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9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上善若水】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18 18:14: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上善若水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上善若水意思是說最善良的人有如水的品德。

 

語見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老子以水喻有德行的人,因為水有三項特性:一是滋養萬物,利益眾生;

 

二是柔順無形,不與人爭;

 

三是就下而流,低卑自處。

 

當然這是指水是滋潤萬物的雨露,是川流不息的溪河,是容納百川的大海,而不是淹滅生靈的洪水暴雨,海嘯狂濤。

 

可說是老子選擇性的審美觀點,以水性柔順、就下、利萬物來比喻有美德的人。

 

「利益眾生」、「守柔處下」、「不與人爭」是老子認為聖人之德的特徵。

 

其有最高美德的人,首先要能像自然生養萬物、功成不居一般,能澤及百姓、利益眾生。

 

如〔道德經〕第三十四章所說:「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愛養萬物而不為主。

 

常無欲、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就是說大道氾行,彌綸全宇。

 

萬物皆受其德澤而生,大道也能不辭生養萬物之勞,且不主宰支配萬物。

 

說道常無欲,是指道精微細小的特徵;

 

說萬物皆生乎自然、又回歸自然,卻不以自然為主宰,則是道宏闊偉大之處。

 

聖人效法自然之道,雖德化流行,仍大公無私,總能成就崇高偉大的精神境界。

 

其次「守柔處下」也是老子認為修道者應有的品德。

 

正如〔莊子.天下篇〕所說:「老聃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老子處世本以守柔處下為原則,用以矯治人心爭強好勝之弊。

 

守柔者弱,老子認為能以柔弱謙讓之道處世的人,反而能保身全性。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說人在初生之時,體質柔弱,死亡之時卻體質僵硬,所以說柔弱使人保命平安,堅強使人危殆死亡。

 

上述原則固然出於粗糙經驗歸納所得,不過老子本意在說明若以堅強暴力待人,容易導致毀滅敗亡,反之若以溫柔謙弱處世,則可保持長久平安。

 

老子因此貴「弱柔」惡「堅強」,甚至認為柔能克剛,而水正是最佳的例證。

 

水是天下至柔之物,卻一瀉千里,無堅不摧。

 

如〔道德經〕第七十八章說:「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四十三章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皆在說明這個道理。

 

守柔者弱,弱者居下,居下不爭。

 

守柔、處下、不爭都是老子堅持的處世原則。

 

人皆惡居下流,水卻就下,可以比喻修道之人與世無爭的美德。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說:「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是說理想君王有施於民,卻與民無爭,而水中的江海最適宜比擬聖人的這項德性。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說:「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以身後之。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江所以能下百川正因居於低下的地位,所以理想君王治國時時以下位自居。

 

若真想領導人民,則必須將自身利害於百姓利害之後。

 

所以理想君王領導民眾時,不使人覺得被統治,所以樂於擁戴服從,不爭,超越與人爭之外就沒有人能同他爭了。

 

這是老子一貫的相反相成的原理「不爭」與「莫與之爭」表面看似乎相反,實則基於超越對待的原理,卻為同體。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2 04:30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