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二十三心集雜證謨痞滿論治共四條】
1.虛寒之痞,凡過於憂思,或過於勞倦,或饑飽失時,或病後脾氣未醒,或脾胃素弱之人,而妄用寒涼剋伐之劑,以致重傷脾氣者,皆能有之,其證則無脹無悶,但不知饑,亦不欲食。
問其胸腹脹痞,則曰亦覺有些,而又曰不甚脹。
蓋本非脹也,止因不欲食而自疑為脹耳。
察其脈則緩弱無神,或弦多胃少,察其形則色平氣怯,是皆脾虛不運而痞塞不開也。
此證極多,不得因其不食,妄用消耗,將至胃氣日損,則變證百出矣。
治宜溫補,但使脾腎氣強,則痞滿開而飲食自進,元氣自復矣。
又凡脾胃虛者,多兼寒證,何也?
蓋脾胃屬土,土虛者多因無火,土寒則氣化無權,故多痞滿,此即寒生於中也。
亦有為生冷外寒所侵,而致中寒者,然胃強則寒不能侮,而寒能勝之,總由脾氣之弱耳。
此義詳命門火候論中,當並察之。
凡脾胃微虛,而若滿非滿,食少不化者,宜四君子湯,或異功散。
若心脾氣虛,或氣有不順者,歸脾湯或治中湯。
若三陰氣血俱虛,治節不行,而不便於溫者,宜五福飲。
若中焦不煖,或噯腐,或吞酸而痞滿者,非溫補不可,宜溫胃飲,五君子煎,或理中湯,聖朮煎,或參薑飲。
若脾腎兼寒,命門不煖,則中焦不化,或腹溏,或胸腹喜煖畏寒,或上下腹俱膨膨,而小水黃澀者,宜理陰煎,甚者宜六味回陽飲。
此二藥最妙,而實人所罕知也。
予嘗治金孝廉,以勞倦思慮致傷脾氣,別無他證,但絕口久不欲食,遂悉用參,朮,歸,熟附子,薑,桂,甘草之屬,半月始愈。
後因病後復不食如此,自分必死,仍用前藥,大加薑附各至三錢而後愈。
又一婦人,病後久不食,自言病前曾食牛肉,乞求去此,余佯應之,而培補如前,方得全愈。
故凡病如此者,只宜溫補,不可行滯。
2.飲食偶傷,致為痞滿者,當察其食滯之有無而治之。
凡食滯未消而作痞滿,或兼疼痛者,宜大和中飲,或和胃飲加減治之,或枳朮丸亦可,甚者神香散。
此有治按在腫脹門。
若食滯既消,脾氣受傷不能運行,而虛痞不開者,當專扶脾氣,微者異功散,養中煎,甚者五福飲,溫胃飲,聖朮煎。
若命門母氣不足者,治宜如前。
若偶食寒涼傷胃,痞滿不開,而不可補者,宜和胃飲加山楂,麥芽之類,或用厚朴溫中湯。
3.實滯之痞,當察其所因而治之。
若濕勝氣滯而痞者,宜平胃散,或[良方]厚朴湯,或五苓散,若寒滯脾胃,或為痛為痞,而中氣不虛者,厚朴溫中湯。
若脾寒氣滯而痞者,和胃飲,若怒氣暴傷,肝氣未平而痞者,解肝煎。
若大便氣秘,上下不通而痞者,河間厚朴湯。
若胃口停痰而痞者,二陳湯,或橘皮半夏湯。
胃寒氣滯停痰,痞而兼嘔者,加減二陳湯。
膠痰不開,壅滯胃口者,藥不易化,須先用吐法,而後隨證治之。
若大便秘結不通,而痞滿不開者,宜微利之。
4.外邪之痞:凡寒邪感人者,必自表入裏,若邪淺在經,未入於府,則飲食如故,稍深則傳入胸次,漸犯胃口,即不能飲食,是亦痞之類也。
治此者,但解外邪,而或散或消,或溫或補,邪去則胃口自和,痞滿自去。
此當於傷寒門求法治之。
又傷寒家曰:陽證下之早者,乃為結胸,陰證下之早者,因成痞氣。
此以邪在表而攻其裏,邪在陽而攻其陰,不當下而妄下之,以致邪氣乘虛,陷結心下,是誤治之害最危者也。
實者硬滿而痛,是為結胸;虛者滿而不痛,是為痞氣,宜審別治之。
治法詳結胸腹滿條中。 |