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義神學派系】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基督教會自第一世紀創立後,在往後的歷史發展中,因受所流傳的時空影響,不斷出現對部分教義解釋與認知上的問題;
當一方堅持不願更改其對教義的解釋與認知時,就只有分裂一途,故教會產生了許多的教義神學上的派系。
如再洗禮派(Anabaptist)、一位論派(Unitarians)、虔誠派及胡格若派(Huguenotes)。
再洗禮派於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中,在歐洲的日耳曼、瑞士、荷蘭等地產生的一個教派,該教派反對在嬰兒時教會就為之洗禮,主張成年有意識後方能受洗禮,故凡嬰兒時受洗禮者,必須於成年後再行洗禮,而有「再洗禮派」之名。
其實該教派並非主張每一個信徒要接受兩次的洗禮,所以「再洗禮派」之名稱並不能確切代表他們的宗教觀點,只是對此一教派的一種習慣的稱呼。
再洗禮派的主要教義觀點,除了成人方能接受洗禮之外,還奉行和平主義,反對暴力,主張政教分離,信徒社會地位人人平等;
該派自十六世紀出現後,以其主張與執政者相違,故常遭迫害,但至今也仍擁有信徒,而其移來北美者,稱門諾派。
二十世紀初,該派曾差派傳教士來華傳教,在華被稱之為「門諾會」或「清潔會」。
一位論派,亦被稱之為「反三一論派」(Anti-trinitarians),該派認為上帝不是三位一體而是只有一位,故得有本名稱。
早在第二世紀後,反三一論的思想就已存在,如阿利烏派等,彼等主張上帝只有一位,耶穌不具有完全的神性,不是三位一體中的第二位,當時被教會斥為異端。
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運動時期,由於強調基督教聖經和理性是信仰的唯一根據,故「上帝一位論」重被一些改革家所提倡,雖此種論點為天主教會與基督新教的改革家如馬丁路德(MartinLuther)、喀爾文(JohnCalvin)與茲文利(U.Zwingli)等所反對,但此「一位論」觀點繼續有人主張並奉行。
終於發展為一種有組織的運動,首由匈牙利、波蘭和荷蘭開始,再傳入英、美等地區,他們也設立教堂,在教義上,傾向於理性,不接受歷代所傳下來的信經及其所規定的教義,謀求建立一個沒有統一信仰綱領,而思想又自由的宗教團體。
一九六一年後「一位論派」與「普救論派」合併,成立了「美國--普救派協會」繼續活動。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