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溝通】 AdministrationCommunicatio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溝通的英文字係由拉丁字communis蛻變而來,含有「分享」(toshare)或「建立共識」(tomakecommon)的意思。
溝通是藉著分享訊息、觀念、事實或態度,使得送訊者與收訊者之間達到某種程度的共同了解之歷程。
溝通是教育行政的重要作為。
溝通在行政活動中實居於樞紐地位,蓋行政人員的一切管理活動,如計畫、組織、協調、評鑑等,必須透過溝通的管道,才能達於工作團體、帶動績效。
是故溝通好比人體的血液,血液若不通暢,人體就癱瘓。
教育行政組織若溝通不良,則會陷於分崩離析,運作停頓。
有鑑於此,魯賓斯(StephenP.Robbins)認為溝通在團體或組織中,具有四項主要功能。
其一,組織藉著權威命令、工作指引等正式溝通手段,以及團體規範、同儕壓力等非正式溝通手段,來「控制」成員的行為。
其二,組織藉著和成員澄清工作內容、工作方法和工作成效,來「激勵」成員的工作熱誠。
其三,成員藉著溝通,與其他成員分享彼此的挫折感與滿足感。
因此,溝通成為「表達情感」與滿足社交需求的工具。
其四,當個人或團體需要做決策時,唯有藉著溝通,才能得到必要的「資訊流通」來分析和選擇各種替代方案。
黃昆輝亦認為教育系統中,溝通的目的有六項:(1)在基本上,溝通在於使收訊者表現出送訊者所期望的行為;
(2)在功能上,溝通即在維持教育行政機關或學校組織的功能不斷地運作;
(3)在氣氛上,藉著溝通,可以增進組織成員彼此的了解,情誼的交融,建立和諧人際關係,加強良好的團體關係;
(4)在決定上,在成員的交互作用中,溝通可以集思廣益,提高作決定的合理性;
(5)在領導上,行政主管透過溝通,可以發揮協調統合的作用,促使單位間成員間之合作,進而產生一致的行動;
(6)在整體上,可以增進有關機關、團體及社會大眾對教育實施的了解,從而支持教育。
然而,溝通並不是教育組織問題的萬靈丹。
何伊(M.K.Hoy)和密斯科(C.G.Miskel)便認為良好的溝通並不能使得拙劣的教育計畫、方案或觀念變得有效。
事實上,行政人員雖然具有良好的溝通技巧,但往往由於其錯誤的教學理念,致使其辦學績效每下愈況。
其次,部分行政人員可能會藉著良好的溝通手段,一方面塑造組織良好的形象,另方面則掩飾組織現存的諸多問題。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