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芝居(日本)】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紙芝居」乃日本在明治年間盛行的紙娃娃木偶戲。
在「紙芝居」盛行前的江戶時代末期,幻燈片和放映機由荷蘭傳入日本,當時將連續的動作描繪在幻燈片,利用數臺放映機,一人操作一臺,配合數人的臺詞說明,放映在長布幕上的表演會,極為盛行,在當時的江戶(東京)稱之為「描寫畫」,而在大阪則稱為「錦影畫」,以說書場或遊船的客人為對象而表演。
直到一八九七年左右,收入少又費人手的「描寫畫」表演會沒落,促使業者轉以線操作的木偶戲為主流,因而描繪幻燈片的師傅失業。
相傳當時有位姓名不詳的描繪師將幻燈片的人物故事畫面,描繪在小圓紙扇的兩面上,利用這些小圓扇取代幻燈片,並由一人單獨變聲出各人物的不同臺詞來表演。
而看了說書場「描寫畫」廣告的觀眾,皆表示這可不是幻燈片的「描寫畫」,應取之為「紙芝居」──紙娃娃木偶戲,因而「紙芝居」的別號就被沿用下來了。
但由於小圓扇太小,後排觀眾看不清楚其中的畫像,風評不佳。
而後因江湖攤販頭目丸山善三郎的點子,演變成在節慶廟會時搭帳篷小屋,以小朋友為對象,收門票表演。
從一九○一年到一九二六年左右盛極一時;
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三○年間,景氣不佳,失業人口劇增,不少人轉當江湖攤販丸山的部下,以表演「紙芝居」為業,但節慶廟會並沒增加,因而部分黨羽在丸山的同意下,脫離組織在節慶廟會日之外表演,並改以不搭帳篷,不收門票,而以賣糖果來表演「紙芝居」。
之後,由於一般糖果商店的抗議,有些地區還禁止「紙芝居」的表演,改以圖畫說書的方式表演。
圖畫則請失業的畫家代勞描繪,且圖畫說書不像小圓扇之操作困難,任何人都可勝任。
一九三○年第一個作品〔黑色蝙蝠〕與第二個〔黃色蝙蝠〕相繼問世,圖畫說書的「紙芝居」漸漸為大眾喜好,從江戶地區普及全日本。
一九三三年基督教宣傳的「印刷紙芝居」及一九三七年戰爭宣傳的「教育紙芝居」出現後,一般的「紙芝居」表演消失了,連「描寫畫」、「錦影畫」的名稱也消失。
戰後日本全國又出現約有五萬的表演者。
嗣後由於電視開播及經濟高度成長,失業人口銳減,以「紙芝居」表演作生意的人口也衰退,數年後形同消跡。
因此,「印刷紙芝居」已轉成視聽教育用途,而製作「紙芝居」作家及畫家們的技術則轉應用於今日的漫畫或劇情紙畫。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