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作渴三十三】
●李氏曰:人病疽多有愈後發渴而不救者,十有八九,或先渴而後患疽者,尤為難治,急用加減八味丸可免前患。
若疽安而渴者,服此丸則渴止;疽安而未渴者,預服此丸則永不生渴;或未發疽而先發渴者,服此不惟渴止,且疽亦不作,氣血加壯,真神劑也。
又曰:癰疽已安之後,或未安之際,口舌燥黃如雞內金者,乃腎水枯竭,心火上炎,此證最惡。
古人云:玉華池竭七廟亡。
若誤投以丹藥,則禍在反掌,急用加減八味丸,桑枝煎,五味子湯以滋補之。
又云:一貴人病疽,未安而渴作,一日飲水數升,予以加減八味丸治之。
諸醫大笑云:此能止渴,我輩當不復業醫。
皆用木瓜,紫蘇,烏梅,人參,茯苓,百藥煎等劑,服多而渴愈甚。
不得已用此藥,三日渴止,久服遂不復渴,飲食加倍,健於少壯。
蓋此藥非出鄙見,自為兒時聞先君言,有人病渴用渴藥,累年不愈,一名醫使服此藥,降心火,生腎水為最。
家藏此方,親用嘗驗,患者當知所鑒。
詳<外科精要>。
●馬益卿曰:癰疽作渴,乃氣血兩虛,宜用參,耆以補氣,當歸,地黃以養血。
或用黃耆六一湯,或用忍冬丸。
其方以忍冬藤入瓶內,加無灰酒,微火煨一宿,取出晒乾,少加甘草,俱為末,仍用餘酒調糊為丸,桐子大,每服百餘丸,溫酒下。
兼治五痔諸癭氣。
●立齋曰:尺脈大或無力而渴者,宜滋陰降火。
上部脈沉實而渴者,宜瀉火。
上部脈洪數而渴者,宜降火。
胃脈數而渴者,宜清胃火。
氣虛不能生津液而渴者,宜補中氣。
脈大無力或微弱而渴者,宜補氣血。
膿血大泄,或瘡口出血而渴者,宜大補氣血;如不應,急用獨參湯。
●薛氏<樞要>曰:瘡瘍作渴,若焮腫發熱,便利調和者,上焦熱也,用竹葉石膏湯。
腫痛發熱,大便秘澀者,內臟熱也,用四順清涼飲。
焮腫痛甚者,熱毒蘊結也,用仙方活命飲。
漫腫微痛者,氣血虛壅也,用補中益氣湯。
若胃火消爍而津液短少者,用竹葉黃耆湯。
若胃氣虛弱不生津液者,用補中益氣湯。
●若胃氣受傷,內無津液者,用七味白朮散。
若腎水乾涸作渴,或口舌乾燥者,用加減八味丸。
或先口乾作渴,小便頻數,而後患疽,或疽愈後作渴飲水,或舌黃乾硬,小便數而疽生者,尤其惡也。
苟能逆知其因,預服加減八味丸,補中益氣湯以滋化源,可免是患。
<心法>曰:予治瘡瘍作渴,不問腫潰,但脈數發熱而渴,以竹葉黃耆湯治之。
脈不數,不發熱,或脈數無力而渴,或口乾,以補中益氣湯。
若脈數而便秘,以清涼飲。
若尺脈洪大,按之無力而渴,以加減八味丸。
若治口燥舌黃,飲水不歇,此丸尤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