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齋】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心齋是心靈齋戒的意思,也就是說透過澄思靜慮、清心寡欲的修養功夫,以達到沖虛無礙的精神境界。
莊子在〔人間世〕篇中顏回與仲尼論處世的寓言裡,提出「心齋」的修養功夫,認為心齋與一般祭祀齋戒不同:祭祀齋戒時不飲酒,不茹葷、沐浴更衣,神情肅穆,行禮如儀,講究的只是外表形式的潔淨恭敬;
心齋則在追求內在心靈或精神的清淨沖虛。
莊子借孔子之口告誡顏回道:「若(你)壹志!
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
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
氣也者,虛以待物者也。
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這裡「心」是指心思意念,「氣」是指沖虛的精神,整句意是說你(顏回)要專心壹志!
不要用耳朵聽,要用心聽。
因為耳朵只是聽覺器官,只能聽到物理的聲音,唯有運用心思才能把握聲音的意義。
其次不要用心聽,而要用氣聽。
因為心思意念使人師心自用,不能豁然達觀,唯有虛心,以無形待物的沖虛精神來聽,才能免於主觀執見。
耳朵只能分辨物理的聲音,心思只能理解聲音的意義,各自有其限制。
唯有無形精神,虛以待物,無所扞格。
自然之道的特徵就在沖虛不盈,能效法自然之道,以沖虛精神,齊觀萬物,達到忘我之境,就是所謂的心齋。
這裡「心止於符」的「符」字,高亨認為與「怤」字通,是思想的意思。
「心」字在莊子書中涵義很廣;
或指自發性的心理活動,如喜怒哀樂等情緒,對錯是非的認知與判斷(包括對自我、外物與言說的認知),好惡趣捨的慾望,善惡的意圖與動機。
或指習慣性的心理活動,如偏執與成見,包括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固定刻板的信念,對人或事物的特殊好惡等等,足以影響對實相認知。
所謂「師心自用」就是指心若先有定向便不免僵化,必然會產生某些堅持的意見,其中又以對自我觀念的執著,最為明顯。
最後「心」也指人的心理狀態或精神境界,如果人心受制於各種內外條件,役於物而不能役物,全然聽任智心支配,就會產生許多病態心理,〔莊子〕書中稱之為「有蓬之心」、「不肖之心」、「以心捐道」、「勞形怵心」、「賊心」、「機心」等。
而如果人能提升精神涵養,一面超越各種內外條件的限制,一面去除智心的作用,效法自然之道,體悟物我無別,就可享受天人合一的理趣。
透過「心齋」的工夫(以及「坐忘」、「坐馳」、「心養」、「刳心」等相似的修養工夫),便可得到徹底的精神自由,〔莊子〕書中以「自事其心」、「遊心於澹」、「用心若鏡」、「解心釋神」等形容。
根據上述可知,心齋的「心」至少有兩種涵義,即是思維認知的心智功能和精神作用。
莊子所說的近似「高度心理學」;
雖然一方面承認心理積習與情緒作用占據了大部分的心靈,但是應該肯定的卻是精神作用,用精神作用指導心理活動,提升心靈境界。
心虛如鏡,不但無我,而且無物,放棄對死生、形體、情意、彼此、是非、利害等等對立的分辨,心靈才能臻於與自然冥合的天人合一境界。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