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0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現代性】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2 11:56: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現代性

 

Modernity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現代性的一般用法是指源於西方啟蒙時期(Enlightenment)之某種類型的社會,這樣的社會具有下列特徵:從結構和功能(structural-functional)的觀點而言是高度分化的,受到市場經濟的支配,有複雜的勞力分工,是工業化與都市化的,重視科學與技術,在政治與道德上強調個人主義、自由的功利主義(LiberalUtilitarianism)與社會契約(SocialContract),對於人類歷史的看法有其內在目的,是樂觀的態度。

 

基本上,現代性所指的雖然是具有某些特性的社會,但是其觀念仍源於哲學的思想,其興起時期甚至可上溯至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所處的十六世紀末期。

 

一般學者咸信,笛卡爾(R.Descartes,1596~1650)是「現代性」哲學觀念的創始者,笛氏強調理性、客觀方法是通向知識與真理之路。

 

培根則將知識視作一種「力量」,而不只是被動地對於世界的了解;

 

知識就等於控制與預測,可以增加人類對自然的支配力。

 

培根對知識的理解,可視為現代工具理性或技術理性(TechnologicalRationality)觀念的濫傷。

 

而同時的霍布斯(T.Hobbes,1588~1679)則主張唯物論,認為人只是複雜的物理系統,人性中都有自利(self-interest)的存在,將人類行為的成因歸於以理性的自利,趨樂避苦,因此,霍布斯也被視為「合理抉擇理論」(RationalChoiceTheory)的始祖。

 

啟蒙時期的一些思想家雖然發展出「功利主義的利他模式」(AltruisticModelsofUtilitarianism),但基本上仍接受了霍布斯對於人性中有自利的看法。

 

邊沁(J.Bentham,1748~1832)也據此發展出他對於人類苦與樂計算的利益分析方式。

 

由前述「現代性」的哲學意義,更進而展出當代的自由主義的社會、政治、個人發展理論。

 

這些理論都以為,社會就是一個牛頓式的機器(NewtonianMachine);

 

每個人都是一個原子,其行為都受到霍布斯所說的人性原理的支配,而且人與人的互動也可藉心理學法則而獲得解釋。

 

社會因而被視為個人的聚集,當社會偏離其本來設計後,仍會傾向於平衡。

 

帕森斯(T.Parsons,1902~1979)及其追隨者的系統理論可作為此種現代式社會理論的典型代表。

 

現代性的觀念固然帶給人類社會許多方面的進步,包括自然科學或醫藥的發展、資本的累積、普遍的教育、一些不幸和迷信的減少、現代民主的進展等,但也產生了一些負面的影響。

 

從事現代性批判的批評家們就相信,現代性使得人類的生命失卻了意義,產生了群眾間的疏離,無法提供人們安身立命的基礎。

 

總括說來,對於現代性的反應,可以包括幾類不同的看法:(1)贊同現代性者(Promodernists):認為現代性完成都是好的,傳統的社會則是不好的。

 

(2)反對現代性者(Anti-modernists):凡現代性都不好,傳統都是好的。

 

(3)現代性是好壞參半的(Ambivalent),對於現代性與前現代性(Premodernity)的看法無一致結論。

 

(4)認為現代性有不同的意義,但基本上是好的。

 

(5)後現代主義者(postmodernists):主張克服現代與傳統社會間的衝突。

 

贊同現代性者相信,啟蒙(Enlightenment)毫無問題,且啟蒙在人類歷史上也正被實現。

 

人類的社會正由神話、哲學進入科學階段,人類過去所遭受的苦難已逐漸消除。

 

由於當代科技的進步,人類的社會也日益進步。

 

持此觀點的著名人物有孔德(A.Comte,1789~1857)、聖西蒙(C.H.SaintSimon,1760~1825)、帕森斯及其他的實徵論者(Positivists)。

 

反對現代性者對現代化所產生的社會特質有許多批評,包括工業化、勞力的分工、生活與文化的片斷化、世俗化、都市化、科技的支配等。

 

這種反現代性的態度見於一些浪漫主義者,如梭羅(H.D.Thoreau,1817~1862)、愛默生(R.W.Emerson,1803~1882)等人;

 

也見於歷史主義者如狄爾泰(W.Dilthey,1833~1911)、反資本主義者如辛末爾(G.Simmel,1858~1918)和魯卡奇(G.Lukacs,1885~1971)、哲學家海德格(M.Heidegger,1884~1976);

 

更見於法蘭克福學派(theFrankfurtSchool)第一代的理論家,如霍克海默(M.Horkheimer,1895~1973)、阿多諾(Th.Adorno,1903~1969)等。

 

最極端的反現代性理論家對於傳統社會有一種懷舊病,主張應該回歸傳統,人類應該從現代社會回歸傳統社會。

 

認為現代性是好壞參半的又包括了兩種看法:一種是樂觀的;

 

一種是悲觀的。

 

前者以為現代性雖有其黑暗面,但基本上仍能使人類以新的方式繼續發展,此種看法以鮑曼(Z.Bauman)、紀登斯(A.Giddens)與哈伯瑪斯(J.Habermas,1929~)等人為代表,甚至於馬克斯(K.Marx,1818~1883)也有類似的看法。

 

後者則承認現代性透過理性化與計算而使社會進步,但是由工具理性所支配的現代性卻使人類原有的精神、道德等都受到了戕害,在文化價值的衝突中,人們過著破碎的生活。

 

因此,重要的是如何促進人類本身的解放(liberation),而不是讓現代性的黑暗面獲得支配權。

 

持此種看法者包括尼采(F.W.Nietzsche,1844~1900)、韋伯(M.Weber,1864~1920)與前述的法蘭克福學派第一代理論家等人。

 

認為現代性有不同的意義者,以涂爾幹(E.Durheim,1858~1917)為代表。

 

涂爾幹認為傳統社會中以「機械連帶」(MechanicalSolidarity)為主,現代社會中以「有機連帶」(OrganicSolidarity)為主。

 

涂氏相信現代社會應該演化至一種有機的社群模式(theOrganicModelofCommunity)。

 

涂爾幹的說法顯示了當代結構──功能論的開始。

 

後現代主義者與前述看法最大的不同處,在於承認「合法性」(legitimacy)的問題,也就是仍注意人類生活與歷史是否有意義的問題,企圖以理論的方式給予現代性一個較全面的解釋。

 

但也有些後現代主義者認為應擺脫原有的標籤與判斷,超越「合法性」的爭議。

 

現代性問題在當代教育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按現代性的觀點,教育應該培養人發展啟蒙的自利,並在行動中考慮別人及公共的福利。

 

許多主張現代性的教育學者,如杜威(J.Dewey,1859~1952)、泰勒(R.Tyler)、季廷斯(H.Gintis)、古德拉(J.Goodlad)、卡諾伊(M.Carnoy)等人,都認為教育應特別強調個人的批判思考及履行社會責任的能力,讓個人在啟蒙的理性與自由中重新塑造世界。

 

這種教育觀點來自於下列的信念:在公共生活的領域中,個人有自我發動與自我安頓的能力。

 

總之,許多教育者認為,「現代性」事實上就等於「科學與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力的合理分工及人類對於自然的支配」。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1 08:50 , Processed in 0.21874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