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靈】 Peri,la
【辭書名稱】舞蹈辭典
【類別】:芭蕾
舞名。
兩幕奇想舞劇。
尚.柯拉里(JeanCoralli,1779-1854)編舞,高替耶(ThèophileGautier,1811-1872)與柯拉里共同編劇,佈爾格穆勒(FriedrichBurgmüller,1804-1874)作曲。
舞台設計第一幕由歇尚(Sechan)、迪耶特爾(Diéterle)及岱普烈辛(Depléchin)共同負責,第二幕由菲拉斯特爾(Philastre)及康邦(Cambon)負責。
米里拉(Mirilhat)與羅米耶(Lormier)服裝設計,1843年7月17日首演於巴黎歌劇院(L´opéradeParis)。
故事內容:艾克梅(Achmet)王子厭倦了後宮的享樂,抽起鴉片,神志逐漸恍惚的脫離現實。
夢中來到波斯神話中的精靈花園,精靈女王送給他一件寶物,只要吻它,女王就會現身跟前,王子此時也從夢中醒來。
精靈女王因為無法理解人類的七情六慾,於是將自己附身在逃進皇宮卻不幸被殺死的女奴蕾拉(Leila)身上;
王子感應蕾拉可能就是精靈女王,竟然愛上了她,但也引起準皇妃奴瑪(Nourmahal)的極度嫉妒。
蕾拉原先的主人是當地的總督,認定她還活著,要求歸還,王子拒絕,憤怒的總督於是派兵將王子逮捕入獄。
牢中,精靈女王現出原形說服王子放棄蕾拉,王子不肯,女王終於了解王子的真情。
在總督命令將王子拋下高塔處死之際,監獄牆壁突然崩塌,王子與蕾拉攜手飛昇上天堂。
1842年巴黎歌劇院來了新總管皮列(Pillet),非常迷戀歌手羅西娜.史多滋(RosinaStolz),對舞劇並不熱衷,認為推出成功的歌劇是首要任務。
由於女舞星葛麗絲(CarlottaGrisi,1819-1899)的響亮名聲,迫使他必需將舞劇納入節目裡。
雖然不像《吉賽兒》(Giselle,1841)那麼瘋狂,但是《精靈》仍舊大受歡迎,它將屬於東方仙境浪漫的新題材引進舞劇創作裡,除了加入技巧新元素,如改造西班牙舞步外,也將愛斯勒(FannyElssler,1810-1884)的快速碎步舞Tacqueté的風格與塔伊歐尼(MarieTaglioni,1804-1884)球躍〈Ballonné〉的風格融合在一起。
《精靈》最為膾炙人口的兩段舞蹈:其一為第一幕的〈夢之舞〉(Pasdusonge),詩人兼舞評家高替耶(TheophileGautier,1811-1872)除了記錄下他所迷戀的女主角葛麗絲的大勝利外,也描述她那段極為有名翱翔飛瀑激流的投躍:「註定與尼加拉瓜瀑布同享盛名,精靈從雲端飛下,投入愛人懷裡;
極度危險的「絕技」〈tourdeforce〉飛躍技巧,優美極了!
像長了翅膀,讓人不覺得是凡人從高台上跳下。」
為了完成這個高難度特技,她每晚都冒著生命的危險。
在卓利巷(DruryLane)劇院的首演(1843年3月)是由原編舞家的兒子尤金.柯拉里(EugèneCoralli)指導。
1846年再度在巴黎歌劇院上演,刪除第二幕;
另外,由高替耶設計的〈蜂之舞〉(PasdeLabeille)也被納入;
靈感得自遊歷埃及時所見的一段性誘惑舞蹈,除了有「白色芭蕾」的特質外,這一段舞蹈敘述飾演精靈的葛麗絲以極其精緻優雅的表演,試圖用圍巾趕走擾人蜜蜂的情形;
人類眼中的性挑逗舉止,在仙女幽靈(Peri,Sylph,Ondine,Wili……)的世界裡全變成了純真無邪,性壓抑的禮教束縛已不復存在。
《精靈》是高替耶與藝術總監柯拉里的共同作品,之前兩人合作的《吉賽兒》(Giselle,1841)中的一些成功要素,又再次出現在《精靈》裡,有極多發揮舞蹈技巧與詩意情境的機會。
舞評家們都清楚高替耶依循「注重劇情曲折,結局合理性不重要」的法則,然而在沒有《吉賽兒》編劇聖喬治(JulesHenriVernoydiSaint-Georges)參與的情況下(他帶給舞劇所須的單純與統一性),《精靈》呈現「虛幻感超越合理性」,情節的複雜性重於一致性與清晰性的結果。
浪漫舞劇之所以欣欣向榮是舞劇所創造出的夢幻情境而非峰迴劇情的演出,許多編舞家強調劇情曲折離奇的作法,其實損及了浪漫的夢幻意象,《精靈》被評為說服力不足。
更特別的,高替耶大多會先在他的介紹舞劇文章中創造一個虛構的夢境來影響觀眾忽視劇情,其目的不外乎刻意事先催眠觀眾進入舞台上由美麗圖像所構築的虛幻空間裡,很是諷刺。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