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運動】 Feminism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婦女運動(或譯「女性主義」)的興起,不是基於理論觀念,而是基於經驗。
由於女性意識的發展是一過程,在歷史中,女性意識到在家庭、文化、政治、經濟、社會和宗教背景下,她們遭遇到不公平的待遇,這種消極經驗是由於壓迫而非個人的失敗,此壓迫又非偶然事件而是結構性的,且此結構性的壓迫是源於她的性別,女性受制是為了男性的利益,她們又發現她們不是單獨的,而是集體被壓迫的,這種覺醒促使婦女組織起來並行動,尋求改變社會體制和結構,以能改善她們的境遇和獲得應有的權利。
女性主義理念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十五、十六世紀;
至十八世紀法國思想家盧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提出「天賦人權」思想,增強了女性主義的發展。
一七九二年,英國吳爾斯頓克拉芙女士(MaryWollstonecraft)出版所著〔為女權辯護〕一書,正式掀起女權運動的序幕,促成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
無論東方和西方,父權中心的思想一直根深蒂固;
幾千年來,女性的地位總是卑微且被動的。
工業革命之後,婦女問題漸受重視,婦女除反抗低劣工資、工時過長,及工作機會遭受歧視外,並積極爭取其社會、經濟地位之平等,也希望具有與男性相同的政治參與權利。
一八四八年在美國布萊克威爾(LucyStoneBlackwell)及司坦登(ElizabethCadyStandon)兩位女士之領導下,首次在紐約有組織的集合,爭取婦女合法人格與財產權,並要求家庭中已婚婦女經濟獨立。
這次會議雖然無法達到預期目標,但已喚醒了一直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為日後的婦女運動奠下了基礎。
自此之後,婦女積極參加社會上各種活動,舉凡禁酒、奴工、工會等問題,都積極表示意見。
一八六五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黑奴獲得解放,政府並通過黑人享有參政權的法案,給予婦女運動無形之鼓舞。
在凱蒂(CarrieChapmanCatt)以「爭取婦女選舉權」為題之積極策畫下,促使美國國會於一九二○年通過修憲案,承認在政治經濟教育法律上男女地位平等;
各國亦紛紛響應,蔚為風潮,婦女運動大行於全球。
一九四八年聯合國通過女權憲章,一九五一年國際勞工組織通過第一百號之男女同工同酬公約,均為婦女運動之結果。
我國正視婦女問題,始於民國十三年(1924)國民黨發布〔男女平權綱領〕;
該綱領主張給予婦女財產繼承權,婚姻自由,職業與教育機會均等,更開放婦女參政權,使得我國政治上無性別限制,對婦女的尊重不遜於歐美先進國家。
自十九世紀末歐洲開始,二十世紀初在美國,婦女們首先要求政治及法律上的平等,如投票權等,以能改變社會結構。
一九六○年美國婦女發動第二波婦女運動,不只要求免於做邊緣人,不受暴力、壓迫、歧視、差別待遇等,她們還要求能自我肯定、自我界定和自我決定,有效的認識自己完整的人性,並能自由的在各方面實踐自己的個人特質,這要求在社會意識形態和結構已有徹底的改變,直至今日女性婦女運動已遍布全世界。
不容否認今日在中國大陸或臺灣的社會,在各個範疇中都延續著古代對婦女壓制的陋習。
臺灣的婦女在從事女性運動大約採取下列四種方式:(1)透過個案的處理——救濟式或服務性的關懷;
(2)意識覺醒教育——透過文字、講習和教育的長期推動工作;
(3)制度和結構性的調整——修改法律和福利政策的制定;
(4)社會行動——藉著公開活動其一婦女議題社會化。
女性要求的平等主義,並非盲目的要求否認男女之間的不同,而是拒絕二者之間的優劣對立,並成為統治對方的基礎。
所以此平等主義不是反組織或拒絕領導權的必要性和有用性。
她們認為組織秩序不是屬下應臣屬領導者,也不應以高壓的手段去控制他人,而是能夠引發、增強對方的潛力,自由的追求他所選的目標。
為解決此複雜的兩性問題有兩點不能不注意:一是必須戒除把女性和男性等同,而忽略了婦女的獨特性,以及男女兩性間能按每個人的才華和能力而互助合作的和諧關係,第二在男女雙方的自我認同、自我界定和自我決定的同時,還能注意到對方的權利和彼此應負的責任。
在基督宗教方面許多婦女也意識到在她們的教會經驗中,她們需要在〔聖經〕的基礎上重新反省信仰,關懷婦女,使得教會內男女兩性的關係,是平等、互相尊重的方式,讓天主的形像在每人的身上更清楚的呈現,一起活出更豐富的生命。
近年婦女運動,在目標與訴求內容上相當多樣化,從各個不同角度爭取婦女的權益,同時更對女性的思想意識加以剖析,促成婦女研究的興起,發展出不同的理論,進而形成女性主義的不同派別。
依羅斯瑪瑞‧唐(RosemairieTong)在一九九二年所著〔女性主義思想〕(FeministThought)一書的分析,歐美女性主義的重要派別有七:(1)自由的女性主義(LiberalFeminism);
(2)馬克思主義的女性主義(MarxistFeminism);
(3)激進的女性主義(RadicalFeminism);
(4)心理分析的女性主義(PsychoanalyticFeminism);
(5)社會主義的女性主義(SocialistFeminism);
(6)存在主義的女性主義(ExistentialistFeminism);
(7)後現代主義的女性主義(Post-ModernFeminism)。
上述不同派別之觀點的差異並非絕對的,不同派別之間的某些觀點仍有相似之處。
綜合以上可以看出,早期的婦女運動在爭取工作機會的平等,以謀求基本生活安全之保障;
近期隨著社會開放,自我意識抬頭,婦女運動已由經濟地位平等;
進而提升至爭取消滅性別歧視,取消「單身條款」,爭取經濟獨立,確立兩性法律地位之平等與全面性之社會、政治參與,冀求重新評估婦女的社會角色,提升平權意識,以建立一個更公平合理的現代社會。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