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劇】 Oratorio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神劇是以音樂呈現聖經故事的大規模音樂作品;
其歌詞內容多與宗教題材有關,音樂中含有戲劇性、敘述性和沈思性的元素。
在神劇中,合唱通常占有很重要的分量,除此以外,當代之神劇和歌劇在音樂結構上無甚差異。
在角色分配上,神劇裡通常有一位敘述者的角色貫穿劇情的進行。
不同於歌劇中舞臺演出占有重要地位,神劇大部分以音樂會方式或清唱形式呈現。
神劇的前身來自中古時候的宗教劇,在文藝復興末期、巴洛克早期(亦即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隨著新的聲樂風格的開始,對有戲劇性、敘述性的歌詞譜成歌曲的興趣增加,神劇和歌劇於焉誕生。
對神劇的開始卓有貢獻者為聖奈里(St.PhilipNeri,1515~1595),他長期對聖樂的鑽研獲得羅馬教皇葛利果八世的首肯與支持,成立聖樂會(Congregazionedell'Oratorio),並賜予一教堂,名為新教堂(ChiesaNuova)供其使用。
音樂成為在天主教會中吸引信徒參與集會的重要因素之一,聖樂會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六○○年,卡瓦尼艾利(EmiliodeCavalieri,1550~1602)的神劇[靈肉之爭](ReppresentazionediAnimaetdiCorpo)在新教堂上演,可說是第一部將新的單音音樂風格(Monody)帶入神劇中的作品,也是少數至今所知以舞臺方式演出的神劇之一。
Oratorio一字在十六世紀裡至十七世紀中葉時,係指教堂中的禱告間以及其中所舉行的宗教禮儀;
最早將該字用來指音樂作品的記載始於一六四○年。
十七世紀中葉,神劇除了在貴族教堂中係以拉丁文(oratoriolatino)呈現外,在其他地方多半以義大利文(oratoriovolgare)寫作,成為十七世紀義大利音樂創作和天主教史上重要的一環。
在義大利之外,天主教會仍有強大影響力的地區亦可見到神劇之創作和演出。
十八世紀初,神劇在德國亦開始有長足的發展,使用的語言主要為德文,在路德教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德國亦成為義大利以外神劇發展的主要地區之一;
重要的作曲家如巴哈(JohannSebastianBach,1685~1750)等都留下神劇的作品。
英國神劇蔚成風氣的發展主要得力於韓德爾(GeorgFriedrichHändel,1685~1759),在他眾多的神劇作品中,[彌賽亞](Messiah)可說是最膾炙人口的神劇作品。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海頓(F.JosephHaydn,1732~1809)受到韓德爾的影響所創作的[創世紀](DieSchöpfung)和[四季](DieJahreszeiten)帶入了更多的戲劇性於神劇中;
尤其後者和宗教故事已無直接關係。
在歐洲其他國家和地區,如法國等,神劇的創作雖也在音樂創作中占有一席之地,亦留下不少的作品,卻不像在義大利、德國、英國般占有如此特殊的地位。
十九世紀裡,在義大利,神劇創作融入歌劇中,成為取材自聖經故事的歌劇,純粹的神劇創作已趨沒落。
在德國,神劇卻依然是許多德國作曲家的創作重心之一,如孟德爾頌(Felix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等均有不少重要的作品。
二十世紀的神劇發展有如二十世紀的音樂發展般,不同音樂種類間的界限趨向模糊,傳統的創作模式被打破,只要取材自宗教故事的作品均可能稱作神劇。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