個結論:一個不指謂對象的描述詞,怎可當命題的主詞?
這是羅素極力區別名稱與描述詞的最大不同點。
不過,羅素主張「只有一個名稱或一個專名(ProperName)才有意義,它的意義就是它所代表的個體」之看法,後來他發現有問題,因為要成為真正的名稱只能限於指謂說話者所親知的個體。
在如此嚴格的情況下,通常被視為專名的蘇格拉底和倫敦等變成不是真正的名稱,反而變為確定描述詞的簡寫。
譬如說,蘇格拉底當作柏拉圖的老師之簡寫,以及倫敦變為英國的首都的簡寫。
結果,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只有這個(This)才夠資格當作名稱。
如果說每一個人都可使用這個指示代名詞,那麼這個就不是唯一的專有名詞或專名,這是羅素遭遇棘手的問題,導致維根斯坦和史喬松兩位大師思想的興起。
二、維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西元一八八九~一九五一年):維氏在其後期思想中,提出意義即用法(MeaningasUse)的見解。
他說:「字詞的意義就是它在語言中的用法。」
維氏是從一字詞的實際情況或脈絡(Context)中來了解一字詞的意義,賦予語言的活力。
因為語言是一種活動,不是呆板的,而是活生生的。
例如他說:「每一記號本身似乎是死的。什麼給予它的生命呢?唯有在用法中,它才活著。」
三、史喬松(PeterStrawson,一九一九~?)
:英國牛津學派(日常語言學派)的健將史喬松受到維氏意義即用法的影響很大。
他的論文論指謂(OnReferring)強調句子的意義在於它的用法,並解除羅素論指示的困境。
例如羅素把當今法國國王是禿頭的一句視為有意義,而且是假的。
史氏反駁並糾正羅素的看法:他認為當今法國國王是禿頭的,此句話本身並沒有真假可言,只有它在使用中,它才有真假。
此句的真假依據於其實際之脈絡而定。
史氏進而舉例說明如下:假定有一個人在路易十四王朝(TheReignofLouisXIV)說出當今法國國王是禿頭一句時,此句才可視為一個真的斷言句(Assertion),否則,它就是一句假話。
因此,我們如果不去考慮一句子的用法而貿然追問一句子本身是真或假,這是一種誤用的情況。
史氏把一表式本身和一表式的用法截然分開,只有句子的用法(而不是句子本身)才能夠是真或是假。
此種語意理論對理解語言、活用語言有很大的裨益。
(陳榮波)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4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