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軍事技術學堂】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清末軍事技術學堂之創建,肇因於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奪,外侮日深,遂不得不講求新式武備以求救亡。
不過清廷初期只見敵人之長在船炮等兵器,隨著交戰與通商經驗之增加,乃更深刻體會洋人在軍事器械、技術上的精巧,因此遂興辦軍事技術學堂,期能引進相關知識和設備,培育人才,藉謀自立。
在這類陸續開辦的學堂中,較其代表性者包括:同治五年(1866)的福建船政學堂,上海江南製造局於同治十三年附設的操炮學堂及光緒二十四年(1898)的工藝學堂,光緒五年(1879)的天津電報學堂,光緒八年(1882)的上海電報學堂,光緒十八年的湖北礦務局附設工程學堂,光緒十九年的天津醫學堂(北洋醫學堂),以及光緒二十一年的南京陸師學堂附設鐵路學堂等。
福建船政學堂之創設有許多特色:一是船廠兼設學堂,可以兼重理論和實務;
二是語文與技藝教學同時並行,可以相得益彰;
三是肄業年限不定,端視學習進度而行,且卒業後尚須實習;
四是優秀學生由政府甄派出洋留學,成效實較幼童為佳。
中國近代學生出洋留學,由此漸興。
操炮學堂是江南製造局轄下所設的軍事技術學堂,授課內容為漢文、英文、算學、繪圖、炮法等,光緒七年(1881)改為炮隊營,二十四年併入新成立的工藝學堂。
工藝學堂分設化學工藝、機器工藝二科,課程以漢文、英文、算學、繪圖四門為基礎,而分別專重「分化物質」或「重力汽熱」諸理法。
學生來源包括製造局原有畫圖房學徒,及向外招選聰穎子弟或遴選廣方言館優秀學生入堂肄業。
在堂時限定為四年,除廣方言館學生依總理衙門調取外,餘充任學堂教習或製造局內員司。
光緒三十一年(1905),廣方言館改為兵工專門學堂及兵工中學堂,工藝學堂則改為兵工小學堂,成為中學的預科。
同治十年(1871)後,外人已在中國境內架設電報線路,但電報學堂的開辦是因清廷終於深切認識電信在防務與戰爭中的神效。
光緒五年天津成立電報學堂,次年李鴻章奏請於陸路安置電線,因而所需人員漸增,遂又在光緒八年於上海設立電報學堂。
學堂肄業年限不定,英文和數學基礎好的學生約四至五年可畢業;
同時學額亦不定,端賴需求評估。
師資方面,初期聘請丹麥工程師教授,大概在光緒二十六年(1900)左右,所有教職已全由國人擔任。
隨著電報網的擴大,這類學堂逐漸及於各省。
至於湖北礦務局工程學堂乃配合光緒十六年(1890)以後湖北興盛的煤鐵礦礦源勘察和開採而設。
天津醫學堂則是由海防經費項下撥建,隸屬於北洋海軍體系,其薪資設備均比照水師、武備學堂辦理,畢業生派赴海軍各營艦充任醫官。
而南京陸師學堂之所以附設鐵路學堂,是因晚清一般認為鐵路學有專門,且與陸軍關係密切,故應於陸師學堂中添設鐵路學堂專授;
此從天津武備學堂於光緒十六年起增設鐵路工程科,已可見其端倪。
綜觀清末所創辦的各類軍事技術學堂,可知清廷所關心者,首為造船、製炮與航海技術,以後才漸及於電報、礦冶、西醫、鐵路等事業的效益;
換言之,可說是先有某種需要,然後即有某種學堂之設立。
同時這些學堂基本上全是導向於軍事目的,這自然是和當時局勢之危急有密切關係。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