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道德經二十七章心得】
在未聽老師講解前,我對本章之解釋如下:
善行,無轍跡;
好的正面的做,沒有途徑追尋;
善言,無瘕謫;
好的正面的學說、言論,沒有病癥指責;
善計,不用籌策;
好的正面的謀劃策略,非需要計畫謀略;
善閉,無關鍵不可開;
好的正面的停止,沒有事物的樞紐或重要的轉振點非能夠從關閉的狀態啟動;
善結,無繩約不可解.
好的正面的終了,沒有規矩、準則限制非能夠明白懂得。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而無棄人;
事情用德行高尚、博通事理的人持久固定不變的專長於勸阻品格、性情,並且沒有丟掉不用品格、性情;
常善救物,而無棄物.
持久固定不變的專長於勸阻眾人,並且沒有丟掉不用眾人。
是謂襲明.
這稱呼繼承因沿了解通曉。
善人,不善人之師;
好的正面的品格、性情,非好的正面的品格、性情的效法學習;
不善人,善人之資.
非好的正面的品格、性情,好的正面的品格、性情的憑藉。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大迷,此謂要妙.
非注重、重視他的效法學習,非珍惜他的憑藉,縱然、即使洞悉、了解重要的困惑,這裡稱呼重點精微。
2011年12月27日晚,我聽到老師解釋之義記錄如下:
善行,無轍跡;
專長於做、從事,沒有過去的事蹟前人留下來的事物功業;
善言,無瘕謫;
專長於說、講,沒有疾病指責、譴責;
善計,不用籌策;
專長於謀劃打算盤算,非需要計劃計謀;
善閉,無關鍵不可開;
專長於關上合上,沒有事物或時間演進過程中重要階段時候事物重點所在非允許從關閉狀態啟動;
善結,無繩約不可解.
專長於相交聯合,沒有規矩準則限制非允許鬆脫打開。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而無棄人;
事情用品德崇高、通達事理的人持久固定不變熟悉的援助人,並且沒有丟掉不用品格、性情;
常善救物,而無棄物.
持久固定不變熟悉的援助存在於天地間一切有形體的東西,並且沒有丟掉不用存在於天地間一切有形體的東西。
是謂襲明.
正確稱呼依循原有的規範與模式而行事時序次於現今的。
善人,不善人之師;
好的正面的品格、性情,非好的正面的品格、性情的教導傳授學問技藝的人;
不善人,善人之資.
非好的正面的品格、性情,好的正面的品格、性情此年齡、學歷、經歷等身分條件。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大迷,此謂要妙.
非注重、重視他的榜樣表率,非喜歡他的天生的才智,縱然、即使意識感覺差不多心中困惑分辨不清楚,這個稱呼求取精微。
在聽老師講解之後,我的理解如下:
本章起始用五個善字句闡述了正常人應具備的基本行為標準,也是想要成功者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
這裡所用善字之義為專長於,如若不知此義則全章之解釋就會離題萬里,自然就無法一窺本章之本義。
第一句是說一個人認為自己應該是有所作為者,那麼您的做法,所要從事去做的事業或某種目的,必定是您自己的能力所展現,盡自己之所學而展現出您最終目的之做法,而不需要依靠前人的經驗總結,不需要承繼祖輩所遺留的資產而去發展,若能做到這樣,那就說明您已擁有行事做事之能力,已具備某方面某領域之基本技能。
第二句是說擅長於說話的人,必然是能說會道,善辯且語意表達清楚,而不是支支吾吾,也不會烏龜有肉肚裡頭,只會做而不能言語表達,俗話說有理走遍天下就是此意。
擅長說的人,其說的道理頭頭是道,能讓人信服與折服,能說出起源之理,起源之義,事物發展最終之結果,如若不能這樣,其必然是漏洞百出,自相矛盾,處處均存在語病可讓別人質疑,讓人指責譴責。
第三句是說擅長於謀劃打算的人,必然是謀劃周密,打算深遠,做事成竹在胸,事事提前謀劃、打算、安排好,而不是臨時抱佛腳,遇事時才去倉猝計劃計謀,當您的學識充足,提前做好準備,別人問到您時,必然會對答如流,才不會挖空心思、絞盡腦汁去搜索資料尋找答案。
第四句是說擅長於關上合上的人,必然是洞悉了解事物或時間演進過程的重要階段時候,已經掌握事物發展的重點所在,就如同一個知道某一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的人,在某一特定時間範圍之內,不能把所知悉的事項告訴別人,要保守其秘密,待事件結束能公之于眾時才能洩露其秘。
第五句是說擅長於相交聯合的人,必然會依照規矩準則做事,理所當然就不會違背法典倫常所限制的,必不會做非允許之事,必不會鬆脫打開而越矩。
文章在深刻闡述做正常人的五善標準後,緊接著說了掌握這套學術法則的人應該知道救的定義、救的標準,這樣救了的道理何在,什麼人可救,什麼人不可救,什麼物可救,什麼物不可救,一切都有法則依據。
救人即援助幫助人,就是要知道何為富貴、何為貧賤,知其富貴貧賤之因,才能去救,要救那些品格好、性情和順、能知仁義禮的人,教導與傳授其知識,幫助他們脫其貧困,對那些品行不好,甚至道德敗壞的人就不能救助,其理當受到自然之懲罰。
文章緊接著說這套學術學問是天地運行自然之理,這套學說從古至今一直存在,其是時間打開空間之規律學說,掌握這套學術必然會知道時間何時打開、何時關上,如果不是這樣的道理,吉凶依據則無所憑借,所以掌握了的人必然要依循原有的規範與模式而行事。
文章緊接著闡述了怎樣去辨別是不是有真學問,怎樣才能找到自己的老師,品格性情就是依據之一,同時年齡、學歷、經歷等身分條件也是我們擇師的標準,因為可以從這些判斷出是不是有真學問,是不是真懂,是不是有親自實踐的經歷,可以從其說話談論與學說就可以看出,如果沒有好的品格性情,其所說之話就不要去相信。
俗話說為人師表,就已經道出傳授教導學問與技藝的人之重要性,他的言行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表率,所以可以從他的品格性情就可知道他是不是我們所要尋找的老師。
當今社會一些自詡為風水大師之人,我們就不要被他外在表面之光環、名聲所迷惑,不要把眾人多所崇拜的當作自己的偶像、當作自己所追求的名師,試想連一些基本的風水常識道理都說不清、道不明,只會閃爍其辭、敷衍塞責或者搪塞迴避,自認為差不多就行,即使心中充滿疑惑分辨不清楚,也不去追溯其源其理其義,殊不知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如此則不可以為師,更不可當作明師也。
文章也闡述了有臻學問臻學術的人,其必能懂得真知灼見,在傳授與教導別人時,或者擇徒傳承其學問的標準也是品格性情。
作為老師,擇徒是不會注重其人是不是有名聲,是不是有家庭背景,是不是有天生的才智、資質是不是聰明,但只要其品行優良,是真心想要學習的,是懂得尊師重道的人,均可依照一定的程序教導傳授學問。
通過學習,我明白一個道理:
我明白了什麼是正常人應具備的基本標準,也就是本章所說的五善標準,如何去學習才會獲得成功,如何去選擇明師才能更好在學習,在明師之教導下成為傳承學術的人後,要如何去傳授有緣人,明白此中要道才真正是求取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