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思默瑞達】 Esmeralda,la
【辭書名稱】舞蹈辭典
【類別】:芭蕾
舞名。
三幕五景舞劇。
裴洛堤(JulesPerrot,1810-1882)編舞編劇,普尼(CesarePugni,1802-1870)作曲,格里耶夫(WilliamGriève)舞台裝置,歌佩爾(MmeCopère)服裝設計,史羅門(D.Sloman)舞台特效,1844年3月9日首演於倫敦的女王陛下劇院(HerMajesty´sTheatre)。
故事內容:傍晚的巴黎,賊窟「神奇宮」(CourtofMiracles)裡,一群盜匪、賊寇、乞丐、吉普賽人……龍蛇雜處,玩骰子、打鬥、跳舞……,一些野蠻的遊戲正如火如荼進行。
詩人格林苟(Gringoire)被一群兇惡的乞丐抓到這裡,由於付不出贖金,乞丐王判他死罪。
不過,假使在場的女人願意嫁給他,則可獲緩刑;
一位拿著鈴鼓,與羊在街頭跳舞的吉普賽女郎愛思默瑞達(Esmeralda)可憐他,答應下嫁。
接著上場的是舞群的「古老巴黎華爾滋」(ValseduVieuxParis)及男女主角格林苟與愛思默瑞達的雙人舞,編舞家裴洛堤親自飾演格林苟,名舞伶葛麗絲(CarlottaGrisi,1819-1899)擔綱愛思默瑞達。
葛麗絲表現愛思默瑞達的樂觀天性,及她對格林苟只有同情而不是愛情的關係,極為出色。
不久狂歡會被教堂的晚鐘打斷,邪惡的祭師浮羅樓(Frollo)為了要擁有愛思默瑞達,進場賄賂乞丐王;
雖然有教堂的搖鐘僕,駝背的昆西摩朵(Quasimodo)的幫忙,愛思默瑞達依然被綁架走。
幸好讓夜巡的警察救下,隊長否柏斯(Phoebus)與愛思默瑞達,兩人一見鐘情,在她的懇求下,昆西被釋放,隊長送她圍巾渴求一吻,不過遭拒,愛思默瑞達消失在夜色裡。
第二幕第二景:愛思默瑞達的小屋裡,她向詩人解釋,只因為可憐他才下嫁,不要自作多情,不過,他可以陪她上街跳舞,如此而已。
祭師脅迫鐘樓怪人昆西幫忙綁架愛思默瑞達,但愛思默瑞達從秘道逃走。
第三景:一座豪邸的花園裡,貴族們正準備巡警隊長否柏斯的婚禮,愛思默瑞達受僱進來跳舞娛樂這群高傲的客人,隊長真正愛的人是愛思默瑞達,而不是未婚妻FleurdeLys(里斯之花);
拋開女人自尊的愛思默瑞達與隊長熱情擁舞,引發所有人的憤慨,還好在詩人的保護下,愛思默瑞達得以全身而退。
第三幕第一景:塞納河畔的酒店內,乞丐王及祭師躡手躡腳的潛入後,立刻隱身暗處。
接著進來的是隊長與愛思默瑞達,兩人跳了一段纏綿的愛情雙人舞,愛思默瑞達也質疑隊長怎麼可能同時愛她及未婚妻。
祭師突然出現,刺死隊長,然後逃走,愛思默瑞達被當成兇手遭逮捕。
第五景:巴黎的最高點,聖母院的高塔內,一群弓箭手看守著即將被處死的愛思默瑞達。
詩人慫恿群眾解救愛思默瑞達。
一支祝宴的傻瓜表演隊伍進場,前頭由鐘樓怪人昆西裝扮成教宗揶揄取樂群眾;
祭師願意救她,只要答應嫁給他。
當愛思默瑞達被押上絞台時,並未被刺死的隊長突然出現,大聲的宣告誰才是真正的惡棍;
發狂的祭師再次想置隊長於死地,還好有昆西出面阻撓,並將祭師殺死;
愛思默瑞達終於重獲自由,群眾熱烈的慶祝高呼。
裴洛堤花了三年的時間學習小丑技藝,兩年學猴子戲,也在一般劇場內學模仿術,最後拜在舞蹈大師威斯崔(AugustVestris,1760-1842)門下,二十歲成為巴黎歌劇院舞團團員,是當時最偉大的男舞星,同年代的最偉大女舞星瑪麗.塔伊歐尼(MarieTaglioni,1804-1884)對他能突破女舞星獨霸的局面,頗為嫉妒。
《愛思默瑞達》是裴洛堤的大作之一,代表心裡寫實劇的表演空間更加寬了,除了幾個要角個人特質的展現外,舞群中的每一份子亦有特殊個別表現機會。
