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舞曲】 Polonaise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波蘭舞曲指的是一種具有莊嚴、歡樂氣氛的波蘭民族舞曲,也可指一種具有中速三拍子、沒有上拍(upbeat)而有女性化結尾的、含有短促重覆的主題等特徵的器樂曲。
在波蘭民族舞曲方面,通常是以歌唱加以伴奏,其特徵有:旋律多為三拍子,並且有簡單的結構,包含著簡短的樂句,而且沒有上拍。
演出的場合則為婚禮或其他公開的儀式。
當波蘭舞曲用作宮廷中的舞曲時,其伴奏則由歌唱改為樂器;
雖然伴奏有別,但這種樂曲仍可以表現出波蘭的民族精神。
波蘭舞曲最早起源於宮廷儀式中,在波蘭的民族舞蹈上亦占重要分量;
而其最早成為一種音樂形式,是從十八世紀的巴哈(J.S.Bach,1685~1750)開始,在他的〔法國組曲第一號〕(FrenchSuiteno.1)與〔管絃樂組曲第二號〕(OrchestralSuiteno.2)都可看到前述波蘭舞曲的特徵。
之後的許多德國作曲家也都承認波蘭舞曲為一種音樂形式而寫作了不少的波蘭舞曲,如泰勒曼(G.P.Telemann,1681~1767)、郭德堡(J.G.Goldberg)、莫札特(W.A.Mozart,1756~1791)、貝多芬(L.vanBeethoven,1770~1827)、舒伯特(F.Schubert,1797~1828)、韋伯(C.M.vonWeber,1786~1826)等人。
在多數作曲家中,蕭邦(F.Chopin,1810~1849)為鋼琴所創作的波蘭舞曲被視為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並且成為波蘭的代表。
此外舒曼(R.Schumann,1810~1856)、李斯特(F.Liszt,1811~1886)也創作過一些鋼琴曲,而俄國的一些作曲家包括穆索斯基(M.Mussorgsky,1839~1881)、柴可夫斯基(P.I.Tchaikovsky,1840~1893)、葛令卡(M.Glinka,1804~1857)等人也曾使用這種樂曲形式來創作。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