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雜著 卷一 醫論 丹溪治病不出乎氣血痰鬱07】
牛黃 雄黃 辰砂 天竺黃(各四錢) 麝香(一錢) 牛膽南星 上為末,甘草湯糊丸皂子大。
每服二丸,薑湯下。
柴芍參苓散 治脾胃不和,飲食少進,或嘔吐、泄瀉。
凡病後宜用此調理。
柴胡 芍藥 人參 白朮 茯苓 陳皮 當歸(各五分) 甘草 丹皮 山梔(炒,各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白湯下。
或作丸服。
五味子湯 治咳嗽,皮膚乾燥,唾中有血,胸膈疼痛等症。
五味子(炒) 桔梗(炒) 紫菀 甘草(炒) 續斷(各五分) 竹茹(一錢) 赤小豆(一撮) 生地黃(二錢) 桑白皮(炒,二錢) 上水煎服。
人參平肺散 治心火克肺,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滿。
上為末,每二錢,空心小麥湯調下。
薑附赤石脂朱砂丹 治小便數而不禁,怔忡,多忘,魘夢不已,下元虛冷,遺尿,精滑,或陽虛精漏不止,或腎氣虛寒,脾泄、腎泄等症。
附子(生) 乾薑(各半兩) 赤石脂(一兩半,水飛) 上為細末,酒糊丸綠豆大。
每十五至二、三十丸。
大便不和米飲下,小便不禁茯苓湯下。
茯苓丸 治心腎俱虛,神志不守,小便淋瀝不禁,或赤,或濁,或不利,並宜服之。
赤茯苓 白茯苓(等分) 上為末,以新汲水挪洗,澄去新沫,控干,別取熟地黃汁與好酒,同於銀石器內,熬成膏,搜和丸彈 子大,空心鹽酒嚼下一丸。
人參救肺散 治咳血、吐血等症。
升麻(一錢) 柴胡(一錢) 當歸尾(二錢) 熟地黃(二錢) 白芍藥(一錢) 蘇木(半錢)黃耆(二錢) 人參(二錢) 甘草(半錢) 蒼朮(一錢) 陳皮(五分) 上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前溫服。
麥門冬飲子 治吐血久不愈,或肺氣虛短氣不足以息,要須識此。
吾妻嘗胎漏,忽日血大崩,遂暈去,服童便而醒,少頃復暈,急煎服荊芥,隨醒隨暈,服止血止暈之藥不效,忽然嘔吐。
予以童便藥汁,滿於胸膈也,即以手探吐之,少間吐出米飯及齏菜碗許,詢問其由,適方午飯,後著惱,故即崩而不止。
予悟曰︰因方飽食,胃氣不行,故崩甚。
血既大崩,胃氣益虛而不能運化,宜乎服藥而無效也。
急宜調理脾胃,遂用白朮五錢,陳皮、麥芽各二錢,煎服之。
服未半而暈止,再服而崩止,遂專理脾胃,服十數劑胃氣始還,然後加血藥服之而安。
若不審知食滯,而專用血崩血暈之藥,豈不誤哉﹗ 愚按人以脾胃為本,納五谷,化精液。
其清者入榮,濁者入胃,陰陽得此,是謂之橐 ,故陽則發於四肢,陰則行於五臟。
土旺於四時,善載乎萬物,人得土以養百骸,身失土以枯四肢。
東垣以飲食自傷,醫多妄下,清氣下陷,濁氣不降,乃生脹,所以胃脘之陽不能升舉,其氣陷入中焦,當用補中益氣,使濁氣得降,不治自安。
竊謂飽食致崩者,因傷脾氣,下陷於腎,與相火協合,濕熱下迫而致。
宜用甘溫之劑調補脾氣,則血自歸經而止矣。
若誤用寒涼,復損胃氣,則血無所羈,而欲其止,不亦難哉﹗
大凡脾胃虛弱而不能攝血,宜調補脾氣為主。
一婦人崩漏,面黃或赤,時覺腹間臍下痛,四肢困倦,煩熱不安,其經行先發寒熱,兩肋如束。
此脾胃虧損,元氣下陷,與相火濕熱下迫所致。
用補中益氣東加防風、芍藥、炒黑黃柏,煎服歸脾湯而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