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愛主義】 Philanthropinism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泛愛主義指十八世紀後期於德國興起的一種教育運動,由其主要代表人物巴斯道(J.B.Basedow,1723~1790)所創立的「泛愛學校」(Philanthropinum)而得名;
由此名詞也可看出該運動背後的人道主義(humanitarian)傾向。
一般說來,泛愛主義教育運動的主要理念為:(1)教育目標,宣揚泛愛思想及人道主義,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幸福、健康、對社會有用及能促進全人類幸福的公民。
(2)在教育行政方面,主張由國家管理與監督學校教育,希望能擺脫教會控制與教派間鬥爭的影響。
(3)教學內容分為下列幾點:重視軍事體育的訓練,以促進學生的體能發展;
要求對兒童實施愛國主義與人類互愛為基本內容的道德教育,反對道德說教,強調透過對楷模的模仿、道德行為的實際練習與講述故事等,來施行道德教育;
主張應學習廣泛、實用的知識,注意自然科學及語言等實用技藝的傳授,以發展兒童的智力;
運用直觀教學、透過兒童自身的活動或遊戲來傳授知識與學習。
強調必須啟發兒童的主動性,讓學習變得更有趣。
另外也重視個別教學的方法,以適應兒童的個別差異。
巴斯道於一七七四年在德國北部德索(Dessau)所創立的泛愛學校,雖然迅即於一七九三年關閉,但泛愛學校在教育史上仍是一項重要的教育實驗,不僅在當時吸引了各階層人士的注意與興趣,對於日後德國學校教育的發展也有深遠的影響。
巴斯道原是道德哲學及美學教授,其思想受康門紐斯(J.A.Comenius,1592~1670)與洛克(J.Locke,1632~1704)等人的影響,認為「一切知識始於感覺,事物的經驗重於一切。」
之後當盧梭(J.J.Rousseau,1712~1778)的教育著作[愛彌兒](Emile)在歐洲影響力達於最高峰之際,巴斯道受了盧梭思想的啟迪,也開始重新研究教育課題,後來甚至從事實際的教育工作。
一七六八年巴斯道發表了[敬告所有慈善家及富人關於學校和學習對公共福利的影響](RepresentationstoPhilanthropistsandMenofWealthRegardingSchoolsandStudiesTheirInfluenceonPublicWell-being),立即獲得成效,並且決定了他對於教育改革的終身奉獻。
在該書及日後的著作中可以看出,巴斯道的教育思想混合了兩種因子,其一重申在遊戲(play)中實施教育的早年觀點,並表示他與盧梭的思想有一致之處,其二他借用了法國拉夏洛泰(L.R.deLaChalotais,1701~1785)的思想,認為應全面建立國民教育制度。
在其教育計畫中,建議設立兩種學校:一是為平民設立的特種學校,其中用半天的時間做身體鍛鍊,另一是為十至十五歲富裕兒童設立的普通學校,以為十五至二十歲的文法學校教育作準備。
他並主張學校應該向各種教派開放,而不是只採行某一教派的教學;
他又重視教科書的合用性,認為適用的教科書可以適合多種教師的應用。
由於他對教科書的重視,使其所提出對「初級讀本」(ElementaryBook)的看法在當時頗有特色。
巴斯道主張初級讀本都應像康門紐斯的[世界圖解](OrbisPictus)一樣,有豐富多彩的插圖與關於生活中主要事實的綜合描述,且應包括各階層人民應該知道的東西,之後才是中間階級或研究學問者所應知道的知識。
為了出版[初級讀本]及其他的教科書時所需的基金,巴斯道籲請「富人及慈善家」資助,並保證如果援助能夠持續下去,他在出版這些教科書之外,也要將其教育原則付諸實施。
一七七○年,巴斯道又發表了[家庭與國家通用的教育方法](BookofMethodforFathersandMothersofFamiliesandofNations),具體說明其對學校教育改進的意見。
巴斯道的教育見解,引起了里奧波德親王(PrinceLeopold)的興趣,捐贈房屋、金錢予巴斯道成立「泛愛學校」之用。
泛愛學校的教學,以「順應自然」為主(Philanthropinum一詞即為「順應自然」之意)。
不把學生看做成人的模本,而是一個獨立的兒童,因此一些無關外在的兒童服飾,均代之以簡樸、乾淨的裝扮。
巴斯道特別重視「直觀教學」與「實物教學」,勞作、體育及自然觀察在課程中均占有一席之地。
最初在泛愛學校中,巴斯道根據人類互愛與人道主義的精神,招收學生時,不論貴賤貧富,亦不分宗教信念,但將學生分為三組:一組是富人子弟,學費自給;
一組是貧窮而有才能的兒童,按照特別條件,培養其成為教師;
最後一組是貧窮且能力又差的兒童,培養他們從事手工與家務勞動。
巴斯道的教育計畫,後來受了實際因素影響而作出相當大的修改,其中最有成效的是幼兒的教育。
由於巴斯道個人性情與條件所限,泛愛學校的教育工作最後失敗,但泛愛主義運動卻繼續發展。
由於曾在德索幫助過巴斯道的人們及對新教育熱心人士之領導,在德國及瑞士各處出現了許多慈善團體。
巴斯道的兩位得力助手,一是繼巴斯道之後接掌泛愛學校的康培(J.H.Campe,1746~1818),一為在康培之後接掌泛愛學校的沙茲曼(Ch.G.Salzmann,1744~1811),即延續了巴斯道泛愛學校的實驗,並重視兒童文學,使得兒童文學因而蓬勃發展,展現了泛愛運動的重要影響。
康培與沙茲曼後來分別在特瑞托(Trittow)與施納普芬(Schnepfen)成立類似的泛愛學校。
特瑞托的泛愛學校的繼任校長正是在德國大學首先成立教育學講座的特拉普(E.Ch.Trapp,1745~1818);
特瑞托以校園頗富自然之美及學校健身館(gymnastics)著稱於世,至二十世紀初年時依然存在。
瑞士約於一七七四年時就已成立了第一所泛愛學校,後來又分別於一七七六年與一七九六年成立了另外的幾所泛愛學校。
泛愛主義教育運動對於德國後來初等教育的發展有推動作用,雖然泛愛主義者所創辦的實驗學校日漸衰微,但他們新思想的影響力卻日漸增加,除了巴斯道之外,康培的[學校與教育制度的全面改革](GeneralRevisionoftheWholeSystemofSchoolsandofEducation)在闡述的何為泛愛主義的真正價值上亦有精審的說明。
這些教育思想上的啟迪,使得初等學校的教育實際產生了相當大的改革,教學因而更切近兒童的能力興趣,且變得更生動有趣;
還有實際活動的科目及各國的母語也更加受到重視,雖然這些理念上的變革在實行上常因草率從事而考慮不周,但也為後續的教育改革奠立了基礎。
包括裴斯泰洛齊(J.H.Pestalozzi,1746~1827)在瑞士的教育工作,都直接受到泛愛主義的影響。
又由於泛愛主義者特重兒童文學的結果,留下了許多傑出的兒童文學作品,其中著名的[格林童話集]即是其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