在倫敦女王陛下劇院經理倫里(BenjaminLumley)的慫恿下,裴洛堤接受了《愛思默瑞達》編作的提議,此時他剛好握有與女舞星葛麗絲(CarlottaGrisi,1819-1899)的合同;
舞劇內容大體上改編自大文豪雨果(VictorHugo,1802-1885)的《巴黎聖母院》(NotreDamedeParis,1831)。
1839年,米蘭的芒堤奇歐尼(AntonioMonticioni)也編了一齣同名的舞蹈戲劇(Choreodrama),是承繼自威加諾(SalvatoreVigano,1769-1821)的系統,主要以默劇為主,只有女主角塞莉特(FannyCerrito,1817-1909)才有真正的舞蹈演出。
米蘭版舞台上是希臘羅馬式的背景,裴洛堤版則復古成歌德式的天主堂與城堡、聖母院及聖教堂(LaSainteChapelle)。
1653年路易十四與朝臣們躲在奢華的「神奇宮」中製作懲處暴民的《夜之舞劇》(LeBalletdeLaNuit)時,蓄意的區隔並醜化苦難大眾,不屑與他們為伍,人民的真實生活景況絕對無法在宮庭舞劇中出現。
裴洛堤劇本的濃縮精減,淡化了雨果原著的蒼白貧弱,沒有拷問及暴風雨,將結局的大災難改成喜劇收場,但從舞劇的觀點來看,仍相當精緻,富於戲劇性。
1849年1月2日,裴洛堤將它搬上俄國舞台時,民主思想的處理方式,讓他惹上麻煩,帝國劇院的總監沙布洛夫(Saburov)不同意他把警察描繪成惡棍,牧師欺侮無辜的女郎,及群眾反抗貪婪貴族成為英雄等的情節;
不過,舞劇中同情小人物的處理,讓裴洛堤在莫斯科大受歡迎。
裴洛堤處理遊行及雜沓百姓的群眾戲,不只是單純的擺出場面而已,裡面都有進一步的意涵,個人小品的展示框連著一些附帶事件;
此外,中場的休息時間儘量縮短,換景前安排一些舞蹈表演來分散觀眾注意力,便於同伅陽Q佈置舞台。
同一時間內讓多重事件同時進行,如傻瓜遊行隊伍在上舞台,愛思默瑞達生死攸關的苦難則同時發生於下舞台,群眾的歡宴聚會,新奇而有震撼力。
裴洛堤想經由特殊的肢體舞蹈動作表達複雜的心理變化,每個主要角色都有自己的特有姿態,相較於先前的舞劇,他的作品有強烈的寫實色彩,暴力場面媲美德拉庫瓦(EugèneDelacroix,1798-1863)的著名歷史事件畫作。
1902年在莫斯科由高爾斯基(AlexanderGorsky,1871-1924)改編的作品,被評擊為「危險的寫實主義」,尤其在群眾戲方面。
沒有超自然的角色,也非異國傳奇,而是中世紀巴黎本土的故事。
女主角葛麗絲(CarlottaGrisi)表現令人激賞,時報(TheTimes)認為她溶合了塞莉特(FannyCerrito,1817-1909)的活潑天真,與愛斯勒(FannyElssler,1810-1884)的燦爛妖冶及塔伊歐尼(MarieTaglioni)的寧靜詩意。
一年後,葛麗絲將其中兩段小品擺進馬吉李耶(JosephMazilier,1801-1868)編的《嚴苛的報償》(DiableàQuatre,1845)裡表演。
1848年12月21日愛斯勒在聖彼得堡演出裴洛堤的作品《愛思默瑞達》,她高超的戲劇性演技獲得好評;
1851年在莫斯科波修瓦劇院(Bolshoi),愛斯勒作告別舞壇的演出,她又選了相同舞碼《愛思默瑞達》,舞蹈作家波蒙(Beaumont)述說了一段由英葛里契夫(Engalytchev)王子親見體驗的軼事:「好多的獻花!
超過三百束!
在第一幕結束時被扔上舞台,她用它們來代替第二幕中的沙發。
最後一幕,女主角必需用粉筆在牆上寫下愛人Phoebus的名字,當晚她卻用斯拉夫文寫了『Mockba』(莫斯科),立刻有無法停止的掌聲響起。」
該舞劇在法國、義大利及英國,似乎引不起多大的迴響,然而到了俄國卻立刻成了重要選擇,是每位舞星必跳的舞碼。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