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相對主義】 MoralRelativism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道德的相對主義是指將道德規範之內容視為因時、因地及因人不同而有改變,即不同的時空背景下有不同的道德標準。
道德相對主義的論點受到文化人類學的發展而更加被重視;
因為文化人類學者在各地的實地研究中發現,在不同的文化社會中,人們對於不同的行為有不同的認定標準。
道德相對論者即由此推斷,道德是相對的,即是由文化的相對性來支持道德的相對性。
但當道德相對論者作這種陳述時,即又踰越了相對主義而成為絕對主義,因為肯定了道德相對性這個必然要件。
對於這個問題,哈爾曼(GilbertHarman)曾加以解決;
他認為當人使用應當(oughtto)這字眼時,有如下的可能性,它是一種:(1)期望的應當:如「車子就快到了」;
(2)理性的應當:如「偷東西時應當戴手套,以免留下證據」;
(3)規範的應當:如「應當注意衛生,以免傳染病菌」;
(4)道德的應當:如「應當說實話」。
哈爾曼將道德問題限制在(4)上,同時對這類的道德語句加以分析,發現當人在對別人做道德責備時,包含了四個因素:即A、D、C、M等。
A指行動者(agent),D指某項行動類型(deed),C指行動者自身的考量(considerations),M指激起行動的態度(motivatingattitude)。
依此在別人作道德判斷時,應包含行動者及其態度。
即只有當行動者與旁觀者之間有共同的考量及態度時,才能對他們使用「應當」的道德言詞,哈爾曼將之稱為「內在判斷」(innerjudgement)。
故內在判斷指的是:(1)行動者有理由去做某些激起他去做的事;
(2)行動者的這項理由能被旁觀者,即說出「你(不)應當」這話的人所認同。
依此內在判斷是一項「應當」成立與否的根據。
哈爾曼舉例說:一個殺人不眨眼的殺手並未與人分享相同的內在判斷,因為他並不覺得這有什麼錯誤,因此對他說「殺人是不應當的」是無法成立的。
人們只能對他加以譴責,並認定他是邪惡的,應受法律制裁。
哈爾曼的這項內在判斷,解決了道德相對論者在理論內容上所產生的部分矛盾。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