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0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行為主義研究途徑】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0 09:10: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行為主義研究途徑

 

BehavioristicApproach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行為主義研究途徑」是指以行為主義作為研究之主要觀點及理論基礎;

 

這類研究主要在於探究環境操作與人類或動物行為改變間之關係,多在實驗室或嚴格控制的情境中進行。

 

行為主義最早是由華生(J.B.Watson)在二十世紀初期所提出,是對當時流行的心理結構主義的一種反動。

 

華生的行為理論,主要是以俄國生理學家巴夫洛夫(I.P.Pavlov)刺激--反應古典制約理論作為行為的分析基礎,強調行為研究的重點在於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簡單關係,不必探討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中間變項。

 

行為主義的主張雖然受到心理學界嚴厲的批評,但是在葛斯瑞(R.Guthrie)、托爾曼(C.C.Tolman)、郝爾(C.L.Hull)、施金納(B.F.Skinner)等人的努力下,行為主義在一九五○年代以後漸漸成為心理學的主流。

 

特別是施金納所提出的新觀念,不但使他成為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更使行為主義成為心理學主要的研究典範,對教育理論,特別是在教學目標、教學及教室管理等方面都產生相當深遠的影響。

 

施金納對行為的看法包含經驗論、機械論、決定論以及唯物論等觀點。

 

身為經驗論者,施金納相信所有知識或間接、或直接,均源自感官經驗。

 

身為機械論者,施金納主張行為受外在因素所引發,遠多於自動形成;

 

換言之,行為主要是刺激所引發的反應,而不是自由意向的表達。

 

身為決定論者,施金納宣稱所有的行為都是被決定的,部分受外在刺激,部分受歷史和當前情境所決定。

 

作為唯物論者,施金納有時認為沒有所謂的心理歷程,有時則認為即使有心理歷程,因為無法觀察和測量,現代科學也不會感興趣。

 

在行為分析方面,施金納提出以工具化或操作化制約的概念取代早期刺激--反應古典制約理論,主張大部分的行為都是藉學習而得,因此也可加以塑造和改變。

 

綜言之,行為主義認為人類基本上是一種反射性的生物體,人性是無法改變的;

 

教育者所能做的只有操縱人類的環境,以求行為的改變。

 

對行為主義者而言,教師應擔負行為工程師的責任,負責學生可欲行為之產生與維持,教學的過程即是行為制約的過程。

 

教育所關心的不是如何改變個人,而是如何改變個人的行為;

 

不是關心行為,而是關心如何安排能導致所欲行為的環境。

 

影響所及,行為主義的研究取向使教育研究者偏重學習者的外在環境因素,例如社經背景、班級規模、學校設備、教師素質等如何影響學習的成效,而不關心教育歷程中師生互動的心理歷程。

 

此外,行為主義對可觀察、可測量的外顯行為及行為目標的強調,也使研究者只注重教育活動中預先決定、明確而具體的教育目標,而忽視非預定的、隱藏性的教育結果。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3 23:36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