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隆隆干擾退休生活 嚴防惡化變重聽】
更新日期:2011/01/21 12:02 林燕語/台北報導
年約六十的王姓退休公務員,多年前耳內就常出現嗡嗡的鳴叫聲,他積極到醫學中心就診,可惜透過許多精密儀器檢查後,卻找不出造成耳鳴的真正原因,病理報告僅以「生理老化」回覆。
無助的王先生被告知,只能接受事實,並學著與耳鳴和平相處。
然而,深受其擾的王先生苦不堪言,不禁心中疑惑,難道耳鳴真的無藥可醫嗎?
耳鼻喉科醫師指出,耳鳴是由於內耳聽覺神經受損所致,若不治療,病情持續惡化,將造成內耳缺血、營養供應不足,服用藥物能改善症狀,雖然治療時間較長,但患者千萬別放棄。
曾有病人做了聽力及抽血檢測,還安排腦幹、平衡功能等檢查項目,但是報告卻都說正常,台北市中山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暨宏仁診所院長李宏信分析,找出耳鳴的原因,唯一的方法是取出蝸牛體組織切片,進行病理切片檢查,就能觀察蝸牛體內層神經是否壞死損傷。
不過,這類檢查具有相當破壞性,一般來說,根本就不可能執行。就醫學理論來說,也只能在往生病患的器官以解剖切片來尋找答案,進而找出病理,因此生前根本無法達成。
事實上,許多人在年輕時就曾發生耳鳴症狀,通常都不以為意,然而走到老年階段,由於聽覺神經、蝸牛體等傳導路徑的組織已逐漸老化,噪音聲響會愈來愈大聲,症狀日益嚴重,導致漸進性的感音性聽力衰落及減退。
李宏信指出,早期重聽是以高音頻為主,由於一般人講話的音調大多集中在低音域,所以一旦等到連對方的話都聽不清楚的時候,這表示重聽的病症已經相當嚴重,往往喪失了黃金治療時機,但是如果放棄不治療的話,只會讓日後的生活品質雪上加霜。
由於耳鳴與重聽是屬於內耳神經受損,大部分的原因是長期內耳的血管循環不良,以致聽覺神經萎縮。
李宏信也說明,目前治療耳鳴的藥物,有的是補充神經營養,最典型的用藥就是維他命B群,目地是在活化神經細胞;
有的則是通暢血管,特別是暢通內耳的血管,使血液中的養份,更容易滲入局部組織,並促進微細血管的增生;此外,運用低劑量的鎮定劑,來緩和病人焦慮緊張的情緒,避免血管過度收縮,也能減緩耳鳴的症狀。
中老年人的聽力功能,通常會隨著時間增長而變得愈來愈差,家醫科醫師李政道指出,觀察老年人出現失聰現象,通常一開始就是耳鳴,如果沒有積極且妥善治療,最後很可能演變成重聽,造成許多生活起居的困難,不可輕忽。
此外,造成內耳血管硬化、阻塞、循環不良,原因就在於用腦過度、睡眠不足、過於疲累,以及長時間情緒緊張,維持正常作息,放鬆心情,能減緩病情持續惡化。
治療耳鳴的服藥時間相當漫長,至少得持續治療半年以上,病人一定要有耐性,只要持之以恆,絕大多數患者都能獲得不錯的治療效果。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5,66id=127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