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三十貫集雜證謨血證便血論治共十條】
1.便血之與腸澼,本非同類。
蓋便血者,大便多實而血自下也;腸澼者,因瀉利而見膿血,即痢疾也。
觀<內經>曰: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
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滿閉塞,下為飧泄。
久為腸澼。
此可見腸澼之因飧泄,自與便血不同,而治亦有異。
且便血有夙疾,而腸澼惟新邪,尤為易辨。
今諸書以此類言者,皆誤也。
茲列便血證治於此,而腸澼之義則在痢疾門。
故凡臨此證者,必須詳察大便之燥泄何如,庶不致疑似誤認之謬。
然多酒之人,必多溏泄,亦多便血,是又不可因泄而作腸澼也。
2.大便下血,多由腸胃之火,蓋大腸小腸皆屬於胃也。
但血在便前者,其來近,近者,或在廣腸,或在肛門;血在便後者,其來遠,遠者,或在小腸,或在於胃。
雖血之妄行,由火者多,然未必盡由於火也。
故於火證之外,則有脾胃陽虛而不能統血者,有氣陷而血亦陷者,有病久滑泄而血因以動者,有風邪結於陰分而為便血者。
大都有火者多因血熱,無火者多因虛滑,故治血者,但當知虛實之要。
3.下血因火者,宜清熱為主,惟約營煎最佳,次以地榆散,槐花散,黃連丸,槐角丸之類主之。
若熱在脾胃小腸之間,而火之甚者,宜抽薪飲,黃連解毒湯之類主之。
若素以腸臟多火,而遠年近日臟毒下血久不能愈者,宜臟連丸,豬臟丸主之。
若大腸風熱而血不止者,宜防風黃芩丸主之。
4.酒毒濕熱結畜大腸下血者,宜約營煎,聚金丸,或槐角丸之類主之。
若但以寒濕而無火下血者,宜二朮煎,或四君子湯主之,或葛花解醒湯亦佳。
5.脾胃氣虛而大便下血者,其血不甚鮮紅,或紫色,或黑色,此陽敗而然,故多無熱證,而或見惡心嘔吐。
蓋脾統血,脾氣虛則不能收攝,脾化血,脾氣虛則不能運化,是皆血無所主,因而脫陷妄行,速宜溫補脾胃,以壽脾煎,理中湯,養中煎,歸脾湯,或十全大補湯之類主之。
6.氣陷不舉而血不止者,宜補中益氣湯,或壽脾煎,歸脾湯主之。
若微陷而兼火者,宜東垣加減四物湯主之。
若氣大虛而大陷者,宜舉元煎主之。
7.血滑不止者,或因病久而滑,或因年衰而滑,或因氣虛而滑,或因誤用攻擊,以致氣陷而滑。
凡動血之初,多由於火,及火邪既衰而仍有不能止者,非虛即滑也。
凡此之類,皆當以固澀為主,宜勝金丸,香梅丸之類主之。
然血滑不止者,多由氣虛,宜以人參湯送之尤妙。
或以補中益氣湯,歸脾湯,舉元煎,理中湯加烏梅,文蛤,五味子之類主之。
若滑甚不能止者,惟玉關丸最佳。
8.結陰便血者,以風寒之邪結於陰分而然,此非傷寒之比,蓋邪在五臟留而不去,是謂之結陰。
邪內結不得外行,則病歸血分,故為便血。
經曰: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正此之謂。
此宜外灸中脘,氣海,三里以散風邪,內以平胃地榆湯溫散之劑主之。
9.怒氣傷肝,血因氣逆而下者,宜化肝煎,枳殼湯之類主之。
若逆氣散而微有火者,宜黃芩芍藥湯主之。
若肝邪乘胃,以致脾虛失血者,自無煩熱氣逆等證,宜從前脾胃氣虛證治,不得平肝以再傷脾氣也。
10.凡因勞倦,七情,內傷不足,而致大便動血者,非傷心脾,即傷肝腎。
此其中氣受傷,故有為嘔惡痞滿者,有為疼痛泄瀉者;有為寒熱往來,飲食不進者。
時醫不能察本,但見此證,非云氣滯,即云痰火,而肆用寒涼,妄加攻擊,傷而又傷,必致延綿日困。
及其既甚,則多有大便下紫黑敗血者,此胃氣大損,脾元脫竭,血無所統,故注泄下行,陽敗於陰,故色為灰黑,此危劇證也,即速用回陽等劑猶恐不及,而若輩猶云:飲既見血,安可再用溫藥,必致其斃。
吁!受害者殊為可憫,害人者殊為可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