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1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破陣樂】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13 02:16: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破陣樂

 

P´oChênYüeh

 

【辭書名稱】舞蹈辭典

 

【類別】:民族舞蹈

 

舞名;

 

樂名。

 

唐朝(西元618∼西元907)樂舞之一。

 

又名《七德舞》、《秦王破陣樂》、《神功破陣樂》、《小破陣樂》、《破陣子》。

 

分屬「坐部伎」與「立部伎」,也是「十部舞」之第一部「讌樂」中,四首樂舞之一。

 

曾以雅樂型態,用之於郊祀及宗廟祭祀。

 

該舞源自唐太宗(西元626∼西元649)作秦王時,征戰勝利,士兵及民眾歡呼歌唱之曲。

 

太宗即位後,於貞觀元年(西元627)正月初三,歡宴群臣,首次於宮廷表演該樂。

 

令魏徵(西元580∼西元643)、虞世南(西元558∼西元638)、褚亮、李百藥(西元565∼西元648)改製歌詞。

 

貞觀七年(西元633)太宗親製《破陣舞圖》,由起居郎呂才(約西元600∼西元665)排練。

 

舞者一百二十人,披甲執戟,按舞圖,左圓右方,先偏後伍,魚麗鵝貫,箕張翼舒,交錯屈伸,首尾迴互。

 

舞分三變,每變為四陣,來往疾徐擊刺之象,以應歌節,象戰陣之形。

 

是年演出,觀者見其抑揚蹈厲,莫不扼腕踴躍,凜然震竦。

 

加之雜以龜茲樂,雷大鼓,聲振百里,動盪山谷。

 

有十餘少數民族之官員,自請參予舞蹈,久而乃罷。

 

自此,每有大慶典,必演出該舞。

 

顯慶元年(西元656)正月,改《破陣樂》為《神功破陣樂》。

 

麟德二年(西元665)十月頒佈:凡郊廟享宴等所奏宮懸,其中武舞用《神功破陣樂》。

 

舞蹈與音樂為配合祭祀禮儀,作了適度的調整;

 

音樂由五十二遍改為二遍,舞者六十四人,以八佾之制列入雅樂。

 

當「十部樂」制建立時,太常寺太樂署協律郎張文收(?

 

∼西元670)將《破陣樂》納入「十部樂」之第一部「讌樂」。

 

「讌樂」中之《破陣樂》,舞者四人,不持舞器,著緋綾袍、緋綾褲、錦標。

 

音樂樂器有:玉磐一架、大方響一架、搊箏一、箜篌一、小箜篌一、大琵琶一、大五絃琵琶一、小五絃琵琶一、大笙一、小笙一、大篳篥一、小篳篥一、大簫一、小簫一、正銅拔一、和銅拔一、長笛一、短笛一、楷鼓一、連鼓一、鼓一、桴鼓一、工歌二。

 

「二部樂」制建立時,一百二十名舞者之《破陣樂》屬「立部伎」,四名舞者之《破陣樂》屬「坐部伎」。

 

玄宗(西元712∼西元755)時代,曾用數百宮女舞《破陣樂》。

 

該舞於西元701年(又一說為西元703年)傳入日本,樂舞譜保存至今。

 

日本稱其為《皇帝破陣樂》或《皇陣樂》。

 

舞者四人或六人,不持舞器。

 

日本亦另有《秦王破陣樂》,係四人舞,持舞器。

 

劉鳳學於1983-1984年,在英國劍橋,根據畢鏗博士所譯之《皇帝破陣樂》之樂譜,重建此樂舞,並用拉邦舞譜書寫。

 

於1993年由四名新古典舞團舞者,首演於臺北市,國家戲劇院。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 16:06 , Processed in 0.07812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