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 Substance,Substratum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實體源自拉丁文sub以及stare,意指站立在下面,也就是指在現象之下,永遠不改變的。
在希臘文中則以ousia及hypokeimenon最能表達拉丁文的意涵,即本質和具體之綜合;
因此中文譯為實體。
實體的特點為其不存在於另一物,而存在於自身;
其價值與意義蘊涵於自身,因此可藉其自身來下定義,而不須依附於其他事物。
實體是存在的基礎,其他東西的存在,都必須依賴實體的存在,如果實體不存在,則其他東西都不可能存在,例如:「白的人」其中「白」是無法離開具體的「人」而存在,因之實體是最基本的存在。
亞里斯多德認為實體(ousia)是指不能表述一個主體,又不存在於一個主體中的東西,例如個別的人和馬,也就是個別的個體。
我們可以說「蘇格拉底是人」,但不能說「人是蘇格拉底」。
所以人可以表述主體蘇格拉底,而蘇格拉底不表述任何東西,此種最真實、最原初、最確定的意義的實體,稱為原初實體(primarysubstance)。
此外,亞里斯多德認為「屬」(species)是包括著原初實體的東西,也稱為實體;
同樣,包括著屬的「種」(genus)亦稱作實體。
如前例中「人」表述「蘇格拉底」這個主體,但是並不存在於主體中,人是共相,是「屬」,而蘇格拉底是屬於人這個「屬」中的一個個體。
個別的人包括在「人」這個「屬」中,而「人」又包括在「動物」這個「種」裡,因此「人」和「動物」就是附屬實體。
依據亞里斯多德的看法,具體個物是原初實體,也是其他所有東西的主體,所以是最嚴格意義的實體;
而原初實體的「屬」和「種」,則是除了原初實體之外,所有其他東西的主體,因此原初實體的「屬」和「種」也稱為實體,即附屬實體。
總之,亞里斯多德將具體個物及其「屬」和「種」都稱為實體;
而實體具有單一性與同一性,沒有對立的性質,可以在大小、顏色等附質的變化(accidentalchange)中維持本質的不變;
由此可以應用於實在界的不同領域,而成為了解這個世界的概念架構。
亞里斯多德先奠定探究實體的典型;
然而日後的哲學史中,對實體卻衍生出許多不同的見解。
笛卡爾(RenéDescartes,1596~1650)認為實體是獨立自存的,不從屬於其他事物,因此將之分為有限實體與無限實體,而神本身是真正的實體。
斯賓諾莎(B.Spinoza,1632~1677)因而引伸此概念,主張實體唯一和泛神論。
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則將實體概念應用於經驗領域,認為實體之決定性的特徵在於時間的延續,也就是在永恆中看時間,在無限中看空間,就能掌握時空中的一切事物。
萊布尼茲(GottfriedW.Leibniz,1646~1716)及傾向自然科學的哲學家們,往往強調實體之動態的一面;
認為實體是單純而自身完整的事物,或稱單子,是具有動力和目的性力量的中心點。
現實主義及存在主義則把實體視為實在事物僵化的殘渣,而放棄不談,認為只有行動才是實在。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