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三十一貫集雜證謨濕證述古共二條】
●<金匱要略>曰: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緩者,此名濕痺。
濕痺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薰黃也。
濕家,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
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
●治法曰: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
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痛,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白朮附子湯主之。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陳無擇曰:脾虛多病濕,內因酒積多,過飲湯液,停滯膩物,燒炙膏梁過度,氣熱薰蒸,濁液不行,湧溢于中,此濕從內作。
外因坐臥濕地,霧露陰雨所客,澡浴為風所閉,涉水為濕所鬱,鬱於表腠則發黃。
故經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膚筋脈,此濕從外生。
可見內外所感,皆由脾氣虛弱,而濕邪乘而襲之。
故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為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