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同作用】 Identificatio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認同作用是指人格發展中對父母、重要他人、理想人物以及自我之言行,產生模仿、再製或價值觀一致的內在心理歷程。
「認同作用」一辭源自心理分析學派大師佛洛依德(SigmundFreud)的觀點;
他認為人格的組成包括了本我、自我與超我三部分,其中要發展超我則有賴對父母的認同作用,而將成人的標準與理想內化成為人格的一部分,以減少戀父或戀母情結所產生的困擾,所以這是基於一種防衛性的機制所產生的作用。
後繼的許多心理學者亦皆強調認同作用的重要性,總括而言可分為兩條研究路線:一是延續佛洛依德所提出的,強調個體對別人的認同作用,但其中「別人」可由父母擴大到重要他人與理想人物;
二是由新佛洛依德學派艾利克遜(E.Erikson)奠基在佛氏的理念上所提出的「自我同體」或「自我認同」(selfidentity),其後學者更發展為「認同理論」(IdentityTheory),如批判理論第二代大師哈伯瑪斯(J.Habermas)在〔道德發展與自我認同〕一文中提出自我認同的三個發展階段,即由「自然認同」、「角色認同」而至「自我認同」,亦即認同對象不再只是指向外在他人,認同作用還包含對內在自我的認同。
不過,哈氏指出自我認同的形成仍必須在一個綜括性的社會認同中才有可能。
總而言之,認同作用是一種心理歷程,也是人格發展中的重要過程,因此在教育上應妥善運用認同作用及引導其認同發展層次,使受教者具有良好與健全的人格。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